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雷
(黑龙江东方学院 人文社会学部新闻学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探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报道理念
陈秋雷
(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社会学部新闻学教研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民生新闻的主要受众是生活在城市中的老百姓,以软新闻为主要传播内容,具有强烈的新闻价值;新媒体是民生新闻的主要传播载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订阅号对民生新闻的传播速度以及传播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以新媒体为研究对象,从新媒体的特质出发,研究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分析民生新闻的报道思路。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受众
(一)新媒体的界定
新媒体的定义比较广泛,也是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新媒体(NewMedia)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二)民生新闻的界定
民生新闻有多种界定方式,在2001年~2005年的新闻学研究中,民生新闻占有很高的地位。这个时期恰逢中国的都市报开始衰退,电视民生新闻以百花齐放的姿态出现于各大卫视,各省级卫视的竞争也同样适用于对民生新闻的研究。从本质上而言,民生新闻是一种软新闻,白小易在其论文《解读民生新闻》中认为:“民生新闻采用民生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它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1]
(一)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以自身的传播速度征服了媒介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体的数字化、互动性为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舞台。2005年,“媒介融合”这个新名词出现在了媒体以及学界的视野。媒介融合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越来越大,学者对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其中,蔡雯教授对于这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她在《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媒介融合”及其挑战》一文里,通过对中外新闻传媒最新变化进行观察和研究,分析“融合新闻”正在使新闻传播业务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变化也带来了挑战。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有所了解。新媒体可以把图片信息和受众最感兴趣的新闻第一时间传授给受众,让受众接收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以及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二)新媒体跨媒介整合观点和资源
新媒体的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互动性较强,而电视新闻的主要特点是音像与声音相结合,音像是电视媒介的主要特点,也是民生新闻的信息传递特点之一。新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用云盘存储大量的数据以及图像为网络新媒体以及手机媒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大量的信息与新闻,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除了这些资源,网友发表的观点、评论往往也会成为一些节目的报道内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同时加强了舆论监督功能,增强了与受众的互动。
受众是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的忠实接收者,而舆论监督是媒介的重要功能,有把握舆论导向、引导受众舆论、实现监督舆论的特点。受众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实力、公信力的标准之一就是观察其是否能够实现及时有效的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是媒体的职责,如果能实现及时有效的舆论监督,将大大提升媒体在受众心里的形象,同时受众也会向媒体提供舆论监督的素材,使媒体更加明白受众所需,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新媒体的互动性加强了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而且媒体的反应速度也是最快的,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受众的需求,图像以及图片的快速传播也能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所需的信息。
(三)新媒体转变思维以大众化视角为出发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传播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惯性思维,从根本上改变报道方式。记者要有不同于他人的、独具特色的报道方式,以人为本,从群众的利益诉求点出发,为新闻的报道增添人情味。其次,还要创新新闻的报道形式,与受众建立平等的受传关系。同时,在语言上力求做到通俗易懂,通过转变文风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另外,还要加强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使民生新闻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受众视野,让受众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性,让受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闻中来,使新闻传递的速度以及新闻的传播理念更新颖、深刻,让受众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获益,获取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提高受众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虽然电视与新媒体展开合作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竞争关系的结束。在新媒介环境中,新媒体是省级地面频道民生新闻节目的强有力的对手。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权威性、地域优势、专业团队依然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固有优势。在与新媒体激烈的竞争中,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尽量放大自身的优势。此外,内容制作一向是新媒体的短板,而这恰恰是电视媒体的长处。省级地面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虽然不能在速度上赢过新媒体,但是在内容深度上却可以与之一较高下而且胜算较大,所以发展深度报道应该成为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战略之一。
参考文献:
[1]白小易.解读民生新闻[J].视听界,2004(01):19-22.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8-60.
[3]赵莉,钱维多,崔敬.互动传播的思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5-16.
[4]张源.媒介融合时代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J].记者摇篮,2011(06):15-17.
[5]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J].现代传播,2004(01):1-9.
[6]凌曦.美国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竞争的启示——做内容提供商,实施多平台传播[J].传媒观察,2011(03):17-19.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89-01
作者简介:陈秋雷(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黑龙江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及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