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唐儿(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中外记者笔下的毛泽东形象浅析
——以赵超构和埃德加·斯诺为例
戴唐儿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毛泽东形象的塑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内外记者的通讯稿或文章,这些记者与毛泽东有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能从自己的角度对毛泽东形象进行更加客观真实的文字描写。由于个人政治立场以及生活背景等不同,中外记者对毛泽东形象的看法和认知也必定存有差异。中国著名记者赵超构与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都是新闻工作者,曾在不同时期多次访问毛泽东。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斯诺和赵超构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记者笔下的毛泽东,分析中外记者笔下的毛泽东形象。
关键词:毛泽东形象;斯诺;赵超构
赵超构(1910~1992年),中国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笔名林放。1910年5月4日生于浙江瑞安,曾有七次拜见毛泽东的经历。赵写下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被誉为中国人写的《西行漫记》,其中一篇《毛泽东先生访问记》更是对毛泽东形象做出了细致具体的刻画。赵超构曾有幸七次拜见毛泽东,虽然不是每次都留下了通讯稿,但在编者整理的《赵超构文集》中,赵写了多篇关于毛泽东的杂文和访问轶事,其中也可以分析出赵超构笔下的毛泽东形象。赵超构的女儿赵则玲编写的《报界宗师——赵超构评传》和《赵超构》中也包含赵超构对毛泽东形象刻画的独特视角和描写方式,从中可间接分析出毛泽东的形象。
埃德加·斯诺,1905年7月19日诞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6年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是美国著名的记者、作家,著有《西行漫记》(英文版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等作品。斯诺从1936年~1970年分别对毛泽东进行了五次访谈,在这一历史时期,同一记者对毛泽东形象描绘的变化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其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真相,更在作品中向世人展示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生动具体的形象。
赵超构作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曾七次拜见毛泽东,虽并未像斯诺一样每次都写下访问通讯,但在《赵超构文集》中也有很多关于毛泽东的描写。其对毛泽东的刻画和描写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研究毛泽东形象有很大帮助。
(一)第一次访问:亲民、儒雅、老成谨慎、风趣幽默
赵超构与毛泽东最初认识于1944年5月,赵超构以重庆《新民报》记者的身份参加了一个访问延安的记者团,毛泽东接见了他们,谈了他对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的看法。这次访问过后,赵先生写下了三千多字的《毛泽东先生访问记》发表在《延安一月》中,在访问记中,他这样描写毛泽东:
“身材颀长,并不奇伟。一套毛呢制服,显见已是陈旧的了……态度儒雅,音节清楚,辞令的安排恰当而有条理……并不是行动家的模样……广阔的额部和那个隆起而端正的鼻梁……一双眼睛老是向前凝视,显得这个人的思虑是很深的。”
这是赵超构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描写平实而生动,没有刻意夸大和拔高。一般作者笔下的领导人形象都是“仪表堂堂、器宇不凡”的,而在赵的笔下,毛泽东的形象是平民化的、亲切的,他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态度儒雅、深思熟虑、辞令得当的人,谈话注重有理有据。从赵的描写中来看,毛泽东老成谨慎、秉节持重,也有与普通人无异的幽默风趣的一面,工作之余具有亲民的个性。
(二)第二次拜见毛泽东:和蔼可亲、勇敢无畏、委婉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政府“扶蒋反共”,蒋介石正在积极准备内战。1945年8月底,国、共两党谈判开始,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飞抵重庆。当时毛泽东在重庆郊外的八路军办事处单独接见了赵超构。赵还对毛泽东说:“你这次来重庆,许多人都替你的安全担心。”毛泽东笑着说:“蒋介石这个人,大家都是清楚的,但是这一次来重庆,也是经过研究分析的,有准备的。”后来在《赵超构文集》第五卷中的《毛主席教育了我》一文中,赵超构这样描写当时见到毛泽东的情状,“主席慈祥和蔼的态度和生动的谈话,能够使一个最拘谨的人解除疑虑,把自己心里的话倾倒出来”。毛泽东谈到了《延安一月》,说赵超构善于用曲笔,是个“自由主义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含蓄的批评,说明毛泽东也有委婉含蓄的一面。
(三)1957年同年三次拜见毛泽东:大度、宽容、亲民
新中国成立以后,赵超构在上海的《新民晚报》社工作。在重庆一别12年之后,赵超构和毛泽东一直没有见面交谈,但在1957年中,毛泽东接见了他三次。第一次是在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时候。赵超构作为上海的新闻界代表,于3月赴北京开会,毛泽东在自己住处接见了赵超构。毛泽东说:“报纸文章,对读者要亲切些,平等待人,不摆架子,这是对的,但要软中有硬。”1957年6月,赵超构去北京参加人大会议。当时反右斗争开始。赵超构怀着非常惶恐、沉重的心情去了,当时毛泽东对赵的态度依然十分亲切。这几次见面,赵超构都是怀着惭愧羞愤的心情与毛泽东进行谈话的,但毛泽东并没有为难赵,在其真诚承认错误后,反而勉励他,这体现了毛泽东大度、宽容的性格以及亲民的个性。
(四)最后两次拜见毛泽东:博学广识、幽默风趣、大度、不拘小节
毛泽东邀请赵超构在西子湖畔一个水木明瑟的庭院里谈话。当时他对赵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通过《登徒子好色赋》的故事,说明宋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道理;二是建议赵经常到下面跑跑,接触工农兵,并说“知识分子一定要走出书斋,如果你不肯自动出来,将来会有人把你们揪出来的”。这反映了毛泽东幽默风趣的性格。接着毛泽东要求赵回家乡“温州”看看。当天在饭桌上,赵和浙江领导们一同吃饭,因为曾经在《新民晚报》上对其做过不利的报道,赵想用敬酒的方式表达歉意,却被毛泽东拒绝,表示只要改正错误就可以了。这里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大度、不拘小节的性格。1961年5月1日,毛泽东接见赵超构时问道:“《新民晚报》办得好。发行多少?”赵超构回答:“30万份。”毛泽东连声赞叹:“你们的报纸办得好,有特色,别具一格,读者喜欢看。”这是赵超构最后一次与毛泽东会面。
斯诺对毛泽东有过五次访问,每次时间间隔都不等,而每一次访问,都会让斯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认识更加深刻明朗一些,同时也会有一些改变。斯诺对毛是直接地面对面采访,其笔下的毛泽东是比较真实而生动的,从他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形象。
(一)第一次访问:风采奕奕、自信、风趣幽默、精明的政治家
斯诺第一次访问毛泽东是在1936年,那是斯诺第一次拜见毛泽东,地点设在西安根据地,当时的毛泽东正值壮年,神采奕奕。斯诺对毛泽东的描述是“那时候,他颇为清癯,身材比一般中国人高……他目光炯炯……”。这是斯诺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可以看出斯诺笔下的青年毛泽东是一个体格高瘦、神采奕奕的形象。而在根据地的时候,毛泽东会在谈话之前邀他“去吃辣椒馒头”,可以看出毛泽东身上朴素大方、不拘小节的特质。在斯诺眼中,毛泽东还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在书中这样描写道:“他那绝对的自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具有那种马克·吐温称之为‘握有四张王牌的基督徒的那种镇定和自信’。”在斯诺眼里,毛泽东不拘小节,他会当着别人的面“心不在焉地松下裤带”,并不十分注重外表。
此时的毛泽东在斯诺眼里是意气风发、幽默风趣、镇定自信、吃苦耐劳的。“既有纯真质朴的一面,又有老练世故的一面,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人。是一个天生精明的政治家。”《西行漫记》中,斯诺的这一段文字是对毛泽东性格真实而全面的描写。
(二)第二次访问:性格安详、身材胖了一些、博学、思辨性强
1939年,斯诺重返西安,又一次采访了毛泽东。时隔三年,毛泽东依旧是那个风采奕奕、镇定从容的伟人。他宽宏大量,同蒋介石的“暴躁”截然不同。斯诺这样写道:“第二次拜访毛之后……战争年代没有使他发生什么变化。他吃得好些,比以前胖了……”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第二次访问,斯诺对毛泽东的印象并没有太大变化。这次访问,毛泽东和斯诺谈论了苏联的政策。在斯诺心中,毛泽东是擅长辩论的,“他似乎是靠在所有辩论中取胜而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的。他有广博的学识,在辩论中熟练地运用着辩证法……”这说明毛泽东在斯诺心中是一个善于用辩证法驳斥别人观点的,思维清晰、头脑精明的人。
(三)步入老年之后的三次访问:年近古稀、身体健康、心系政治比较看重个人崇拜
斯诺第三次访问毛泽东是在1960年,时隔21年后的重逢。那时的毛泽东已近古稀,虽没壮年时的健壮,但精神仍不错。斯诺对他的形容是“比从前胖多了……饭量不大,香烟吸得比以前少……多年来没有得过什么严重的疾病。”此时的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毛泽东作为中国最伟大的领导人,依然保持着朴素的作风。此时的毛泽东处于垂暮之年,但仍不“铺张浪费”,保持着朴素节约的良好品格。斯诺在通讯中也强调了其对于权力的看重。“……他们都拥有权力,而且都喜欢权力——以毛为首。”斯诺认为,拥有权利使毛泽东也失去了一些自由。斯诺第四次访问毛泽东是在1965年。斯诺认为,处于垂暮之年的毛泽东仍然有发动革命的精力,这与他本身的性格有关,晚年的毛泽东身体仍然很健康,除了“年龄关系的正常疲倦,毫无病情”。年老的毛主席仍心系政治,尽显一个天生的政治家独有的意识。第五次访问是在1970年,毛泽东与斯诺进行了第五次谈话,此时的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在斯诺心中,当时的毛泽东似乎有点沉溺于自我崇拜的心理中。“……他接着说……难道美国人就没有个人崇拜吗?……总是有人希望受人崇拜……总要有点个人崇拜嘛,这也适用于我。”这一段对话反映了当时毛的真实心理。斯诺笔下的毛泽东不是虚假和浮夸的,他并没有很多武断主观的评价,而是通过真实的对话来反映毛泽东的形象。
(一)赵超构善于采用平视视角
赵超构在描写毛泽东的时候是以“平视”的视角:以客观、平静、好奇、有些好感的视角,平视式的报道只是一种同读者平易对话的语境追求,并不表明作者把毛泽东当成了普通人一般来说。一般作者笔下的领袖人物通常是身材魁梧、仪表堂堂、一副高高在上的形象,这几乎成为定式,而赵笔下的毛泽东是真实而朴素的,将一个平民化的领袖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刻意夸张和拔高。
(二)斯诺善于采用具象化手法
而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的形象更具体、更逼真,从幼年到青年再到中年时期的毛的形象都有所呈现。斯诺笔下的毛泽东是个拥有强健体魄、精力充沛、待人随和、感情深邃,并不自大狂妄的质朴的人。在很多细节方面对毛泽东的形象有所描绘,让毛泽东的个人外貌特征、能力、品德、气质等方面都有所呈现,人物的形象更为清晰,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上述对于中外记者眼中毛泽东形象的描写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中外记者在塑造中国领袖形象时虽然有不同的视角,但都是从自己现实采访中获得写作材料,注重引用毛泽东的直接引语,在描写语言上也各有特色。同时,将二者关于毛泽东的描写提炼出来之后,可以更加清晰地将毛泽东的媒介形象呈现于世界。分析二者在撰写访谈记录或描写毛泽东形象时的文字特点,也可以更加具体地分析出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形象。
参考文献:
[1]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41-45.
[2]埃德加·斯诺.斯诺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35-42.
[3]甘险峰.中国对外新闻传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7-58.
[4]埃德加·斯诺.斯诺文章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58-63,187-201.
[5]埃德加·斯诺.为亚洲而战[M].美国:兰登书屋,1941:187-201.
[6]王占阳,王小英.中外记者笔下的毛泽东[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17-29.
[7]赵超构.延安一月[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62-63.
[8]赵超构.赵超构文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3-4.
[9]赵则玲.报界宗师——赵超构评传[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8.
[10]黄华.斯诺在中国[J].读书,1980(3):28-30.
[11]石维行.斯诺与毛泽东近半个世纪的交往[J].中国档案报,2003(12):1-3.
[12]孙琴安.毛泽东在林放心中[J].新闻通讯,1993(5):1-2.
[13]张林岚.毛泽东的朋友名记者赵超构[J].红岩春秋,1994(1):38-42.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63-02
作者简介:戴唐儿,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