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皓
(61580部队,北京 100094)
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
张 皓
(61580部队,北京100094)
摘 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客观性取决于通过画面、声音等叙事方式构建的客观效果。在实践中,叙事者通过对新闻影像的操纵来构建出一种“符号真实”,最终达到“忠于事实”的叙事效果,让观众相信新闻是原事实的直接反映。本文在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化策略,并分析了叙事视角建构新闻客观性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关键词: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客观性构建
米克·巴尔在其著作《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将叙事文本分为三个层层递进的层次:素材、故事和文本。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电视新闻的制作和播出恰好和这三个层次是相吻合的。其中素材指的是记者通过摄像机、采访录音等来获得的具有新闻性的事实信息;故事是新闻叙事者以特定的报道方式展现出来的事实信息;文本则是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以画面、同期声、解说等多种方式传递的电视新闻。但是任何形式的叙事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电视新闻叙事也不例外,叙事主体的立场和价值观往往导致电视新闻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一点和新闻专业主义准则是相矛盾的,因此为了在作为新闻专业化职业组织标志的要求与不可避免的叙事倾向之间求得平衡,新闻叙事者就必须进行有意识的客观化作为。
(一)叙事视角作为信息交流的接点
米克·巴尔认为,无论叙述的是真实历史还是虚假的事件,在叙事的过程中总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点将其在一定的视觉范围内描述出来,这个观察点研究者们将其称之为叙事视角。对于新闻文本而言,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仅仅体现了谁在看、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更给新闻接收者(观众)提供了一种“召唤视野”,引导新闻接收者从一个固定的角度对新闻中的信息进行解读,这是一种叙事者用来影响新闻接收者的隐蔽手段。因此,叙事视角处于新闻叙事者和新闻接收者的中间,是二者信息交流的一个接点。以《新闻联播》为例,在策划《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系列专题时,新闻叙事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十八大精神付诸实践的情形进行了描述,借此影响新闻接收者的视角,从而对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起到了很到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客观效果
众所周知,新闻接收者所看到的新闻并不是未经加工的现实片段,对于电视新闻来说,事件的发生可以是偶然的,但是电视新闻的播出效果却是必然的,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新闻文本不能够以客观的面目呈现?对此笔者是持否定意见的,原因就在于电视新闻叙事的客观效果并非是纯然麻木、无动于衷的事实再现,而是建立在基本的社会性良知和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之上。新闻往往通过视角的让渡来消除新闻文本中的倾向性,即通过多个带有不同价值倾向的叙事者的共同叙事来求得公正、平衡,实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例如,《焦点访谈》常常会出现不同立场的当事人的陈述,《新闻调查》中也将记者自身的情感和旁观者的情感放在一起,以此来削弱新闻文本的倾向性。
黑格尔曾经说过:“当差异性进入单纯的世界并对单纯造成破坏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平衡对称之美。”这句话恰好是当前新闻叙事视角两种类型的具体概括,即一致视角和相反视角。其中一致视角指的就是视角承载着立场、态度等方面具有同质性,相互之间可以加以印证,和“差异性”或“单纯性”相对应;相反视角则指的是借助叙事声音相冲突的视角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在整齐中不乏差异性,和“平衡对称之美”相对应。具体而言,在实践中,新闻叙事者往往采取以下方式来实现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目标:
(一)视角让渡
和普通文学文本不同,新闻文本要求必须看起来是对客观事实的再现,这种要求决定了新闻在叙事时必须尽可能地隐藏叙事者的声音痕迹。在实践操作中,电视新闻往往是借助镜头的透明性来达到这一效果,即做出视角让渡,让新闻接收者零距离接触新闻事件。一般来说,通过视角让渡来实现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的方式在《今日说法》之类的新闻事件报道中运用的比较多,常见的有三种视角让渡方法:首先是将视角让渡给新闻当事人,即通过与事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眼睛来观察、描述事件,从而造成一种事件人物与新闻接收者“面对面”的现象,如此新闻接收者将会产生“既然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在直接说话,那么这事必真实无疑”的心理,增强了新闻报道得客观性;其次是将视角让渡给旁观者,一直以来,人们都有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通过旁观者视角来展现新闻事件就是利用这一思想来削弱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倾向,例如《死囚的最后独白》(《今日说法》)中就是借助看守所所长的视角展示了边缘群体不为人知的一面;最后是中性的全知视角,新闻的客观性离不开全面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全知视角则为新闻接收者提供了这一可能,但实际上,全知视角只是一种客观叙事策略,仍旧是受到新闻叙事者的控制的,并不能够代表事件的全部真相,例如新闻报道中的旁白和记者叙述等都是全知视角的一种。
(二)视角融合
哈克特曾经说过:“电视新闻是一件经过构筑而成的作品,通过技术和观念准则成形,然而通过不断提及‘目击新闻’和‘使人身临其境’,电视新闻努力使它的规则自然化,不为人觉察。”视角融合就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将新闻接收者视角、摄像机视角、新闻叙事者视角同化来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达到将叙事者排斥出去,达到抹平叙事与事件距离的目的。以《新闻调查》等电视栏目中记者的位置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叙事者并没有采取让记者退居镜头和话筒之后的方式来消除叙事者的痕迹,相反,电视新闻上更多的是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的直接互动。这种情况下视角的融合是如何实现的呢?针对电视屏幕外新闻接收者眼睛的追寻,新闻叙事者将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交通借用摄像机的视角缝合为反切镜头,从而使得记者视角和新闻接收者视角重合,如此一来,记者对采访者的注视、提问就成为新闻接收者的行为,增强了新闻事件的参与感。这种参与感带来了强大的客观公正性。
(三)视角相谐
电视新闻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结合来传播信息的,因此除了画面能够表现视角之外,音响、话语、音乐等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叙事视角。声音和画面的各行其是将会严重削弱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当前电视新闻中画面和声音不协调的问题表现为解说词是一篇完整的新闻稿,负责传达新闻信息,这种情况下画面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例如《新闻联播》中的新闻报道,新闻接收者在不看电视画面只听声音的情况下就能够完整地获取新闻信息,这是画面和声音不协调所带来的一种后果。因此,为保证新闻事件的客观性,就要对画面视角和声音视角进行处理,确保新闻接收者不会发现二者的矛盾之处,增强新闻的客观性。
(四)视角自然化
所谓视角自然化,是指电视新闻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视角之间巧妙的起承转合形成独特的“缝合”、“涵化”机制,从而使画面转换、声画结合及主题建构等具有一种“自然的和永恒的合理性”,“把浸满动机之物‘自然化’,并使之变得纯净如初”。事实上,新闻文本并不是来源于一个统一的素材,而是从多个素材中剥离、抽取出来的,这也就决定了新闻文本是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独立性的,新闻的视角也是遭到破坏的,处于一种破裂状态。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要通过视角自然、有机的组合,让新闻影像呈现出时空的流畅性。当前比较常用的是通过蒙太奇镜头来实现视角之间的流畅切换和组接,使两个镜头之间本已经切断的关系得以缝合。视角自然化带来的时空流畅和事实事件本质的完整营造了新闻文本的自然、客观。
(五)视角配置
理论上来说“纯客观”的新闻是不存在的,最为理想的方法就是将新闻置于不同材料和事实之中,具体的新闻叙事文本就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配置来增强新闻的客观性。比较常见的视角配置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视角的碰撞。同一新闻文本中存在不同立场的叙事视角,因此新闻叙事可以利用多元视角的碰撞来向新闻接收者传递信息。例如新闻接收者在观看新闻时会通过有的受访者难以自圆其说、有的欲言又止、有的闪烁其词等来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增强新闻的客观性。这种方式常见于《焦点访谈》之类的新闻栏目中。二是视角的顺承,即通过视角的顺延承接达到对事实的客观化表达。在新闻报道中,叙事者可以以全知视角的方式来驾驭同一素材,通过中性客观视角配合新闻文本中的人物视角加以顺承和延展,呈现出客观叙事的效果。三是视角的反正,即通过与新闻文本欲传递的声音相反的视角来印证新闻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如在报道社会文明时同一些不文明视角比较来加强新闻的客观性等。
(一)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的有效性
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通过电视新闻叙事视角来建构客观新闻的几种方法,但是电视新闻视角的选择并不能够完全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可靠的叙事视角能更好地发挥电视形象化传播新闻的优势,更强地彰显“现场感”带来的客观真实。新闻客观性构建新闻叙事视角,还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叙事者的视角要可靠。电视新闻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中介,只是向新闻接收者传递信息的一个途径,新闻叙事者所使用的文本来源于现实材料,然后借助多种方式来达到一种客观性效果,因此叙事者视角的可靠性是电视新闻客观性的第一影响因素。例如对于那些社会谣言,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叙事视角都难以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根源就在于新闻叙事者本身视角的可靠性较低。其次是新闻的客观效果形成于叙事者与接收者的互动。新闻叙事者和新闻接收者是电视新闻的两个主体,如果我们将电视新闻看作是太极图,那么新闻叙事者和新闻接收者毫无疑问则是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新闻的客观性则是太极图中的S形曲线,两者只有互动才能够保证S形曲线(客观效果)的产生。在实践中,哪怕新闻叙事者的视角选择得再好,客观性再高,但是如果没有新闻接收者对新闻文本的解读,那么新闻就不会产生客观效果。因此,通过电视新闻叙事视角来建构新闻的客观性的本质是借助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调整,如融合、让渡、配置等,来削弱或者消除新闻文本中的倾向性价值观,达到一种营造客观事实的效果。
(二)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建构的局限性
新闻文本表现出的不是曾经的客观实在本身,而是一种客观效果。虽然新闻叙事者能够有效地建构客观的文本环境,但是这种客观效果是有限的,电视新闻叙事视角对新闻客观性的构建依然存在某些制约因素,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新闻客体表面的多样性和本质的隐蔽性。新闻报道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但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件也愈加复杂,这增大了分析事件背后本质的难度,对新闻的客观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视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主观性的存在。上文中笔者已经论述过电视新闻叙事视角的调整本质上是为了消除新闻文本中的倾向性价值观,但实际上只要叙事视角存在,主观因素就一直存在,从而使电视新闻呈现出一定的价值观倾斜性。三是受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新闻和政治天生就存在一定的暧昧关系,新闻文本常常在维持客观的前提下传递一些政治观念,例如很多新闻栏目常常会出现某条新闻因具有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功能而放在前面,忽视了新闻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大都采用企业经营的模式,要运作流畅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因此会极力增强新闻节目对眼球的吸引力度,以此获取更多的收视率换取更多的广告费。这种带有目的性的生存状态势必会使新闻叙事者呈现迎合接收者接受心理的文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新闻客观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赵爽英.开放新闻叙事与新闻客观性表达——从电视到互联网[J].新闻知识,2015(08):05-07.
[2]刘辛未.叙事学视域下电视新闻话语的意义建构[J].现代视听,2015(03):29-31.
[3]袁黎.《今日说法》中叙事视角对客观性的建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56-59.
[4]云桦.叙事学视野下的电视新闻故事化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
[5]成功,刘伟峰,王新.中外媒体新闻报道客观性建构比较——以李双江之子李某某案新闻文本为例[J].青年记者,2014 (02):33-34.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37-02
作者简介:张皓(1982—),女,北京人,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