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探索

2016-02-28 02:36赵艳玲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1期
关键词:被采访者电视新闻广播

赵艳玲

(作者单位:濮阳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有效性策略探索

赵艳玲

(作者单位:濮阳市广播电视台)

电视新闻在当今社会已经日趋成熟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体方式,在新的时代,新闻工作者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提问作为采访的重要环节,锻炼提问技巧,提高采访质量,进而提高新闻质量,成为当今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文章主要结合电视新闻的特点与现状,对其改善措施进行简要探析。

电视新闻;采访;高效

信息科技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从以前单一的电视、广播、报纸扩展到如今更有实时性的网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电视传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的新闻传播方式,其采访过程都有自己特点,唯一的共性在于目标都是获取足够多的信息量,高效完成采访工作。提问是完成采访工作的关键所在,如何提升提问水平,避免采访过程不必要的失误,是新闻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问题。

1 电视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记者与被采访者缺乏交流,出现单项式采访

网络的出现导致各种媒体间的竞争更加强烈,虽说各种新闻报道都出现标题党的嫌疑,但“内容为王”依旧是吸引公众眼球的必杀技。面对当今社会空前高涨的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如经济新闻、政治新闻、军事新闻、娱乐新闻、文化新闻等,为了报道出独家新闻提高收视率各大卫视的新闻记者也真是煞费苦心,“狗仔队”的出现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记者们为了尽可能地从被采访者身上挖掘出爆炸性新闻,往往将重心转移到提问问题的编排上,想方设法进行“套话”,这导致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出现单项式采访模式。

1.2 新闻采访内容出现“移花接木”的现象

新闻具备实时性的特点,多数情况下记者的采访都是“临危受命”,进行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比独家专访更加考验记者的专业素质,因为前者存在不可预测的未知因素,也正是这个原因,经常导致采访过程不得已终止。后期制作中为了呈现给受众完整的采访过程,记者便靠编造或者从其他媒体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凑整”,导致假新闻的频频出现。这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还与新闻媒体的初衷大相径庭。

1.3 对新闻的真实性不予检测,出现错误报道

这种现象主要是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报道独家新闻。一些小道的流言蜚语在没有核实的情况下直接搬上荧幕进行报道,作为舆论的领导者,这么做无疑是在拿社会舆论开涮。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大众,还会对报道对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从而动摇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像这种为了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新闻媒体,也不是大众所能接受的。

近年来出现的假新闻导致大众对新闻的真实性开始产生质疑。2015年1月9日华夏时报刊登的《退休机务副总罗马南航三大重要部门全部沦陷》,后经证实属于假新闻,报社被处以2万元的行政处罚,当事记者则被处以2000元的行政处罚。因此,为免惹火烧身,害人害己,新闻工作者需要加强自身责任感与职业素养,对任何途径获取的新闻消息都要进行核实后才能发布。

2 电视新闻采访的特点

2.1 现场性

电视媒体不同于纸媒、广播等新闻媒体,纸媒调动的是读者的视觉,广播需要的是受众的听觉,而电视则综合了纸媒和广播的特点。纸媒与广播新闻都可以通过对被采访者的回忆记录,将新闻发布出去。电视媒体如果效仿此种报道方式,那么也就失去了电视媒体本身的价值,更无法发挥电视媒体的特长。纸媒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在新闻的及时性方面有所欠缺,当天发生的新闻,最快也需要在24小时以后才能看到。广播虽然可以进行实地采访,但缺乏画面感,无法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电视新闻弥补了二者的不足,既缩短了新闻周期,又能呈现出新闻现场的画面。电视新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新闻需求,它的出现无论是对国内还是国际的新闻行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是新闻界的一次重要革命。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对新闻绝对的敏感性,一旦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发生,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2.2 报道语言需要通俗、形象化

电视新闻对记者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为涉及到“听”和“看”,“听”就考虑到新闻记者发音是否准确,语速的快慢是否能为受众接受;“看”则对新闻工作者的外形有一定要求,同时对现场报道的取景角度、编辑及运动过程等也有要求。电视新闻的受众十分广泛,下至初、高中生,上至花甲老人,因此记者在报道过程的语言务必要口语化、通俗化;同时,还不能脱离报道画面,保证每一位受众看完报道后都能获知以下要素,即在哪里,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事,现场有没有相应补救措施等,最好的结果是引起大众的思考或共鸣,而不是仅仅在他们的记忆中一闪而过,这才真正实现了一则电视新闻的实际价值。

2.3 纪实性、及时性

考虑到电视新闻纪实性、实时性等特点,记者在报道过程中需要对现场的一些瞬间场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及典型人物进行抢拍、报道,以便还原现场的真实报道。但也正是因为以上特点,当电视新闻报道时过境迁或者抽象事物时,无法进行跟踪报道。因此,电视新闻对记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如临危应变的能力、灵活的头脑、化解采访对象的防备心理等。此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技巧也是采访成功的关键所在。一名优秀记者的采访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具有严谨的逻辑关联,在打消采访对象顾虑的同时,还能深入探究被采访者的心理情感。

3 如何提升采访过程提问的有效性

3.1 提问过程融入个人的人文情怀

虽说新闻报道要求公平公正客观,但适当的融入人文情怀,做出有温度的新闻,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闻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精神,引领正确的社会观念,惩恶扬善,消除社会上的不良之风。其报道方式应以人为本,从平民的角度去客观地看待问题。将人文理念融入采访过程,需要记者做到三点:一、理解人文情怀的含义。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修养。以正义和良知为标准,向受众传播善良与大爱。例如,采访一位高位截瘫的患者,一味地探知其患病后内心深处的感受,打听其患病之前的生活状态,还时不时提起跑步、游泳、舞蹈等话题,显然没有人情味。采访过程如果缺乏人文情感,即便是记者具有一流的提问技巧与口才,也依然会使存在很大的缺憾。

3.2 禁用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即留给采访对象回答的余地为“是”或者“不是”,“有”或“没有”。这种提问方式显得很没有技术含量,还大大限制了观众对事件信息量的获取。例如,记者问“你知道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吗?”对方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后就没有下文了,导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出现尴尬的情况。不如换成“您对钓鱼岛事件怎么看?您周围的人都是什么反应?您身边有诸如示威游行的爱国举动么?”这种提问方式大大开放了被采访者的回答空间,又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引导采访对象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还能鼓励其对周围人的一些举动做出评价。

3.3 做好访前工作,明确采访主线

多数电视新闻都是现场直播,如果没有做好充分采访准备,很容易出现尴尬状况。例如,某记者在采访一名小学生时,问他期末成绩考了多少分,学生回答不知道,记者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对小学教育改制并不了解。记者想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达到预期的采访效果,务必需要一条明确的主线,让被采访者明白采访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回答才是记者最想听到的答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记者的采访效率。多数记者在采访前为了营造一定氛围都会说一些开场白,如“孙先生您好,大家都知道您在教育界、文学界都德高望重,在音乐方面也有一定的素养,那么我想了解……”这种开场白会误导采访对象,记者到底是想了解自己在各个行业创造的成绩,还是单纯地想听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导致其在回答问题时无法准确抓住重点。

4 结语

良好的提问是采访成功的关键,考虑到电视新闻现场性、报道语言通俗形象化、纪实性等特点,记者可以通过融入人文情怀、开放式提问、明确采访主线和多元化采访等途径提升采访技巧,进而提高采访效率。

[1]杨丽华.电视新闻采访提问有效性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提问方法与经验浅谈策略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4(20).

猜你喜欢
被采访者电视新闻广播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电视新闻编排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