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把关作用

2016-02-28 21: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雷 洋

(1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重庆 400712;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论网络文明志愿者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把关作用

雷 洋1,2

(1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重庆400712;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

摘 要: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媒体覆盖面广、传播快、参与性强的优势,大力推进网络文明传播,广泛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强化网络把关人和意见领袖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有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

关键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把关人和意见领袖

一、引言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人们的头脑里搞建设,涵盖文明教育、文明活动、文明创建、文明传播四个部分,其中文明传播主要是网络文明传播工作的开展,应该充分依靠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社会正能量,高度重视网络精神文明活动,毫不动摇地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积极探寻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渠道,努力探求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但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离散性等特点,网民极易成为网上舆论的主角,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手握“麦克风”,造成网络舆论环境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工作是近年来中央精神文明办加强网上宣传、营造正面舆论、弘扬社会正气的新尝试,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多元复杂,发展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就是要发挥各级精神文明办的组织优势,依托各地精神文明单位,壮大精神文明建设的网上宣传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提高文明传播水平。

二、规范网络文明传播离不开把关人和意见领袖

传播学中的人际传播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如书信、电话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传者和受者分属传播的两级,传播是对等的、互动的,反馈也是及时的。传统的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媒介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过程,受众与媒体是不平等的关系,他们没有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权利来选择自己的内容,只能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为他们“精挑细选”的各种信息。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公众是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形成了一种散布性网状去中心的传播结构,是一种自下而上交互式的传播,受众有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性。“在这张分散性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络都能够生产和发布信息,所有网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断线相同的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纬之中。”[1]可以说,信息在网络时代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受众在信息获取方式上也变得越来越主动和个性化。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快捷地发布信息和表达观点,可以根据所需选择信息来源,以前是“看菜吃饭”,现在是“点菜吃饭”,真正实现了“传者中心”到“受众中心”的转变,受众地位得到提高,话语权得到尊重。

网络传播把我们带入了信息传播的新时代,网民也被称为“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信息的泛滥和爆炸,让更多网民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信息的增加不会必然增强网民的选择力。表面是无限信息,实际上却是无从下手。网络低门槛的准入和自由的信息发布,让更多信息的真实性和公信度荡然无存。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网民由于自身思维方式、教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很难具有驾驭信息风暴的能力,反倒会因为个人判断力的偏差导致信伪去真。“选择将是超选择的选择、自由将成为太自由的不自由。”[2]此外,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CNNIC)2016年1月在京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网民以10~39岁的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5.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由此可见,中国网民低学历化、年轻化的特点更容易导致非理性的盛行,致使负面信息的无限复制或扩大,“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3]

“科学技术的合理性本身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4]要净化网络杂音,就需要把关人或者是意见领袖帮助网民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理想的筛选和正面引导。把关人在传播学中指那些在新闻传媒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传统的大众传播话语权被精英阶层所垄断,同时他们也是职业的新闻人,编辑、记者、专业机构控制着整个信息搜集、汇总、过滤、加工、发布、流向的全过程。把关人高高在上,可以决定什么是受众需要的,什么是可以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服务的,并挑选适当的进行发布,引导受众的思想和价值观,发布的信息当然也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真实性和公信力。而网络传播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搜索信息、传递信息,介入信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网络中,任何一个结点都可以变为中心,没有一个终极的管理者,所有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和领导者。”[5]网络技术使网络传播的把关职能弱化,但并不意味着把关人的丧失。网络把关人不少是网络编辑、站长、版主,他们能够实时监控事件发展,能够运用技术屏蔽手段,对帖子有生杀大权,可以对理性帖置顶,可以对谣言删帖和封号,可以对敏感词过滤,可以查IP地址,甚至可以通知ISP服务商关闭网站。可见,专门的网络传播者、媒介组织、政府依然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指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机会接触传播信息,并能把信息加工后再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信息传播的途径为媒介→意见领袖→受众。网络中意见领袖是指在网络中为网民提供信息,左右网民意见的“活跃分子”。可以是专门的网络传播者,也可以是博客及论坛等精英,他们发挥职业特长、专业背景,为网民提供即时、准确的动态信息,详细的深度报道和最具权威的评论,将信息扩散给其他网民,实现信息在网络中的两级传播。“论坛精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精英,他们所依赖的资源不是身份、地位、名誉,而是通过对事件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显示出其强烈的公共意识,主要表现为启蒙作用和引导作用。”[6]

整个网络把关已无可能,但是具体的网站、论坛却依然有把关人。整个网络是个巨大的信息库,但具体有用有益的信息获取还需要引路人。只要把握网络传播的特点,充分发挥把关人和意见领袖作用,完全可以重塑网络的信息权威,完全可以引导网络文明传播。

三、网络文明志愿者是网络文明传播的把关人和意见领袖

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要运用网络先进手段,引领风尚、传播文明,有责任扮演好网络文明传播的把关人和意见领袖角色,具体工作要求如下:

一是做好网络注册。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理应在中国文明网、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上海新民网、重庆华龙网等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以及腾讯、搜狐、网易等知名商业网站开设博客、微博,加入博客圈,撰写博文、转发博文,管理微信公众号,就共同话题展开讨论和传播,建立文明窗口,传递正面声音。微信群、博客、论坛、QQ、MSN等网络互动阵地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天然地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应运用业务能力,在传播的内容、角度、方式上贴近传播对象的喜好和兴趣,体现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二是做好内容稿件整理。收集整理各级部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经验总结、先进事迹等内容,将信息进行分类、报道、归类、整理之后并配上图片及音视频材料,提供给中国文明网及联盟网站刊登。这些被推出的信息通过志愿者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有很强的价值,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关注重点进行自由选择,从而保证最大的传播效果。

三是做好评论文章组织。传统媒体设置有评论版面和强大的评论队伍,能够通过言论的方式帮助公众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从而进行正面舆论引导。在网络文明传播中,通过撰写、配置评论来发表言论,能够间接阐述官方对事件的态度,起到表扬、批评、要求、建议、号召及监督的作用。在评论撰写中,针对网民关注的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热点话题、社会现象、创建活动等,理性地进行分析,发表独到的见解,观点要新颖,言简意赅,语言生动,具有说服力;在评论投稿中,应定期给文明网、新华网、人民网等多家网站提供原创评论,成为这些网站的活跃网络评论员;在与网友互动中,对网民给自己评论文章的留言要及时应答,通过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论引导舆论。

四是做好网上论坛(BBS、聊天室等)管理。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可以针对开展的文明传播活动、事件、人物、效果进行直接描述和评论,网民也可以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志愿者与网民是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交流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志愿者了解自己发布的信息,了解其引起的关注和舆论导引是否合理,以及如何进行调整,需要进行哪些调整等,从而更好地把思想文化宣传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向纵深。

总之,各地文明单位应该认清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壮大队伍,提高人员素质,不断开展传播活动,增强网上影响,使网络文明传播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叶琼丰.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7.

[2]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任小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13.

[3]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23.

[4]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236.

[5]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23.

[6]王国华,曾润喜、方付建.解码网络舆情[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4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08-02

作者简介:雷洋(1981—),男,重庆万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学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