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爽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儒家道义观照下的灾难新闻报道
李新爽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 要:殷忧启圣,多难兴邦。身处灾难频发的现代社会,我国新闻媒体将儒家传统文化与灾难新闻报道融汇在一起,以儒家传统文化的灵魂血脉为圭臬,对处于危困之际的生命个体予以人道主义关怀,使其尊严与价值得到观照。本文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指导,从媒体对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与尼泊尔“4.25”地震援救工作的报道入手,揭示我国新闻媒体面对灾难时的道义坚守与责任担当。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灾难事件;新闻报道
灾难报道业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类新闻文体范式。狭义的灾难指人们常说的天灾人祸,广义的灾难则指对正常生活秩序造成的破坏和断裂,这种破坏和断裂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生共荣的一种阻滞。灾难本身的突发性、偶然性、破坏性等特征导致其不仅不存在任何正能量,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已有的社会矛盾。我们不应就此忘却儒家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代中国人命运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灾难新闻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孟子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亲”指敬爱亲人,“仁民”指关爱大众,“爱物”则指博爱天地万物,个中彰显的是仁者爱满天下的渊深襟怀,本质上却是中华文化核心观念的化身——天人合一,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协调统一。故而当灾难使社会进入到一种失衡状态时,国人便将整个社会的忧患分担到各自肩头,旨在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消天灾、去人祸,使社会秩序恢复稳定,最终达到天人和谐。因此,在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时,媒体不应汲汲于对悲惨、血腥、恐怖等过于直观的裸露场景进行采写,而应以新闻报道为载体来传递危难之中迸发的正能量,使受众在对灾难事件有了基本认识之后,解除面对未知境遇所产生的恐惧心理与焦虑情绪,并在此基础上反省、重振、回归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突出根植于儒家传统文化道德纲纪中坚贞的行为操守,使公众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灾难的可战胜性因素上,引导公众正视现实,崇德向善,为社会舆论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此次地震属浅源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汶川地震的1.4倍,余震不断,当地居民死伤惨重。天地无情而人间有爱,4月26日6时许,由62人组成的中国救援队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尼泊尔地震灾区实施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救援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刘海峰告诉记者:“救援队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就从未懈怠过,14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以及新疆伽师、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20余批次国内外救援任务。抗击灾害,拯救生命,我们永远在现场!”此番言论将“仁”这一蕴涵着中国特色的概念赋予了世界意义,孟子所标榜的“仁义之端”——恻隐之心也在此尽显无余。《论语·里仁》中有一段遗响千年的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把字拆开看就是“中人之心”,尽心待人、忠于本心,也就是以己之心去关照他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达的精神。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所以,尽我之心,忠人之事,尽力为人谋,是谓“忠”。“恕”,把字拆开看便是“如人之心”,推己及人,把自己推到他人之境,推想别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1]正是在这种仁者爱人的忠恕之道与扶危济困的恻隐之心感召下,我国新闻发布工作将“内聚民心,外结盟友,媒体执政,引导舆论”这一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次尼泊尔地震援救工作的报道中化悲痛为力量,化危机为契机,积极主动争取国际舆论主动权,向尼泊尔甚至全世界人民展示最大气的中国面孔与最真实的中国声音。例如,《人民日报》接连刊发《从尼泊尔强震看中国行动》、《中国站在救援第一线》、《尼泊尔救灾见中国责任担当》等文章,旨在通过正面的舆论导向使国际社会感受到来自东方的正义与力量,减少或消除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对我国形象的误判,引导国际社会正确构建中国不具有任何威胁,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开放稳定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
2015年8月12日23:30许,位于天津滨海新区塘沽开发区的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的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事故发生后,有网友将当地消防官兵深入火场的援救行动称为“最帅的逆行”。面对记者的采访,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周天说:“网上把消防官兵奔赴火灾现场的背影称为‘最帅的逆行’、‘最悲壮的逆行’。在火场上,我们是钢铁之师,但也是血肉之躯,面对火情,面对爆炸,就会有牺牲,就会失去生命。我们的消防官兵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亲人,他们不是傻大兵,都知道每一次出警都意味着可能会回不来,但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逆行。”《中国青年报》记者张国撰写的报道《牺牲》,以“伤口”、“回家”、“目送”三个部分真实还原了此次爆炸事故中消防官兵的危险处境,熔铸在消防官兵精神血脉之中的人格追求与社会理想跃然纸上。文者,贯道之器也。在记者张国的笔下,消防官兵近乎本能的职业诉求不再驻足于现世人生的感性生命层面,转而冲破感性生命的藩篱,演化出了一种不朽的人格追求。这种追求可以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的坚韧,也可以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的无畏,同样可以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对儒家“舍生取义”这一道德准则的践履,彰显了消防官兵的重情重义,从情到理,而非从情到欲。8月18日,是天津“8•12”火灾
爆炸事故“七日之祭”,天津多家媒体官方微信以此为头条消息。其中,《天津日报》官方微信发布的“七日之奠天地同悲全城痛悼”和《城市快报》官方微信发布的“#全城志哀#今日9时,送战友!他们是天津这座城和天津每个人都该铭记的!”两篇微信文章阅读量都达到100000+。数据充分说明,灾难报道中那些彰显个体生命价值、体现人性光辉的报道最能得到公众接受。[3]
中国人崇尚和平、和谐、圆满,容易接受“大团圆”式的结局与平和、正统式的文化。爱情悲剧即使十磨九难,也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窦娥之怨悲最终也会让六月雪感天动地,还一个公道;可以笑谈刀光剑影,却不忍看血流成河。[4]兔走乌飞,搬不尽古今兴废。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儒家传统文化固然有着沉疴痼疾的一面,但其在中华大地上流行至今的生命力,证明其内核有着永恒的存在意义。也正是在以“仁”为内核的儒家传统文化滋育下,我国的新闻媒体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国家的法律、法规为框架,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灾难报道中汇入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从灾难事件中发掘并宣扬人性的真善美,以透彻的目光注视人类的生生死死,对处于极度悲伤状态下的人类给予人道主义关怀,让活着的人体会到人类崇高的价值与尊严,[5]以此来践履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平正义守望者所应有的道义担当,让无力者有力,助悲观者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巴基斯坦演讲特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DB/ OL] . http://news.cntv.cn/2015/04/24/ARTI1429852863448590. shtml,2015-04-24.
[2]靖鸣,刘建明,等.实用新闻发布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26.
[3]董向慧,吴阿娟,陈杰.灾难报道如何提升引导力——以天津港“8.12”火灾爆炸事故报道为例[J].新闻站线,2015(10):37.
[4]靖鸣,等.社会问题新闻采访与报道[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24.
[5]莫凡.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界,2006(01):128.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99-01
作者简介:李新爽,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