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瀚月
[摘要]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随着微时代的来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有了新的拓展平台,那就是利用微时代的工具开展资助工作。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只有利用好微时代的传播工具,完善新常态下资助育人信息化建设,才能在新的背景下创新工作模式,加快高校资助育人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创新
在《2014年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中显示,高校微博在2014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个高校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开通量比2013年增长了一倍,各大高校已经跨进了微时代的大门。另外报告也显示,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的使用主力军。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也必须融入到微时代的大潮中,以此更新工作服务观念,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为贫困大学生服务。
一、微时代的特征
在微时代和“互联网+”的背景下,各方面的信息与数据进行高速度的处理和传播,主要依靠电子信息数字化技术为支撑,运用文字、图像、视屏等各种方式在新型的移动数字端进行实时互动。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作者微不足道的事情,发出微小的声音,都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微民。微时代中即时的信息传递为个体提供了更为多变的交往内容,每个人都在与其它价值体系的调整中确定着自己的价值,扩展着微民的交往深度和广度。
微时代下人们以短小的文章、精炼的语言进行文化传播,各种形式的带有实时性的“新鲜事”得以产生,各种现场互动体验更加真实,裂变式的信息扩展、去中心化的趋势明显增加,这都是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但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也暴露了其缺点:各类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没有加入到微民行列的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斥到这个体系之外,群体的“信息茧房”效应突出带来团体内部过分偏激的极端主义,信息垃圾带来的信息过剩等。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方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找准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资源共享
微时代高校资助工作如果利用好这一平台,必将增加工作的公开透明程度,实现对工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另外,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和资助中心的信息互动更加流畅,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缩小了距离感。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借用这一平台进行工作和互动,增加工作交流的渠道。
2.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多样化开展
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由于在技术手段方面的约束,各类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每一位受助者手中,各种资助政策、办理流程等需要受助者主动寻找。而通过微博和微信,受助者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接到受助信息,及时链接相关资讯进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此外通过微博和微信这些平台,学生可以组建各类微信群分享校内外工作岗位的信息和心得体会,帮助新入学的贫困大学生走出悲观情绪,以全新的热情投入到大学生活中。
另外,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这一讨论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受助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话题选择和信息发布,同时也可以和每一位受助者搭建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一对一地进行辅导并不断更新、反馈各类信息。
3.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质量
常规的资助育人工作通常只具有经济功能,即给学生经济方面的支撑,但是这只是解决了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并没有解决随之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的自卑心理、消极情绪等。而利用微时代这个平台,工作人员在育人方面有所突破,利用微博或微信不断点化、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受助学生的心理素质。
4.创新资助育人工作载体
高校资助中心可以利用微时代下的“微门户”APP来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载体的创新,可以在门户显著位置设立专题栏目,大力支持公益社团和公益活动,让更多的想参加公益事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把参与公益事业与学分、奖学金相挂钩,进而增加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另外,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微生活”栏目,突显资助育人各方面的成果,推动高校资助育人的不断发展。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资助体系日益走向成熟化。高校资助工作者只有融入微生活,用好微介质,构建微结构,增强微力量,才能在微时代为受助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加快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4).
[2]郭嫄.论“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创新[J]. 南方论刊, 2012,(07).
[3]万美容,曾兰.“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2).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