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介环境下“仪式化传播”研究
郭艳军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詹姆斯·凯瑞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其为传播学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关注点出发,关注“传播问题”。二者并不是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事实上,两种观点相互补充,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互相作用于“传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传播渠道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传播在空间上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在新媒介环境下,“传递观”式的传播似乎成为了主流,谁来承担仪式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就成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传递观;仪式观;新媒介传播;仪式化传播;仪式化
凯瑞认为“仪式观”才是传播的本质,而“传递观”只是仪式观的特征。人们对“传播”最初的理解即是“传递观”,比如英语词汇“communication”从运输、流通、交流演化出“community”即社区,此时的交流、沟通和传播便有了文化的意义。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1]。
在人们直接的感性认识中,传播与运输密切相关。信息的传播往往需要借助于某种载体才能有具体可感的形式,才能为人们所熟知,信息通过这些实物载体得以在时空中传播扩散。因此,这也是人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把信息的传播看成是运输非常重要的原因。传播的“仪式观”则着重揭示文化意义,凯瑞认为传播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功能性的结果,而应该引导人们关注传播过程中仪式化的东西,这种仪式才是人们应该关注的重点。仪式本是起源于神话,在人类学和宗教学的视野中,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仪式既是意义的象征,也是人类文化的存在。仪式是利用一套象征性符号体系进行展演,以期达成意义的一致,其间充满了构成传播过程和行为的种种要素。[2]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元素,而承载信息传递的载体就成了社会中重要的输血管。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传递观”似乎更加适用于这个时代。但是这种观点以功能主义为出发点的,它带着强烈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的诉求来源于政治、权力和经济。一个社会稳定长久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政治的稳定更是依赖于信息交流、沟通的和谐,这些都依赖于“传播”。
2.1 单纯使用“传递观”会造成社会形态混乱、分裂
传播对一个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关系。以古代宋朝为例,宋朝经过300年的分分合合,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起宋朝,除了战乱,军事上的弱势导致其地域版图大大缩小,其最为值得称道的是其繁荣的工商业所造就的市民经济的繁荣。商业的繁荣离不开信息的传播,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在这个时期出现,此外,宋朝的“小报”也非常繁荣,这些媒介的发展都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尤其是小报的流行,更是促进了民间交流的繁荣,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成就非凡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宋朝重视文教,学术文化成就极高。但是,宋朝人崇尚自由浪漫,这种思想从宋词中就能深刻地体会到。在信息流通相对发达的宋朝,统治者在享受这种经济上的繁盛的同时,对政治的控制必然有所放松,而“仪式化”传播也会因为利益的分配受到某些削弱。在“传递观”占据主流地位时,这个社会必然是一个信息传播自由、思想自由的社会,但同时也面临着“礼崩乐坏”的局面,因为只重视信息的传递,就会忽略传播的“仪式”,忽略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仪式的强调,不可能形成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并没有什么不可,但是,没有主流价值观引导的社会就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多元的价值观如果失去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便会追随强势的价值观。
2.2 单纯使用“仪式观”会造成社会形态落后、封闭
仪式观把传播关注的重心放在了“仪式”的传递上,它关注传递过程中的规则、信仰和价值观的整合与传递,注重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社会整体思想的影响和整合。以中国古代社会为例,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非常注重“仪式”的国家,信息的传递与仪式融为一体,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往往强调一种神圣感,这是一种对等级制度的强调,这种强调贯穿于整个传播的始终,其目的是将皇权的威严深深植根于人们的骨髓中,但是,单纯“仪式观”的传递只适用于这种封闭的农业社会,它很难将社会导向一个现代性的社会,与工商业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的传递也不相适应。因此,单纯的仪式观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社会的封闭、落后。
因此,传播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并不是一组互相冲突的概念,这两种观念在传播中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传播中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1]陈力丹.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J].国际新闻界,2008(5).
[2]樊水科.从“传播的仪式观”到“仪式传播”:詹姆斯·凯瑞如何被误读[J].国际新闻界,2011(7).
郭艳军(1991-),女,河南许昌人,安徽大学14级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媒介批评,媒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