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燕
(云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试论我国当代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
梁 燕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 要:报纸新闻语言在我国各类媒介语言中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即便在自媒体、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的新传播环境下,报纸新闻语言仍然是国民语言生活最重要的风向标。本文旨在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从言语信息、言语动机、言语态度等方面分析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从而得出当代我国社会语境下的报纸新闻语言呈现出言语信息的多样性与发展性、言语动机的导向性、言语态度的平实性等特点。
关键词:报纸新闻语言;言语信息;言语动机;言语态度
报纸新闻语言作为以报纸为载体向受众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时所使用的语言,其传递的新闻事实即社会现实。“现实是一种过程,我们用来描述现实的语言却是固定的、静止的”。[1]因此,在当代社会现实背景下,研究报纸新闻语言必定要以动态背景作为研究路径。
语言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将静态语言结构系统的研究转向动态语言运用的研究。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核心即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有意图的行为。因此,新闻言语行为的根本特点“就是一种用语言根据社会的普遍伦理准则,在面向公众的开放性媒体上,以公众认可的专业身份,根据恰当的信息源,以最短的时间发布目标受众最需要的有关最新变动的或最新发现的事实的信息的行为”。[2]那么,当我们把报纸新闻语言也看作是一种言语行为,报纸新闻言语行为便是言语传播者(记者、编辑)通过客观的新闻信息符号传达其真实意图,从而激发读者认同、支持其观点的行为。言语交际离不开社会文化语境,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从言语行为的构成内容包括言语信息、言语动机、言语态度方面分析我国当代社会语境下报纸新闻语言的特点,将具有现实意义。
社会分化和城市化是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我国学者杨建华将社会分化概括为三个最基本的维度:社会分工、社会分层和系统功能分化。[3]无论是哪个维度的社会分化,最重要的表现即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在新闻传播领域则意味着受众的分化和多样化特征。基于不同的文化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差异,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也不尽相同。与此同时,社会分化又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大规模转向城镇和都市,产业逐渐集中,文明化程度提高,都市人群的精神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新闻传播领域,都市类报纸、民生新闻崛起,新闻语态从精英话语逐渐向大众话语转变。在这样的社会趋势下,报纸新闻言语信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言语信息编码的多样性和言语信息符号的发展性上。
(一)言语信息编码的多样性
语言,本质的作用是信息传递或信息交流。哲学认识论角度下的信息说认为信息是“意识对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特征或差异性的反映”。[4]言语信息便是在言语交流中言语主体所传递的信息,它总是传递着言语交际主体特定的意义,这一特定意义首先由言语主体(传播者)的编码完成。简单来说,编码就是将言语主体(传播者)的目的、期望或所反映的意义转换成符号或代码,因此言语主体(传播者)在进行言语信息编码时总是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言语主体(传播者)对言语信息的编码主要来自言语行为主体的知识结构、新闻道德伦理等方面,然而,在社会分化和城市化所导致的受众多样性背景下,言语主体摒弃了以传者本位为基础的信息编码模式,报纸新闻语言的言语信息编码特征有时体现在新闻性上,有时体现在愉悦性上,有时则体现在知识性和价值性上。
(二)言语信息符号的发展性
言语信息符号的发展性是编码多样性的直接体现,符号即言语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经过言语主体加工而制成的信息。段鹏提到“人类传播所适用的符号是发展性的。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人们创造新的符号进入流通领域;另一层是指旧有符号发生新变化,有的保持了原有的符号形式,但赋予了新生的意义,有的保持了原有的意义,但却更换了新的符号形式”。既然言语信息是言语主体所传递的信息,那么同样,在报纸新闻语言中,这种发展性则体现在言语信息符号的创造性和新变化上。
如我国当代报纸新闻语言中新词语、流行语、缩略语以及字母词的使用均是言语信息发展性的体现。在这里,新词语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包含新创造的词语、新义词语、外来词和专业术语活用的新词,如“闪婚”、“里子”、“融资”等。流行语也是一个相对概念,指“在民众口头流行的反映新近世风民情的时尚性词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变幻求新是它的显著特点”,如“网络化”、“博客”等。缩略语也称为“简称”或“略语”,缩略语具有形式上的可逆性和时间上的后随性的特点,如“医联体”是“医疗联合体”的缩写,“亚投行”的全称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而“双节”通常指两个临近节日的简称,如《人民日报》在《物丰价稳迎“双节”》一文中的“双节”即指元旦和春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当代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此指导下,我国新闻媒介,尤其是主流报纸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理应遵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传播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媒介自身的价值追求上。作为报纸新闻言语主体的记者、编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的驱动下,通过对新闻语言的组合和使用传达媒体立场和言语意图,使报纸新闻语言具有了鲜明的导向性,这一点主要体现于报纸新闻言语行为的言语动机上。
“任何言语行为在根本上都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任何言语行为都是目的性行为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言语动机最直接地反映新闻言说者(传播者)的主观思想活动。报纸新闻言语行为交际过程中,言语行为的意图或动机的呈现都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建构方式得以实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报纸新闻言说者(传播者)的言语内容承载着鲜明的言语动机,即建构理性社会和建构和谐社会。
(一)构建理性社会的言语动机
我国学者刘诚将“理性”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人的本性,即人性;二是科学的思维能力;三是自然法则或对自然法则的科学认识。将理性用于社会领域即理性社会。陈汝东在《理性社会建构的受众伦理视角》一文中虽然没有将理性社会的学术内涵进行明确阐释,但是他在文中指出“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理性。体现在传播领域,就是建构尊重生命、维护尊严、消弭仇恨的受众伦理秩序;在动机决定、信息选择、信息接受等各个环节上诠释诚信、客观、礼仪、仁爱,建构和推行普遍的人性价值”。我国当代社会环境复杂,尤其是在如同“乌合之众”的自媒体时代更需要媒体“正能量”的话语力量,建立起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从而建构更加理性的社会。
在建构理性社会方面,可以看到我国当前报纸新闻言语主体(传播者)的言语动机首先体现在了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其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例如,《人民日报》文章《一刻都没想过放弃:向贫困宣战,走近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弘扬了基层人民干部的奉献精神。《光明日报》综合新闻《上海交通大学:让经典阅读“跳跃”起来》倡导在保持传统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阅读模式。
(二)构建文明社会的言语动机
“文明”与“野蛮”对立,是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在社会学领域,亚当·斯密提出了有关文明社会的四个隐喻:“公正的旁观者”、“经济——理性人”、“看不见的手”、“守夜人”。“公正的旁观者”强调对等的同情是文明社会的伦理前提;“经济——理性人”强调文明社会对公民的理性要求;“看不见的手”旨在揭示经济是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守夜人”涉及政府,政府在文明社会中只是有限的公共服务者。不难发现,亚当·斯密提出的文明社会的四个隐喻,分别从伦理道德、人性美德、经济基础和政治角色方面做了阐释。
在我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促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新闻语言构建文明社会生活,总体上呈现出语言的真、善、美等特征。我国当前主流报纸构建文明社会的言语动机具体而言表现在了凝聚社会意识、弘扬文化价值、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人民日报》在题为《村嫂护河志愿队 守得西施故里美》的报道中,以引经据典的方式歌颂志愿者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心起点”在行动》的图片报道中,记者使用“心起点”这样的新词语借指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救助的过程,记者弘扬人性美德的言语动机在此体现得十分鲜明。
“民主化”是民意、民情和民生的集中体现,政治民主化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在我国,推行村民自治、发展党内民主、完善政治制度、构筑市民社会等各种民主化实践都是政治民主化不可或缺的途径。而政治民主化的核心即“以人为本”。长期以来,我国主流媒体都有较强的党性和政治属性,以“宣传腔”、“命令腔”为代表的新闻语言缺乏人文关怀。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民主化进程在新闻传播领域则体现在新闻语言逐渐平民化,语言通俗易懂。从而,新闻语言传播者的言语态度在政治民主化的背景下就更加平实。
“态度”源于社会心理学,态度基本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体现于不同主体间的差异性。言语态度是言语主体使用言语信息时的态度,不同的交际主体呈现出不同的言语态度,然而在新闻传播领域,言语主体的态度即代表新闻媒体的言语态度。政治民主化“以人为本”的要求使新闻言语主体的态度表现为真诚性和亲和性。
(一)言语态度的真诚
言语态度的真诚性,即真实和诚恳。“真实”是新闻的本质特征,从而新闻语言也应追求真实。然而真实性和新闻言语主体的行为过程密不可分,从选择新闻事实到新闻采编制作的每一个细节要素都要求真实准确,在言语行为过程中,言语态度的真实决定了新闻言语呈现的真实。“诚实”或“诚恳”则意味着真心实意的情感,由情动于中到言导于行,新闻语言通过充沛的情感作用,达到与受众进行思想的交流和行为的指导。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言语态度的真诚性更要体现在对受众的以诚相待,努力达到与受众情感上的共通性。
例如,《人民日报》题为《莫让药企侥幸成患者不幸》一文中,作者言语态度的真诚性表现在对药品安全的切实担忧,以及对患者的及时提醒上。文中作者提及“企业并非没有‘自首’机会”、“申请药品会被‘枪毙’”,将犯罪术语转为医药领域的新词,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对违规药企的痛恨。这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就是作者言语态度真诚的体现。
(二)言语态度的亲和力
亲和性即亲切和蔼或亲近和合。报纸新闻言语态度的亲和性主要表现在言语主体在言语表达中语言简洁朴素,叙事口语化以及凸显人文关怀。语言简洁朴素意味着在词语运用上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在新闻事实的报道中突出核心事实,在语言的表意层面应达意准确、言简意赅。叙事的口语化,是指用受众经常使用的、喜闻乐见的流行语、俗语、歇后语等进行叙事,令受众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和亲近感。凸显人文关怀也属于情感上的表现,言语主体将人情味融入语言的运用中,从而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以《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为例,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意味,在情感上离受众的现实生活较远。但作者从标题语言到导语再到新闻正文处处都流露出了言语态度的亲和性。例如,该新闻标题为《为了守护地球家园的共同事业》作者用“守护”、“家园”这样的词语顿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总之,新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行为,结合言语行为理论,探讨报纸新闻语言在我国当前社会分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以及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社会语境下呈现出的特征,其多样性和发展性、导向性、平实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代新闻语言生活现状。
参考文献:
[1]Werner J.Severin(美),James W.Tankard.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79.
[2]胡范铸.新闻语言客观性问题的言语行为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5.
[3]杨建华.社会分化的三个维度[J].浙江学刊,2010(1):184-189.
[4]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57.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