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暴力的起因与应对策略

2016-02-28 21: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杨 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 100192)



媒介暴力的起因与应对策略

杨 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摘 要:在市场化条件与受众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媒介暴力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剧了人们对暴力的盲目感与宽容度,因此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对媒介暴力进行适当地控制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媒介暴力;受众;媒介责任

媒介暴力一方面,是指网络、电影、报刊等在内的媒体中有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是指“媒体本身的暴力”,指媒体及其从业者利用媒体对新闻当事人或相关联人群实施话语权暴力。[1]本文将结合当前媒介暴力的现状,对媒介暴力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媒介暴力的现状

有关研究表明,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媒体传播的暴力、色情内容呈现上升趋势。媒介暴力对现实社会中的暴力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对未成年人而言,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与理解媒介信息,媒体对于暴力的过度渲染易使他们倾向于模仿暴力行为,媒介暴力会对这部分受众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的危害尤其严重。对于部分缺乏甄别能力、盲目跟风的成年人,媒介暴力也有可能误导他们。因此,如果“媒介暴力”大量出现,对社会无疑会产生多方面的危害与影响。

二、媒介暴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媒介对利益的追逐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攫取更多的利益,媒介千方百计地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这为暴力内容的滋生提供了可能。以视频网站为例,与常规知识性内容相比,暴力内容更加新鲜、更能激发受众点击和观看的欲望,促进视频收视率和点击率的提升。对于视频网站而言,通过收视率和点击率来获得广告赞助是其盈利的主要渠道,因此媒介暴力的产生与市场化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

(二)媒介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受众的媒介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缺乏必要的思辨能力与理性。再加上生活与工作等方面的外部压力,使得部分受众选取观看含有暴力因素的内容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媒介为了争取到这部分受众,极力迎合他们的需求,播放暴力内容。暴力内容借助媒介进行传播扩散,易导致恶性循环,对媒介暴力的产生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增长现实社会中的戾气。

(三)“把关”功能的失守

媒介在传播内容之前应该有人对内容进行甄别与鉴定,明确什么样的内容可以传播给广大受众,显然含有暴力、色情等因素的内容不能进行正确的社会价值引导,因此不适合传播给受众。然而,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把关人”很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伴随着利益的驱使,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逐步缺失。在强调受众本位,迎合受众需求的过程中,缺少责任与道德约束的有害信息不断滋生。[2]

(四)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与网络匿名性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与以往相比更加快捷便利。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多样化的思想涌现,媒介环境同样也变得自由开放。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已经很难明确界定传播者与受众,网络用户很有可能兼具两种身份。[3]网络用户作为受众在获得信息后可以方便地使信息扩散传播出去,其自身对信息的评论也会产生新的信息。网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产生的信息量无法估量。产生的这些信息必然会有高低好坏之分,同样也必然不乏含有暴力因素的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更多的用户还是倾向于选择以匿名的方式在网上发表自身的观点与言论。不难发现,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与人交往时可能彬彬有礼,但是在网上就某一问题发表观点时却有可能变得是非不分,甚至会发表攻击性的言论,这部分匿名用户无疑会推动媒介暴力的产生与进一步发展。网络用户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为自己的言论承担的风险较小,用户怀着侥幸的心理会更加肆无忌惮,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媒介暴力却难以发挥应有的约束力。

三、应对媒介暴力的策略

(一)媒介加强自律,提高传媒从业者素质与社会责任意识

对于一些以暴力内容为主的新闻,媒介不应该为了博取关注度而进行大肆报道,要避免因为报道而使暴力侵占人们的正常生活,诱导人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媒介应该主动肩负起社会责任,控制媒介暴力的不良影响,对受众进行人文关怀,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传播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二)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抵制媒介暴力的荼毒

社会公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过程中应该更加理性,不仅要提高真假辨别能力,还应避免盲从,不发表偏激言论。在生活压力面前,受众可以寻求积极乐观的方法舒缓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借媒介暴力来宣泄私愤、散布负能量。

(三)完善传媒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审核力度,推进网络实名制

要想有效地控制媒介暴力,必须有法律强有力的支持。以网络为例,虽然网络是虚拟环境,但是媒介暴力却能够通过网络给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带来负面影响。控制媒介暴力的相关法规必须与现行的法律进行有效结合,使暴力内容的传播者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这对于控制媒介暴力的传播,净化媒介传播环境有积极意义。

“把关人”应该提高甄别与鉴定的能力,严格把关,对传播内容进行审核。在对媒介内容进行“把关”时,政府机构应该发挥应有的管理作用,不能过多地寄希望于大众传媒本身。[4]大众传媒的盈利性使其很难对自身进行严格的审查,因此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进行有力的监管。推进网络实名制将促使网民对自身的言行负责,网民将会受到现实生活中道德标准的约束,落实责任将会更加方便到位。

四、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媒介暴力因多种因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虽然我们无法消除媒介暴力,但我们可以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控制媒介暴力,克服媒介暴力的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具备理性思维,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应一味地对媒介暴力现象进行批判,更需要透过现象了解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慧.媒介暴力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武小菲,马莉,白亚峰,冯泽中.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J].今传媒,2007(3):51-52.

[3]赖黎捷.网络暴力现象解析[J].新闻界,2007(1):129.

[4]刘莲芝.媒体暴力对暴力犯罪的影响及其防治策略[J].楚天法治,2015(2):59-60.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100-01

作者简介:杨丹(1995—),女,江苏泰州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