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元俭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教研室,福建 福州 350003)
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加强参政党民主监督路径分析
叶元俭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福建福州350003)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参政党民主监督能力的培养和路径探析是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舆论及特征的解读,着重分析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参政党民主监督面临的挑战与发展,从而提出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参政党民主监督能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参政党;舆论引导;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如今参政党的两大职能。但长期以来,不论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还是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其关注点更多的都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职能上,民主监督功能则相对弱化。民主监督是新中国成立后各民主党派得以继续存在、发展的重要原因。[1]新媒体时代则为参政党民主监督提供了良好平台和空前机遇。
“在一切民族中,决定人民爱憎的不只是天性,还有舆论”,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这句名言指出了舆论的强大力量。在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不仅仅代表了群体意见的自然形态,而且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综合体。
(一)新媒体舆论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媒介形式,新媒体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逐步参与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随着一些典型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新媒体逐渐升级为社会公众新的话语平台,进而日益成为政府治理能力关注的焦点。
在国内获得较高认可并被广泛使用的舆论的定义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力丹研究员,他认为舆论是民众各种情绪、意见、态度和信念的总和,是公众对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出的,其具有相对而言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社会发展和有关事态进展都受它影响,且舆论通常混合了理智和非理智的内容。[2]这一概念体现了舆论的“八要素”,即舆论的主体、客体、舆论自身、舆论数量、强烈程度、持续性、功能表现和质量。
(二)新媒体舆论特征
新媒体舆论一方面具有舆论的特征;另一方面,因其传播空间的不同,加之新媒体传播机制的影响,特别是传统“把关人”角色的弱化、新媒体的透明性“议程设置”的难度增大、沉默民众的广泛参与,新媒体舆论呈现出与传统大众媒介舆论迥异的特征。
1.参与主体平民化。新媒体的个体主义社会化建构与传统的大众媒体舆论按照一定规则有意识地组织不同,新媒体舆论的参与主体是更加自由的一般民众。根据心理学的社会可供性理论,事物自身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其行为的可能性。新媒体将以其更为广泛的带宽、永恒接入、个性化、无线可携性和全球连接的媒体环境,塑造出“网络化个体主义”的社会结构。因此,新媒体所具有的移动可携性更契合于公众自在参与的社会建构。
2.舆论行为群体化。新媒体往往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放大镜,使得新媒体舆论具有强大群体性基础。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化,利益格局正产生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化,经济转型中设计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庞大,公共政策参与逐步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群体几乎覆盖了经济发展的所有行业和社会生活的所有群体。新媒体的匿名性助推了多元化的参与,多元化的参与又进一步助推了新媒体舆论行为的群体化。
3.参与主体意识民主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指的是公民为主张自身民主权利、保护自身合法利益而提出的,参与并共同管理国家、社会、集体等公共事务的思想主张。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公众由信息的接受者变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掌握了信息的传播权力,这将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公众的自我赋权。
参政党民主监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体现,具有极强的政治意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舆论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随着新媒体舆论参与主体平民化、舆论行为群体化、参与主体意识民主化、新媒体环境全球化等特征的不断突显,参政党民主监督所面临的发展和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
(一)新媒体舆论环境给参政党民主监督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舆论打破了传播的时空界限,为民主监督开辟新途径,为民主党派监督建设提供丰富信息资源;它与受众的双向互动、实时交互联系,开创了一个多元、互动、共享的新时代,为参政党民主监督的信息沟通、交流讨论与舆论引导开辟新途径;新媒体舆论环境的公开透明也为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创造新环境。新媒体客观上让政府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参政党可以更便捷地获取政府工作信息,通过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手段实现公众政治民主权利的落实;社会公众对网络整治的参与,提升了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民主监督水平,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为民主党派推动民主监督提供了新动力。
(二)新媒体舆论环境为参政党民主监督带来的挑战
当前,民主监督几乎是参政党履行职能最薄弱的环节。而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传统的民主监督方式方法也遇到强大挑战。新媒体舆论环境改变了以往的参政议政范式,也改变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环境。新媒体舆论呈几何式开放的话语权和几乎时时更新的新闻源,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速度和内容,甚至向过去的政治生态环境发起冲击,挑战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能力。新媒体舆论的虚拟性对民主监督提出了新难题。新媒体舆论难以甄别的虚假信息、情绪偏激狭隘的缺陷,为参政党民主监督带来了严峻挑战。这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干部新媒体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民主党派领导干部在民主监督过程中对新媒体舆论的认识、使用和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党派的监督能力建设和新媒体监督作用的发挥。
新媒体舆论环境下泥沙俱下的信息渠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一环境下参政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提升民主党派利用新媒体进行民主监督的能力,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发挥民主监督功能的重要价值体现。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说到底是为了长期共存,齐心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笔者现就新媒体舆论环境下加强参政党民主监督路径提供以下几条建议: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加强参政党新媒体舆论素养
新媒体环境夹杂着多元的利益主体,舆论质量也参差不齐。在这一环境下,一些重大的社会舆情是因新媒体而起,而另一些则借助新媒体迅速传播。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大部分社会舆情事件都少不了微博的参与,其中的62%更是在24小时内就被微博曝光。与新媒体舆论发酵速度不相一致的是媒介素质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要创造积极开放的空间和条件,广泛地开展党派成员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指导,培养民主党派新媒体舆论甄别能力。面对海量信息,必须努力培养新媒体舆论甄别能力,认真分析具体社会事件的舆论质量,进而对其具体内容和导向作用作出诸如正确、错误或无害等判定。而要培养新媒体舆论甄别能力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指导,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应对在这一平台上来自全球各地思想、观念、文化甚至是意识形态的正面较量;要高度重视参政党进行民主监督的作用,加强新媒体民主监督的能力,实现科学监督、民主监督、依法监督目的。
第二,要充分利用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党校、行政学院的学科优势,定期进行媒介素养专题讲座和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让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全面、系统、科学地认识和提升媒介素养。
第三,积极同高等院校联合,调动其专业的教育资源,鼓励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各种形式到高等院校接受媒体相关学位教育、短期进修或专门训练。
第四,结合新媒体的特点,积极调动网上媒介资源,建立相关网站或依托现有的网络平台,引导民主党派成员通过网络开展交流和学习,通过案例讨论、学习等方式增强其实战经验。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介,组织专家或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编写民主党派成员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书籍,引导他们开展深入广泛的自学活动。
(二)执政党要有雅量,搭建并指导参政党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民主监督功能
作为实行合作性政党制度的国家,民主监督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之一,也是我国参政党的基本职能之一。这就要求参政党以诤友的身份对执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早在1956年,周恩来就曾经指出,要“把所有代表的发言,包括批评政府工作的发言,不管对的、部分对的甚至错的都发表出来”。[3]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有雅量,容得下参政党的批评。尤其是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更应该为民主党派提供新媒体发声平台,营造广开言路、欢迎监督的参政党民主监督氛围。
首先,鼓励各参政党利用自身网站开展民主监督。民国时期,各民主党派基本上都以创办报刊作为宣示政见、影响舆论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4]当前,各民主党派中央、省委均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有些党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微博公众号。目前,已经有一些党派中央将部分全国“两会”上的提案、建议全文公布。下一步,执政党可以引导参政党将把办理情况一并公布,或者把办理情况附在全文之后。还可以把“两会”之外的民主监督案例公布出来,把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好的民主监督案例选择一些公布出来。
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掌握并反馈参政党民主监督情况。新媒体舆论本身泥沙俱下的特点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将会削弱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参政党民主监督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为依据,以国家政府系统为活动平台,它是有组织的体制内活动。因此,其不能等同一般的社会监督,需要在与执政党通力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执政党可以通过建立连接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与监督对象的内网或局域网,直接、快速地获取民主监督的内容,并及时反馈结果。所以参政党提升新媒体舆论素养,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科学合理地进行民主监督,不仅可以替代部分监督机制的不足,还可以使执政党更加快捷、有效地获得新媒体舆论的真实性并进行及时反思、调查,这样才能化解矛盾,去伪存真,寻找出良策以谋得共识,也才能增强广大民众对体制内监督的信心。
再次,探讨建立新媒体民主监督工作机构,实现民主监督的组织化。当前,我国参政党的民主监督以个人开展的监督居多,以参政党组织开展的监督极少,在监督中组织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彰显。[1]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这种缺陷制约了民主监督的科学化水平。因此,要探讨在民主党派组织机构中设立民主监督工作部门,并加强该部门人员的新媒体素质,逐步推进参政党民主监督的专职化、专业化,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卓有成效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参政党的民主监督通过规范的新媒体组织组织形式变得更加有序,更具有咨询功能、警示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
(三)参政党要有胆量,勇于并善于利用新媒体监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新媒体愈演愈烈的今天,民主监督的内容也更加复杂、更加专业,需要根据形势不断创新监督方式。
首先,利用新媒体创新民主监督形式。新媒体舆论环境下,传统的民主监督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利用新媒体进行民主监督形式的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获取并分析用于民主监督的前期信息,以增进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经过数字化编程可以在网络上高速、海量传播民主监督内容;利用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收集信息,与监督对象进行信息互动,减少信息不对称性。
其次,参政党要谨慎选择并过滤新媒体信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不但体现在传统的经济、政治领域,更体现在文化领域和网络环境中,西方不断利用新媒体进行渗透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沟通方式,如果不能被有效利用、传达正面、真实的信息,就有可能被国内外敌对分子结合通过添油加醋、散布谣言的方式诋毁政府、组织抗议示威等,从而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参政党在利用新媒体进行民主监督时,一定要谨慎对待,本着去伪存真的态度,选择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信息反馈给执政党。
最后,参政党也要利用新媒体进行自我监督。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新媒体舆论环境下“一目十行”的浅阅读时代,新媒体从业人员和广大民众变得相对浮躁,自媒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所以,参政党要利用新媒体对执政党进行监督,首先就要学会用它来实现自我监督。目前,各参政党内部监督条例已相继出台,党派成员除了要依条例自我监督外,尤其不能忘了训练新媒体舆论环境下自我监督能力。
参考文献:
[1]崔珏.略论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基于权利的分析视角[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26-30.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1.
[3]周恩来选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8.
[4]艾红红.从党派“营地”到民众“喉舌”——民主党派报刊属性与功能之变迁(1928-1949)[J].山东社会科学,2010(3):38-4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5-2016年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系统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T20153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6-0023-02
作者简介:叶元俭(1985—),男,福建泰宁人,硕士研究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政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