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2016-02-27 00:47张瑞才
学术探索 2016年7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张瑞才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 昆明 650106)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张瑞才

(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 昆明 650106)

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定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把“5·17”讲话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自觉承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构具有云南特点、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工作的使命。

“5·17”讲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哲学社会科学、怎样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系统回答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深层次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对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学习贯彻好讲话精神,结合社科联实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自觉承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责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自觉承担建构具有云南特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工作的使命。

一、树立政治意识,承担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定位哲学社会科学,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因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在当代中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丧失灵魂、迷失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重要的是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必须下一番苦功夫、硬功夫、真功夫。要有对马克思主义执着而坚定的信念,从拧紧“总开关”角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学养。要坚决摒弃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的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坚决克服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乱发舆论的不负责任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P15)因此,补足“精神之钙”,提升“看家本领”,必须在“真懂”“真信”上下功夫。“真懂”就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真信”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成为指导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邓小平曾指出的:“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2](P382)真懂、真信关键的就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承担起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在当代中国,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化推进之外,还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开展具有地域特点的实践探索,例如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大众化的成本和路径跟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何有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下简称社科联)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正在努力地做一些探索。我们借助云岭大讲堂平台,推进大众化,实践证明,这是受群众欢迎的方式,所以在真懂、真信上,社科联可以找到切入点。下一步我们要加强对各举办点的规范管理,抓好主讲嘉宾选题申报审核,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学术导向和宣传导向,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确保马克思主义在论坛上“不失声”。我们要利用现代传媒方式,提升讲堂传播效应,打造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传播和共享学习平台,提升全省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有效实现党的科学理论最新成果的普及转化。

(二)解决为了谁的问题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鲜明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就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创造实践,从人民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学术智慧,从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中形成创新性学术成果,把自己的学术之根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丰厚的实践土壤中,拜人民为师,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把自己的论文书写在中华大地上,书写在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书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实践中。我们提供的知识产品、思想产品、智慧产品,都要以人民为导向。云南省社科联,到目前为止坚持了14年的时间,在全省16个州市一直做的社科专家基层行,就是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为学者提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打通学者与实践联系的“最后一公里”。

(三)解决好发挥平台作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四大平台作用,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要通过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思想理论建设的龙头作用;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平台,充分发挥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上的排头兵作用;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充分发挥在理论人才培养上的基础作用;通过加强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在思想理论宣传引导上的主渠道作用。在“四大平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着基础作用、龙头作用、示范作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近年来,作为四大平台之一的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紧密联系云南实际,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做了大量的工作。下步我们将充分联系并依托专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稳步提升研究实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逐步扩大影响力。我们将充分发挥云南地理位置优势,深入研究周边国际问题,将南亚东南亚国家特别是周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况作为研究重点,突出周边特色,努力把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具有云南特点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对外宣传主流话语,营造于我有利的周边舆论环境。

(四)解决怎么用的问题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就要求社会科学界,要努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上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吃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谓“立地”就是要立足中国大地,回答中国问题,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上做出贡献。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上做到“铺天盖地”,就是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在普及马克思主义上当好宣讲员。

(五)解决好价值导向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问题导向。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于关照现实、解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开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实践经验总结,破解前进中的问题、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解析转型中的困惑,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因此,繁荣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迫切需要解决发展当中的重大问题、治国理政当中的重大问题,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在有的领域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问题,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效应对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抓住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的时代机遇,直面现实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整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社会科学有益的资源,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对中国和世界问题做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用中国理论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解读中国道路,提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中国方案”,对全球关心的“中国道路”做出我们的理论回答,发出“中国声音”。社会科学界在这些方面要鲜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还必须要加强理论的辨析,当今社会思潮非常复杂,有很多鱼龙混杂的东西,我们要着力探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实现的有效路径,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对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倾向给予纠正,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给予理论回击,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没有这回事!”[2](P383)社科联可以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我们的科普工作,在说理上、在辩论上、在辨析上,特别是对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思想、新自由主义等进行深度的理论辨析和理论批判,这些都需要社科联有发声的平台。

二、树立创新意识,承担起建构具有云南特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一)把握“三性”本质,推动创新

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在实践当中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三个性质,要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

1.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

在理论视角上,要坚持“三来”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到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在理论资源整合上,要努力融通“三方面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在理论发展的方式上,要着力推进“三个创新”,即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因为理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生命,通过这些创新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相应的话语体系。只有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才能推出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2.要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

在理论出发点上,要坚持从问题出发,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提出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理论着力点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优势和优良学风,这就要求我们的理论研究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着力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现代化强国等重点课题,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在理论着重点上,要加强我国发展重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经验总结的政党,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的政党;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尊重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善于从历史中学习的民族,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民族。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诞生标志的,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发展历程,有着丰厚的历史经验值得总结。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也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壮大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从理论上系统提炼总结,“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昭示的发展前景,需要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分析,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需要深入地研究阐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需要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中国实际出发,随着时代的发展,紧紧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回应时代问题、体现时代精神、把握时代脉搏中展示时代性,从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实践出发,既不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既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更不是外国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就为我们进行理论的原创性和时代性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为我们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提供了丰厚实践土壤。

3.要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

在学科建设上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要努力建设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使这个体系在学科内涵上覆盖全面,在学科类型上囊括诸学科,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形成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运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运用相互促进的学科格局。结合云南实际,要加强民族学、生态学、国际学科中南亚、东南亚等优势学科的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等重点学科的建设。在学术体系上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一个核心内容是努力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话语体系的建构上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要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增强国际话语权上下功夫,在形成中外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上下功夫,在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中国声音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P162)在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要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用中国精神展示中国形象,用中国文化厚植中国精神,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主张,用中国道路书写中国命运,用中国制度体现中国力量。

(二)通过创新团队建设,推动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2011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省社科联共在全省范围内确立了50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通过创新团队建设,有力提升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了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重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点推进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整合云南优势学术资源,打造学科增长点。推动创新团队研究成果转化,及时将各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通过要报形式,上报有关领导部门,积极向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策划出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推出高水平原创性成果,打造“学术精品”,推出创新型人才,打造“人才高地”,为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三)提升学术年会品质,推动创新

社科学术年会的发展要聚焦学术前沿,聚焦“十三五”时期云南谋求跨越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突出学术性、创新性特色,集中在大学,集中在研究机构,集中在代表学科举办,积极营造公正、开放、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充分展示学术文化的魅力,促进我省社科界广泛交流和合作,为我省社会科学界构筑多学科、高层次、权威性的学术文化公共平台,推动社科理论创新,服务云南发展大局。

三、树立责任意识,承担起做好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界知识分子工作的使命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具有云南特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一)要发挥好“联”的优势

社科联作为党委政府联系社科界的“桥梁”和“纽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真正做到“真、情、实、意”,切实发挥好“联系各方、组织协调、整合资源、构筑平台、支持激励、推介成果、指导管理”作用,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界知识分子工作,努力把社科联建设成为“社科之家”。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要发挥整体效能,社科联要发挥“联”的优势,在“联系”中凝聚力量,在“联手”中拓展工作空间,在“联络”中增进感情,在“联合”中体现作为。

(二)要把握工作特点和规律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承担起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界知识分子工作这一使命,要充分体现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本质属性,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的特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不懈努力,使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自觉承担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实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

(三)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构建具有云南特点、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人、根本在人才。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科学界知识分子工作,要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作用,必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而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首先,要贯彻好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切实做到“四尊重”,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其次,要贯彻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再次,要着力解决学风问题,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and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ZHANG Rui-cai
(The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650106,Yunnan,China)

In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5.17”speech,he proposed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of China be positioned from the strategic view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 accelerated while adhering to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Marxism.To study and carry out the spirit of the“5.17”speech,we should establish firmly political consciousnes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and assume consciously the mission of constructing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with Yunnan regional feature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Xi Jinping;Marxism;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左安嵩〕

D616

A

1006-723X(2016)07-0001-05

张瑞才(1963—),男,云南马龙人,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菱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