用望月的情怀 守护语文和童心

2016-02-29 20:28贾卉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5期
关键词:贾老师外甥月光

一、月下江天读燃情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生:(齐读课题)望月。

师:望月,月夜那么宁静安详,轻柔一点。看,月亮出来了——(引读第2自然段)

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师:我们看到了天上的月,也看到了——

生:水中月。

二、月下忆诗两相融

师:多美的月亮啊!偶然回头,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谁啊?

生:小外甥。

师:噢,原来望月的不只是我。(随机采访学生)你怎么醒了?

生:是月亮把我叫醒的。

师:月亮怎么会叫醒他呢?月亮会说话吗?

生:其实是他自己醒了。

生:我补充,他醒了后看到月光这么美,就想起来看月亮了。

生:是窗外皎洁的月光吸引了他。

师:噢,是月光引着他来到了甲板上,凝望月亮出神了。他想到了些什么呢?轻声读课文第3-11自然段(生轻读课文)

师:他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他想到了很多诗——

师:哦,月亮让他想到了——诗,月亮给了他诗意的情怀。

生:他不仅想到了诗,还向我挑战背诗呢!

师:他要挑战背诗?你知道赵丽宏是什么人吗?

生:现代诗人。

生:著名的散文家。

师:在月下,和一个诗人比背诗,有意思了。他们背了哪些诗呢?自由读读第5—11自然段。(生自由读诗)

师:小外甥可是背诗哦,你能背吗?能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吗?和你的同桌试试吧。(生同桌尝试背诗)

师:谁先来背诗?(两名学生对背,但是不熟)

师:小外甥背诗,那可是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有没有捧着书来“背”诗?有没有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生不好意思地笑)

师:怎么样?要不我们再练练?

生:(点头)练练吧。(生练习)

师:这次,谁再来对对诗?

(两组学生对诗,教师穿插评点读诗的感觉)

师:诗有诗的感觉,诗有诗的韵味。看你们背,我很陶醉,我也想试一试了,谁愿意来和我一起背背呢?

师:小外甥,请——(师生背课文中的诗)

师:怎么不接着往下背啦?是没有了吗?

生:(发愣,忽然醒悟就喊起来)有,还有很多,后面有一个省略号。

师:对啊,小外甥怎么会只背这几句呢?(转向刚才那位学生)小外甥,你还能背吗?

生:能!老师你听好了——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我一时想不起来了,谁来?快,谁来帮帮我?(学生踊跃举手)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相继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师:写月的诗真的是多如繁星。月光下,我们背着诗,心中涌动着诗情、诗意,诗总是和月光一起同生共长,(出示)诗,和月光一起——

生:(齐)“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换背景图)诗,和月光一起——

生:(一人)“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再换背景图)请你读。

生:(一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再换背景图)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师:在此刻,在这轮明月下,在我的心中有一种幽静,有一种辽阔的幽静在我的心底慢慢地荡漾,清—幽—旷—远!来,请在这个句子旁写下这个词。(生写词)

三、月下幻想诧童趣

师: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

师:你说,在小外甥心中,月亮像什么?

生:天的眼睛。

师:太奇妙了!这是什么样的眼睛呢?(生读第20自然段)

师:你们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呢?(生齐读)

师:读完,你什么感觉?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像一个童话故事。月亮会睁眼,月亮还有感情,它喜欢看我们的大地。

生:我觉得很有诗意。在小外甥心中,圆月是月亮睁大的眼睛,弯弯的月牙是它偷偷睁开的眼睛。没有月亮的时候是因为月亮困了,睡觉去了。

师:你看,他将月亮的阴晴圆缺说得多有诗意啊!这么奇妙诗意的语言,他是怎么说出来的?

生:不假思索。

师:这儿的“假”能写成“加”吗?

生:(思考)不能。这儿的“假”应该是“凭借”的意思,意思是不用思考就说出来了。

师:这个小外甥怎么样?

生:反应敏捷。

生:他想象力很丰富。

师:不加思索呢?他有这个意思吗?

生:应该是(停顿了一下)没有思考就说,说的多数是错的。

生:我感觉“不加思索”是很随意,是乱猜。

师:说得很好!所以在书写时不能写错这个字。来,将“假”这个字圈起来,把意思写在旁边:假:凭借。

师:你们说,今夜,在江轮甲板上,在月光下,小外甥能不假思索就说出这么奇妙的语言,是什么给了这个聪明、爱幻想的小外甥灵感呢?仅仅是因为他聪明吗?

生:是月亮。

师:(出示句子)是啊,“诗,和月光一起——”

生:(齐)“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四、月下情境流笔下

师:沉醉其中,你们也会像小外甥一样有灵感,会说出许多奇妙的语言。你看,月亮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从古至今。孩子们,在月亮偷偷地睁开眼,或圆圆地睁大眼时,你曾经被它看到过吗?

(生纷纷答“看到过”)

师:那时,你也抬头望月了吗?

生:望了,是妈妈指给我看的。

师:那时的你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呢?月亮看大地,还会看到些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吧!

(生练写,配乐《春江花月夜》)

(有一生举手预约第一个发言,老师颔首)

师:(巡视,轻轻说)孩子们,月光下,让想象飞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论长短。

师:写好了?我们来交流交流吧。刚才预约的那位男同学你先来。

生:我写了一首诗,朗诵一下。我可以读一下我的名字吗?

师:可以啊!你请——

生:(清了清嗓子)《月夜》蒋延劼,月色浓浓在此夜/明月如镜悬空中/我正抬头望明月/月影忽被天云遮/美月恰似大眼眸/月月凝视友情共/今日好景难得见/作诗品茶月下美。(全班自发鼓掌)

师:诗人!未来,你会成为诗坛耀眼的明星诗人。你看,他多会学以致用啊。我们刚学过月是天的眼睛,他就写“美月恰似大眼眸”。月下的作诗品茶相比月下背诗又多了几分雅兴。好,真好!

生:那天晚上月光白亮亮的。我坐在车里,发现

课堂

月亮一直凝望着我。我就在想:如果把车开快点,开远一点,月亮是不是就会去看别人了呢?于是我让爸爸把车开快点。可没有想到,月亮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我。

师:月亮成了你的伙伴,你的朋友,你的影子,有意思。小外甥因月而谈,也引发了我们的兴致。我们在月亮下背诗,说童话,还想起许多月亮往事。难怪贾平凹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

生:林清玄说:“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

师:我说:“孩子们,在有月的夜晚,让我们一起抬头——”

生:(齐)“望月”。

【评析】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有个很有意蕴的教学主张“大家一起学”。近期,有机会坐在拉小贾卉老师的课堂里,随着《望月》教学的展开,触摸着“大家一起学”的脉搏,感受着课堂特有的文化情境和气质,追问着“大家一起学”的课堂独特的意味。

贾老师执教的《望月》是五年级一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文化视角为一体的优秀作品。文本语言生动,表达真切,感觉细腻,意境深远。文本细腻的描写,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有意味”值得儿童好好品味与咀嚼。老师是怎么紧扣文本,实现“大家一起学”的愿景的呢?我们再次走进贾老师的课堂。

一、课堂生态呈现了什么

贾老师的课堂结构很简单,只有“月下背诗,月下幻想”两个板块。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学生的阅读、讨论、吟诵和想象为主要策略,综合运用感性化的文学审美方式,把课堂教学定位在“大家一起学”,以广远的学习空间孕育语文味,提升“语言的审美”品质。看得出,贾老师力图突破的是作者的文学语言和对月亮的感觉,如何与学生的语言和感觉相融合。所以,老师十分重视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自主悟读、同伴(这里的同伴包括同学,也包括老师)互读分享的过程。

1. “月下背诗”,强化阅读的感受能力。贾老师特别关注儿童的感受性阅读。她非常智慧地抓住了“月下对诗”的独特情境,以“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为感受重点,多次把文本情境化再现,和学生一起反复朗读、吟诵,“读出古诗的感觉”,且“别忘了读出你的感受”。学生从自我的感悟出发,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不仅感受古诗“在说什么”,更在于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欣赏的是,儿童的朗读和背诵,并没有停留在一个水平线上,内容上向外拓展,要求上向古诗内在的韵律和节奏靠近,形式上接近每一个儿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吟诵表现的机会。古诗的韵味,加上师生共同挑战背诵的意味,正和学生的本性相联,师生一起沉醉在语言的狂欢和幸福里。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学生会觉得文中的“小外甥”就是我,角色置换让学生的感受细腻而精致,千百年来,在同一轮明月下的别样情怀,在儿童的心里扎根,相信儿童心中的一轮明月也在升腾。这样的教学充分实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实现了“大家一起学”的平等、开放的教学理念,宽容了差异。

2. “月亮像什么”,提升阅读的感悟能力。教学中,贾老师特别关注儿童想象智慧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智慧不是老师的给予,而是儿童的自醒与自悟。在“月亮像什么”的环节中,老师引导儿童读出“小外甥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在自主阅读中渐悟“月亮是天的眼睛”的想象的美妙和语言的美妙。“小外甥是怎么绘声绘色地说的?”小外甥的天真与聪明在不断想象中领悟。值得欣赏的是,贾老师并没有把教学停留在对文本的感受性阅读与想象上,而是把一个个典型场景进行加工和迁移,提供生活画面,带入生活情境,唤醒生活记忆,“写下自己曾有过的美好往事”。把一个个月亮场景中,或动作、或形象、或语言的美好细节写下来,和儿童的生活联通。动笔书写就是身临其境的抒发表达。学生通过写作让文与心通,产生一种本能的心领神会,获得“豁然开朗”式的顿悟。这样的课堂,就是语言实践的课堂,是语文的课堂。我想,贾老师根据文本的形象,让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与深度的移情体验,就是要让儿童在语言和形象的不断转换中,唤醒、复活熔铸于自己生活经验中的一个个形象,使得语言更加灵动和丰富。

二、课堂背后读出了什么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养成”所需要的素养,就必须给儿童实践的空间和时间。“大家一起学”就是在日常的课堂中,摈弃繁琐的分析,应试的训练,泛人文的倾向,不断注入鲜活的“源泉”。就是要扎根在活生生的课堂里,依据文本的特点,站在学生“怎样读得更好”“怎样写得更好”的视角去设计教学,就是

课堂

要给儿童最丰富的活动空间。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并非冰冷的,是在老师特别设计的文本语言与情景交融的环境中进行的独特的、实际的创造。从教学中可以看出,贾老师设置的问题或项目不多,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学生因有了充分的语言空间、情感空间和智慧空间,也能看到自己语言生成生长的过程。这也正是“大家一起学”追求的智慧境界。

语文课堂要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情感。文本中蕴含着的原始的语言生命力,应首先成为老师的语言生命力。“大家一起学”告诉我们学习者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畏,并把这种爱传递给学生,为学生做好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贾老师有把整节课看作语言实践,营造良好的教学现场的本领,能和学生一起现场体验语言运用的美妙。这种本领是老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感受领悟”出来的。语文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文化的使者,把握文本中鲜活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生长审美的力量、语言的力量。从这点出发,我觉得贾老师做得很智慧、很美,很有教学气质!我相信,她也和她的学生一起被文本语言的魔力所感染。

小学语文课堂应是儿童的课堂。课堂是由教师与学生的亲密关系自然形成的。“大家一起学”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前就非常清楚学生学习的源泉在哪里;学习的途径和策略是什么;学生在“我们”的课堂里会学到什么;教学目标是怎样支持课程标准的;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如何发挥等等。贾老师的课堂情境、情趣充满儿童学习的味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发现文本的美、获得高雅的审美情趣。像这样的课堂,很真实,很生活,很有活力。师生一起在文本与教学间达到融通、自由和美的境界。

(祝禧,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海门市东洲小学校长;贾卉,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教科室主任)

猜你喜欢
贾老师外甥月光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神秘的礼物
月光改变了我
6岁外甥难倒我了
你猜我猜大家猜
师恩难忘
磕头
大师很幽默
六岁外甥难倒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