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困境与出路
李晓燕
德育衔接是指学校德育过程及各阶段之间是独立性、连续性及整体性的辩证统一,德育衔接仅仅指的是德育系统内在结构之间的连接贯通问题,强调的是各个学段之间的连接与贯通。当前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存在偏差,大中小学德育存在内容倒挂、脱节、缺项,途径方法单一,管理各自为政,德育工作者衔接意识淡薄等问题,需要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从顶层制度设计、中层学校管理、以及基层班级管理等角度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可行性。
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困境;出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校教育专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阶段(当然不是必经阶段),关系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当前大中小学德育各自为政,自成体系,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只有注重“德育衔接”,将大中小学看成一个整体,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把握学校德育,才能对当前大中小学教育实践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促进各个学段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
学者王鲁宁认为:“德育衔接是指学校德育过程及各阶段之间是独立性、连续性及整体性的辩证统一。”[1]德育衔接仅仅指的是德育系统内在结构之间的连接贯通问题,强调的是各个学段之间的连接与贯通,如果说德育是一场完整的接力比赛的话,而德育衔接则只是这场比赛中接力棒的交接。大中小学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涵盖学生所有的成长,各个学段分别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任何一个阶段的德育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另起炉灶”,只是在原有德育基础上的提高和完善。
德育是一项系统性教育工程,不仅要求小学、中学、大学做好时间维度上的前后衔接,同时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在空间维度上相互配合。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只有从大中小学德育整体出发,树立系统观念,统一管理,加强沟通与交流,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旧格局,树立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全面衔接,形成纵横交叉的改革理念,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真正建立德育过程的衔接机制,才能推动当前教育改革实效性。
(二)德育衔接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我国将学校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向前延伸至幼儿教育,向后至研究生教育,从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每个学段根据自身学段内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学校教育。教育体系包括学生从幼儿到少年、青年将近二十年的生命历程,而每一个学段仅仅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只有各个学段之间有效沟通,紧密衔接,才能使得学生在各个学段的转换之中更好地成长。
随着学生个人身心不断地发展成熟,其在学校教育的生涯中相应需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学生的身体发育、认知水平也相应提高,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这就需要学校教育针对学生各个学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与之相应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开展适应学生成长规律的德育。同时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过程,这就需要将整个德育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部署,从而促使教育过程更具连续性,使得德育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德育实效性。只有从纵向上对学校德育进行整体规划、管理,才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才更加有利于学生优秀品德的养成。
(一)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的偏差
长期以来,学校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相对封闭、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德育互动较少。
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单纯体现在不同学科、专业人才之间的融合上,也体现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如中医院校尝试招收前置专业为非中医专业(如文学、西医学等专业)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类研究生。这类学生热爱中医、喜欢中医,多数曾自学中医,能跳出中医专业学生的固有思维,从不同角度审视中医,但没有经过系统的中医学教育,中医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家庭在个人的道德品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吻合时,教育的效果最佳;反之,则教育效果甚微,甚至会成为学校教育的阻力。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加强沟通,密切配合,使得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实现互补,共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真假难辨,当前学校德育缺乏对社会敏锐的观察,不能及时帮助他们解答社会交往中的困境,德育实效性被削弱了。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关注社会现实,及时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意识。因此,学校教育需要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之中,帮助他们解答生活中出现的认知困惑。
(二)大中小学德育内容倒挂、脱节、缺项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还没有形成整体性的德育大纲。现在执行的《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也是在不同时期分别制定的,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和足够的重视,难免出现德育内容上的倒挂、脱节、重复或缺项等脱离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的问题。
当前学校德育注重品德认知,对品德情感、品德意志关注较少,情感、意志培养的缺乏,违背了学校德育致力于促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初衷。在德育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的五个要素中,政治教育内容比例偏多,而对于学生心理教育关注较少。心理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阶段,心理教育的缺乏使得他们面临职业选择、婚姻恋爱问题时无所适从,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2](P194)。在当前学校德育之中,教材中各个内容都有体现,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被忽视了,德育内容中出现了多余、少项的情况,德育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
德育内容作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中介和桥梁,一旦出现重复、倒置等问题,给德育内容的贯彻和落实带来不良后果。学校德育内容的倒置不符合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失去了应有的针对性,不仅实现不了预定的教育目标,还极易引起老师、学生的反感。鸡鸭鱼肉再好吃也不能喂给刚刚出生的婴儿,新生儿应该吃他们能消化的母乳,这是由他的生理特点和发展阶段决定的。学生德育也是一样,片面强调难度、深度,无异于将鸡鸭鱼肉塞进了新生儿的嘴里,产生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大中小学德育途径方法单一
德育途径与方法是德育过程中最具灵活性的组成部分,作为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重要载体,德育途径与方法对德育实效性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育途径的落实与德育方法的应用需要与之相应的德育内容、工作计划、人员设置以及管理机制的落实,这些内容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欠缺都会使德育途径成为摆设,无法发挥其应有之效。在以往的德育过程中,恰恰忽视了这些相应的配套措施,使得德育途径与方法成了徒有外表的“纸老虎”,制约了德育途径实效性的发挥。
(四)大中小学德育管理“各自为政”
中央和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是学校德育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学校党委(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可是在具体的学校德育管理中,有些学校领导将德育认为是思想政治工作,主张由党组织来领导负责;有的学校领导将德育简单的视为一项行政工作,主张由校长来全权负责。不少学校就学校德育领导问题出现了互相扯皮、推诿的现象,使得学校德育领导机制不明确,德育工作难以展开;也使得德育的核心地位受到动摇,德育也由实变虚,由硬变软。
(五)德育队伍缺乏衔接意识
大中小学教师考核标准偏离德育,中小学阶段,教师的评价主要依靠升学率,而大学老师多以科研水平为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与德育的背离,也使得教师投入到德育中的精力相对较少,甚至出现了用智育成果代替德育评价的做法,德育效果受到极大的制约。大中小学教师能力的这一差异在日常的培训、考核倾向下,进一步得到扩大。有的高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成绩,脱离现实,向学生传达一些不准确的其他学段的基本情况。大中小学教师评价标准的偏差使得教师鲜有精力与热情投入到德育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之中,从而出现了衔接意识淡薄、德育衔接能力不足的问题[3]。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在时间维度上涉及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在空间维度上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需要从顶层制度设计、中层学校管理以及基层班级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相互之间紧密配合,德育实效性才有望提高。
(一)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保障大中小学德育衔接
1.建立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内在的系统性要求,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出发,对大中小学德育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以及评价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只有这样,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转换中才能尽快适应,才能有利于学生品德认知的提高,情感的体验丰富以及相应品德行为的践行。当前大中小学德育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存在,应从顶层制度设计的层面出发进一步深化改革。首先,大中小学各个部门之间应建立沟通协商机制,加强合作,重点加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协商,促进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进一步统一改革步伐。在细化德育目标与内容时需要加强沟通与联系,保证德育目标的现实性、序列性,德育内容的完整性、层次性,德育途径与方法的多样性、递进性,德育管理的统一性,德育评价中加入德育衔接考核内容,并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待遇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其次,统一德育大纲。当前,大中小学德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沟通,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特点与德育目标,制定有层次、有重点且完整统一的德育大纲。最后,德育教材作为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材选择与编订、改革过程中,大中小学需要建立统一的德育教材体系,理顺大中小学德育关系,找准不同学段德育的侧重点。
2.建立大中小学统一领导机制。在领导体制管理方面,大中小学必须统一领导体制,坚持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学校党委(支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原则。统一的领导体制打破大中小学之间因领导机制不同而造成的管理壁垒,使得大中小学形成统一的纵向领导体系,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德育领导部门的沟通、协调,从而推动德育领导集体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德育衔接工作的开展。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为大中小学之间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机会,大中小学之间各个部门可以在这一领导机制下展开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加深了解。
3.提高教师德育衔接意识。第一,在师范院校、综合院校等教师主要输送单位将德育衔接相关内容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从源头上树立教师德育衔接意识,提高德育衔接能力。第二,在教师的考核录用过程中,将德育衔接能力作为重要的考察指标,从而保证选拔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德育衔接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德育衔接能力。第三,组织大中小学德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展开德育衔接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德育衔接能力。第四,设立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课题,深化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为推动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在一些地方可以成立大中小学德育衔接试验点,为进一步的改进和推广积累经验。
(二)中层学校管理促进德育衔接
1.学校与家庭、社会有效衔接。学校、家庭、社会都以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目标,这是学校、家庭、社区德育的基本方向,在这一大前提之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在德育过程中各自有所侧重,在相互交流中加强协调,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学校德育侧重系统性、完整性。学校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学生在学校的课程和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德育在学生品德结构的发展尤其是在认知上有着绝对优势,这是家庭和社区德育所不能比拟的,学校德育对家庭、社区德育具有指导意义。家庭德育侧重个性化,家庭德育内容、方法都是融合家庭内的亲情展开,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产生了丰富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成熟。社会德育侧重于动态性、复杂性、开放性,是对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家庭德育的进一步扩充,是学校、家庭德育的体验地和检验地。新时期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德育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积极利用网络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如开展网络德育课,网上咨询答疑,网上家长课堂等,培养学生自觉建立网络道德意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学校、家庭、社会(尤其是社区)的整合,使德育更具有针对性,目的也更为明确,而且可以实现同步协调。一是学校、家庭、社区联合,可以利用本地区的网络平台、宣传栏、有线电视等,配合一个时期的教育重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提高德育实效性。二是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自办一些德育网站,和学校、家庭共同管理,设置专栏讨论学生的教育问题,加强沟通、了解,总结教育经验。三是班主任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通微博、微信,邀请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通过这些平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发布相关教育信息,共同探讨学生品德发展问题,共同研究实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
2.校际之间的有效衔接。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重视德育衔接工作,制定相关的整体规划、具体实施计划、配备相关的人员、落实活动经费、评估工作完成效果。建立包括大中小学德育教师在内的教师协会,将各个学段的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加强沟通了解,及时交换信息,不断总结经验。其次,各类学校内部需要提高对德育衔接工作的重视,组织教师介绍相关学段德育基本情况,并将其纳入到教师的业务考核范围,并加重其权重,引起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教师的评优、职称评定时,向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德育衔接且表现出色的教师倾斜。最后,营造良好德育衔接校园文化,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需要营造良好的德育衔接环境,组织学生去相邻学段的交流,组织同校内不同年级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利用校园内的板报、校报、文化墙等,宣传相关学段的基本情况,加强学生德育认知能力。
3.重点推动新生与毕业生德育衔接。新生和毕业生是各个学段中德育衔接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对于新生而言,则需要进行入学教育,尽快融入新的学习阶段之中,更快适应现阶段生活。对毕业生来说,需要向学生介绍即将开始的学段与当前学段的差异与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下一学段的基本情况,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在各个学段的衔接方面,需要重点加强高中和大学的衔接,一些存在生源关系的院校还可以交换上课,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用多种方式实现德育衔接。
4.德育衔接队伍的建设。在德育队伍的建设上,一是必须树立“全员化”的德育观念。改变德育工作只是德育管理部门、班主任等少数人负责的错误观念,树立教育者即德育者的观念,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教育者都是德育者,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中的一部分。二是在大中小学之间培养一批德育骨干,作为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形成主管领导、年级负责人、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一体的德育队伍,通力配合、交流德育经验,加强德育研究,推动德育工作开展。在此基础上,加强大中小学德育骨干队伍之间的联系。
(三)基层班级德育落实德育衔接
班级是学校德育中的最小组织单位,上面千条“线”都得通过班级教育这根“针”来最终得到落实,班级是学校德育的最后落脚点和实践点。由于当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升学竞争不断加剧,不同学段都面临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的挑战。在班级日常德育中需要从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出发,对班级中特殊群体学生给予关注,并及时给予一定的疏导,尤其是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等。班主任需要对班级内学生的品德状况和日常行为进行摸底,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在日常的沟通与了解中,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记录,真实地填入学生手册,使得学生手册成为不同学段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工具。
[1]王鲁宁.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本质及规律的哲学探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4).
[2]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郑敬斌,王立仁.德育衔接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2(2).
[责任编辑:刘烜显]
李晓燕,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 银川 750021
G 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6)12-01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