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美媒体对斯诺登形象的塑造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2016-02-28 21:3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6期

周 静

(西南大学 新闻传媒学院,重庆 400715)



分析中美媒体对斯诺登形象的塑造
——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

周 静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重庆400715)

摘 要:2013年6月,美国中情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揭秘了美国国家安全局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不仅震惊了美国公民,更引起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本文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两大媒体是如何构建报道框架的,以此来揭示两国报道的立场和所代表的声音,还原更真实的新闻事件。

关键词:斯诺登;框架理论;《人民日报》;《纽约时报》

对受众而言,媒体所构建出来的现实就是事件真实的现实,但事实是所有的新闻事件都是媒体经过“框架”、加工过的。[1]即便对同一个事件进行报道,但中西媒体各自的报道框架依旧影响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对事件的解读方式。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做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主题内容、报道形式、报道倾向和话语中分析中西媒体对斯诺登报的道,将文本转化为数字,通过对比分析来总结文本的特性。在样本选取中,本论文抽取的是两国报纸在2013年6月6日~2013年9月6日的报道。通过关键字搜索两国报纸的主题与内容,含有斯诺登的文章分别有83篇、57篇,剔除与报道主题不符的文章后,分别获得54篇、45篇文章。

一、主题选择分析

《纽约时报》报道主题中,“棱镜监听问题”12篇,占22%;“斯诺登现状或未来走向”21篇,占39%;“美国国内面临的问题”7篇,占13%;“国际关系”14篇,占26%;总计54篇。《人民日报》报道主题中,“棱镜监听问题”8篇,占18%,“斯诺登现状或未来走向”17篇,占38%;“美国国内面临的问题”2篇,占4%;“国际关系”18篇,占40%;总计为45篇。

从主题选择上看,《纽约时报》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对“斯诺登的现状或未来走向”的报道,其次是“国际关系”。这是因为《纽约时报》一方面要报道事件的真相,让受众接受媒体的观点;另一方面,其不得不考虑国家的利益,批判斯诺登的行为。因此,在报道“斯诺登的现状或未来走向”中,《纽约时报》对斯诺登形象的描述更多地使用了“通缉”、“泄密者”、“间谍”等词语。在报道“国际关系”中,《纽约时报》强调斯诺登是叛国贼,是间谍,不仅对美国政府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损害了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关系。在报道“棱镜监听问题”的内容上,更多地回避了监听公民隐私,强调这一行为得到国会的支持,是合理的,指责斯诺登是“犯法”、“罪犯”等。

而《人民日报》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与国家相关的信息自然是首要的报道对象,因此《人民日报》对“国际关系”的报道位居榜首。在“棱镜监听问题”上,《人民日报》对于斯诺登的态度是中性偏褒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与斯诺登本人有任何关联。总的来说,《人民日报》公正地阐明了自身的立场,对斯诺登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遵循客观事实,对斯诺登的描述使用了“前雇员”、“曝光者”、“前情报人员”等中性词语。同时,《人民日报》阐明了美国在互联网上的霸权既不受国内民众待见,也不为别国所容,表达了对美国政府随意指责他国的不满。[2]

二、报道形式分析

《纽约时报》报道形式中,“消息”13篇,占24%;“特写”31篇,占57%;“评论”10篇,占19%;总计54篇。《人民日报》报道形式中,“消息”17篇,占38%;“通讯”14篇,占31%;“评论”14篇,占31%;总计为45篇。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消息所占比例较大,而《纽约时报》排在第一位的是特写。这是因为对于国外事件,《人民日报》倾向于将其作为短消息来处理,这样能够及时、客观地向人们陈述事实;而《纽约时报》使用特写能够将事件进行较为深刻的解析,言语中虽然保留一贯的谨慎态度,但用词上还是渗入了个人情感。在评论中,《人民日报》的报道相对中庸,主要是指责美国的行为,对斯诺登的行为是中立偏褒扬的,称赞这种揭秘行为;而《纽约时报》的评论则到处可见“betray”、“spy”等字眼,直呼其为“泄密者”和“逃亡者”。

三、报道倾向

《纽约时报》报道倾向上,“正面报道”2篇,占4%;“中性报道”18篇,占33%;“反面报道”34篇,占63%;总计为54篇。《人民日报》报道倾向上,“正面报道”6篇,占13%;“中性报道”39篇,占87%;“反面报道”0篇,占0;总计为45篇。

根据统计,《人民日报》对斯诺登形象的塑造,多是认为他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能够将美国的丑闻曝光出来;中性报道客观地描述了斯诺登的身份;对斯诺登的报道倾向没有反面报道。《人民日报》报道中的倾向性总体上相对较为明晰,在单篇报道中的情感色彩明确和单一。而《纽约时报》的正面报道,认为斯诺登的揭秘行为给公民起到警醒作用,应该更加关注隐私安全;中性报道对斯诺登的报道兼有表扬和批评,报道内容有多方的声音,未出现一种声音压倒其他声音的情况;反面报道的言语之中流露出斯诺登是个“叛徒”、“泄密者”,损害了美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关系。《纽约时报》报道中的倾向性总体较为复杂,在正面报道中也常常会使用负面的词语,而在批判的时候却显得客观和冷静,表达显得较为理性。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探究了中西媒体在棱镜事件上对斯诺登形象所建构的报道框架,发现两家报纸在报道方式上各具特色。《人民日报》立足于客观事实,基于中性报道的基调,对斯诺登形象的描述几乎无一负面报道。而《纽约时报》所建构的框架是虽然同样很关注斯诺登事件,看似报道主题广泛、角度多元,将事件的真相展现出来,但实际上并没有碰触到核心问题。而且《纽约时报》对斯诺登事件的描述不仅运用了大量负面词汇和夸张的手法,还夹杂着具有明显意识形态的语句,在报道倾向上虽然采用了一些中性报道方式,但是基本上还是以负面报道为主。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0.

[2]高雅.棱镜事件折射出的媒体镜像[M].学术百家,2013:19.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72-01

作者简介:周静(1992—),女,安徽合肥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媒介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