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16-02-27 00:47
学术探索 2016年7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建设

张 戈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张 戈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网络在意识形态的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出现了斗争更加激烈、方式更加隐蔽、对象更加年轻等新变化,同时还受到经济水平、宗教和民族文化、敌对势力渗透、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此要通过加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底蕴、依托民族院校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整合培植多元主体力量等方面来进一步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又着重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2]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文化传播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在意识形态的培育和践行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以网络作为阵地和平台来开展的意识形态建设新模式。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可以系统梳理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规律,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来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和特征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范畴,与精神、观念、思想、理念等概念有相通之处。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在问世之初并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科名词,由希腊idea(意思是“观念”“形象”“概念”)和logos(意思是“学说”“观念”)两字结合而成。根据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意识形态的概念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和使用的,他在1801年前后所著的《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观念的或思想的科学”,希望把意识形态这个学科发展成为一种哲学研究,最后能和其他学科一样,享有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意识形态一词刚开始出现时并没有广泛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将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相关精神现象概括为意识形态后,这个词才渐渐被大家所认知。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或称社会意识形态)是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能动作用(促进的或阻碍的作用),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反映该基础的意识形态在相当的时间内还会存在,并发生一定的影响。”[3]列宁则认为,任何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特定的利益都会创造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于共产主义者而言,意识形态斗争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在为阶级矛盾所分裂的社会中,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有非阶级的或超阶级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因此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4](P326~327)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就是指积极利用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最新传播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弘扬。当前我国推动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主要就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借助网络平台一方面大力宣扬和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引导和开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斗争,从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影响网民并使之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价值判断。

(二)网络意识形态的特征

1.虚拟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性

虽然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但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网络平台上的延伸,体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辩证统一性。虚拟的网络社会在要素构成、结构框架与主要功能等方面具备与现实社会相似的特征,同时与现实社会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个平台上产生的网络意识形态,是公众以虚拟身份在虚拟空间所形成的个人观念,代表着网民的所思所想,会对广大网民在线上和线下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来源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很多现实性的社会问题会在网络空间引起热烈讨论和进一步的发酵;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网民数量的大幅增加,网络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会引领现实社会,并对现实社会带来潜在的冲击和影响。

2.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性

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用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实施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体是指所有能够在互联网上自主发表和自由转发意见、观点的自然人与实体机构。网络意识形态的客体是指那些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浏览网上意见、观点的自然人与实体机构。网络给当前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主体对客体反映的意识,因而其必定需要理性主义的认识方式和工具;另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又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意识,而且是一种主体化的意识形态,需要代表一定的主体价值、利益的意识,因而具有意义或意向性”。[5]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意识形态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网民作为主体宣扬和传播自身观点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接收和接受着别人的观点;作为主体的你把别人当作客体来对待,别人同样也可以作为主体而把你当作客体来对待,因此体现了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一元与多元的辩证统一性

在网络意识形态上,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中国是一主多元的中国,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和选择性明显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共存的局面。与之相对应的,在网络空间上也没有任何一种观点可以做到“一家独大”或“唯我独尊”,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要尊重多元思想文化的发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以开放的胸襟去吸收、借鉴人类发展进程中各种优秀的思想和文化形式,促进、引导和规范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共同发展,用一元的马克思主流意识形态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引领多元的网络思潮,增强马克思主义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4.可控与难控的辩证统一性

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和传播必须借助网络硬件和技术载体来进行,从理论和技术角度讲,网络空间进行传输的所有内容都是由“0”和“1”以一定规则进行排序而形成的比特流,而这种网络硬件和技术载体是可以进行控制的。同时我国目前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筛查和监管,这些都保证了网络运行的有序和规范。但另一方面,网民在网络上的具体实践内容、形式和时间等又是随机的,是不可预知和控制的。当前我们对一些网站、论坛等由机器或人工来进行审查,效果相对较好,但另外一些像通过邮箱、即时聊天工具等传播的内容我们就几乎没办法监控,对通过视频和音频进行传播的则是完全没有办法来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和规范。与我们不可能完全杜绝垃圾邮件一样,我们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控制也只能是相对的,体现了可控与难控的辩证统一性。

二、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出现的新变化

(一)斗争更加激烈

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很多学者针对当时的冷战状态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认为传统的基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普遍性意识形态已经逐渐衰败,大国之间更多考虑的是各自的国家利益。进入20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网络意识形态也已经衰败甚至终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指出:“网络空间完全没有物理边界,是一个平等、自由、公开的领域。如果说网络本身还体现出什么意识形态的话,那就是一致、共同的网络信念——自由。”[6]但事实上,当今网络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而且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和斗争也变得更加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借助自己的技术优势,在网络上自由输出本国的价值观,以期对全世界人民的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迫使一些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消减本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影响。“如今网络已经成为意识形态生长最为自由、形态最为众多的聚集地。它正取代地理空间和传统阵地,成为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决胜地带。”[7]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长期落后于内陆地区的发展。大部分民众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较晚,对网络传播的内容及方式警惕性不够,加之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没有完全摆正,因此更容易受到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渗透,从而在行动上进一步地表现出来,对我国的领土完整、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方式更加隐蔽

危险的爆发往往是突然的,但它却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孕育过程。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环境复杂,已经成了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采取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的前沿阵地。当前,网络上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和斗争虽然不会完全明目张胆地公开进行,但由于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主体、互联网接入方式等的隐蔽性,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斗争也更趋于隐蔽。与传统媒体具有明确的传播主体不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别有用心的人们利用网上匿名发声的方式,混迹于广大网民中间,在网上不遗余力地唱衰中国,抹黑中国共产党,鼓吹西方的“普世价值”和生活方式有多么美好,阻碍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上的传播和发展。一些西方传教士利用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现实情况,借助传教的机会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灌输。甚至有些国外机构借助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采取多种方式,在网络上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重点和精准渗透,给边疆民族地区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新的难题,这种隐蔽的方式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

(三)对象更加年轻

当前,争取青年群体的政治认同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要策略。美国总统杜勒斯曾预言:“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大概是演进性的,如果他们继续要有孩子的话,而他们的孩子又有孩子,那么他们的后代将获得自由。”[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目前青年已经构成了我国网民的绝对主体。2015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10]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广大青少年来说,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他们的成长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力和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但同时他们还不是非常成熟,辨别真伪的能力还不是非常强,容易受到网上一些错误思潮的影响,造成一些意志上的不坚定,不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能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繁荣、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遇到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滞后制约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需求和传播与一个地方的经济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生产力水平还相对较低,仍有很多贫困人口没有脱贫;同时发展很不平衡,乡镇之间,村屯之间,甚至同村内部的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差异还比较大。这些都导致了边疆民族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于意识形态的了解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再加上一些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缺少传播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平台,农民群众经常以打麻将、猜拳饮酒等打发时光,精神文化生活单一,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网上的普及。此外还有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由于自身能力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等主客观因素,把主要工作放在完成当地的经济增长指标上,对农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关心较少,对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重视力度不大,导致一些腐朽落后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乘虚而入,增加广大农民群众对主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接受难度。

(二)宗教与文化的多样性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着民族成分众多,宗教和民间信仰多样且复杂的特征。我国有着长达2.2万公里的边境线,其中1.9万公里都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生活的群众很多与相邻国家的群众有着相同的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经常会共同举办、参加一些民间宗教和文化活动。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一直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宗教和文化的“软性”和“隐性”渗透,在网络上借助宗教和文化活动来宣扬西方的价值观,以宗教认同和文化认同来消弭国家认同的影响,甚至有的还借机大肆散布民族分裂言论,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传播以及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网络构建造成了很大影响。“据有关部门掌握的情况,涉嫌利用基督教对云南进行渗透的境外组织达80个之多。其中,境外敌对势力和分裂组织中的‘扎谍老佛祖’‘全世界文蚌民族同盟会’‘印缅“爱与行动”组织’等;境外宗教势力和教会组织中的‘缅甸基督教傈僳会’‘缅甸傈僳族神召会’‘仰光华人基督教会’;早年云南外国传教士后人及其教团中的美国摩尔斯家族;非政府组织中的‘世界宣明会’‘乐施会’‘传爱医援会’等,活动最为频繁,影响也较为恶劣。”[11]而这些凭借宗教进行渗透的组织,目前很多都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相应的宣传和传播,以期能混淆视听,动摇边疆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坚定信仰。

(三)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阻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当今时代,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消除。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借助网络足不出户也可知晓世间事,但网络不光是获取信息和交流娱乐的平台,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网络舆论重要战场,很多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在这个阵地上相互激荡、残酷对抗,甚至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态与政治规则等的建构,对广大网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2]网络的一些独特特点为有效监管带来了很大难度,因此越来越受到西方一些敌对势力的重视,成为西方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等“和平演变”战略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他们借助技术优势,不断地传播和输送西方的价值理念,对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较大影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建立的针对中国的反华网站约2000家,另外还有其他分裂势力的网站数百个。这些网站对我实施全天候的污蔑攻击,造成了恶劣影响。”[13]

(四)体制机制不顺畅束缚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尽管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在内容规划、行业管理、安全监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套初步健全的管理体制,但仍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等现象,尤其是在网络意识形态管理中还存在着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基础管理理论较多而具体实用的管理方法研究不够、直接的显性管理较多而间接的隐性管理不足以及如何处理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放”与“收”的关系,避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等问题。管理的有效有序与行业健康迅速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能有效解决,制约了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弘扬和传播。

四、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

(一)加速经济跨越发展,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

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经济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可以为农村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长足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只有农村的经济水平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才能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才能为广大农村提供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网络意识形态服务。在国家和东中部各省的大力扶持下,在边疆民族地区各省区自身努力下,近十多年来,边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贫困程度缓解的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直到目前,边疆民族地区仍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反贫困难度最大、返贫率最高的地区。数据显示,仅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就有贫困人口2040万人。[14]因此,要加速经济跨越发展,夯实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基础。边疆民族地区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扣结构调整、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主题,提升本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加强和完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底蕴,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建设

文化在任何一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都起着“先行军”的重要作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生活的很多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璀璨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价值底蕴,创新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建设,减少思想冲突,将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和维系民族团结做出重要的贡献。一是要加强宣传。在民族地区做好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工作,正确引导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的发展,尤其是对留守儿童、老人等对网络约束力和分辨力相对较弱的特定人群要重点关注,及时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问题,有效增进民族团结。二是要丰富和改善内容健康向上的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大主流意识形态与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入和发展,推出内容丰富和种类多样的优秀网络公共文化产品,宣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降低网络上落后、腐朽及反动的思潮给少数民族广大群众带来的影响。

(三)依托民族院校宣传教育,培育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才队伍

我国广大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文化敏感性相对较高,如果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去占领这块阵地,那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必然会去占领,给我国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影响。民族类院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促进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努力依托民族类院校,将其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平台,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手段,有重点地将网络意识形态相关理论融入民族道德课程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用理论和实践来营造培育和践行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氛围,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深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同时能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熟悉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少数民族网络管理人才队伍,拓展我国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建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明确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权利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为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全力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明确了方向。边疆民族地区要建立健全完善制度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技术和管理标准。首先要明确和细化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机制,健全完善信息通畅、协同配合、反应快速的联合工作机制,使各个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既做到分工明确又有效配合,避免因“失位”“越位”等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其次要明确网络运营集团、网站及网络行业协会的责任,按照“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加强自身的自律监管和自我管理,保证网络内容的采集、审核、发布、更新、维护等环节的畅通。

(五)整合培植多元主体力量,提升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合力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工作面广,任务重,因此要注意积极整合培植多元主体力量,多部门、多主体工作联动,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边疆民族地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工作合力。首先要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的网上舆论主阵地作用,通过不同性质间网站的联合、互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探索组织、引导网民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断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次要加强行政监管,通过制定新型传媒渠道和活动等的管理办法,使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切实履行好各自的监管职责。再次要努力培养一批网络“发声”骨干,充分发挥他们“民间舆论领袖”的作用,通过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来影响更多的网民,使广大网民能够辨别真伪,增强主流网络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最后要加大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通过畅通社会监督渠道等来使得网络上反动的腐朽的社会思潮无所遁形,使广大网民不盲信、不盲从,将这些错误社会思潮在网络上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1]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8-20.

[2]习近平.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EB/OL].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o/2014-02-28/011929582778.shtml,2014-02-28.

[3]陆俊.关于网络信息的意识形态功能[J].前线,2008,(10).

[4]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陈虎腾.论意识形态的理性批判与意义建构[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6).

[6]杨文华.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生长规律的生物学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1).

[7]朱华.浅析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6).

[8]董耀鹏.两种制度的生死较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

[9]习近平.青年一代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05/c_ 118437252.htm,2013-12-05.

[10]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10-39岁年龄段比例达到78.4%[EB/OL].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 news/chanye/2015/07/23/15751iuc5.shtml,2015-02-03.

[11]孙浩然.境外宗教渗透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

[12]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周胜军.积极应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1,(12).

[14]报告:中国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向好,内生动力仍欠缺[EB/ OL].环球网,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5-08/ 7303499.html,2015-08-18.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deology in the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ZHANG Ge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Kunming,650034,Yunnan,China)

The Internet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y.In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minority areas,new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including the struggle getting more intense,more subtle in the means,and younger in the object.Meanwhile,the building task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level,religious and ethnic culture,the penetration of hostile forces,and the restraint of relevant system and mechanism.To strengthen network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the border minority areas,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accelerating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mining the value of national culture heritage,publicity and education in ethnic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related system and mechanism,and integrating and fostering plural main body forces.

frontier minority area;network ideology construction

〔责任编辑:左安嵩〕

C912.8

A

1006-723X(2016)07-0055-0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YB2013097)

张 戈(1985—),男,河南驻马店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再论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合唱团的重要性
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以新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为例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征稿函
附录:《中国边疆民族研究》1—6辑目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