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困境及其应对*

2016-02-27 00:32张长立
学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民族

蒋 艳 张长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困境及其应对*

蒋 艳 张长立

核心价值观与文化密不可分,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塑造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当前,进一步加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支撑点。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侵入,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日渐式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必须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生发,促进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融发展,在引导人民不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形成富有时代性、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文化 困境 整合 应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既是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是特定时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直接反映。因而,它既具有历史继承性,也有鲜明的动态发展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要与时俱进的发展。从文化属性的视角来看,核心价值观首先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是通过文化教化的方式,借助社会化机制实现其培育和塑造的目的。因此,当前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依托本民族文化的力量,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整合功能,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自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价值观以文化为基本载体,既反映了文化的历史品格,也是文化发展的引领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际上就是用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来教化和培育人。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之间更是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灵魂

文化是由多种因素、多种层次和表现形式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有由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语言文化等显性文化(物质文化)构成的较浅显具体的层次;又有蕴涵于文化深层,透过人们的日常活动、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表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尽管文化有不同的内容、层次和类型,但不论是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所有文化内容都可以浸透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都能够代表和反映价值观。各种文化之所以会有不同,其根源就在于承载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不同的文化之所以能够相互融通,其根源也在于承载着相同的价值理念。如果说具体的文化样态构成了文化形体的话,那么,价值观念则构成了文化的灵魂。隐藏在表层文化背后、蕴涵于文化深层之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才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总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理念与追求,而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深层的本质部分,它是衡量是非、轻重的标准体系,是文化的最高境界,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文化选择。讲软实力、文化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①文化之于社会,灵魂在于其核心价值观,唯有在它的引导下,文化才能真正发挥规范社会、促进发展和教化民众的作用。

(二)文化是塑造与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一样离不开它所栖身的文化母体,既离不开文化的濡染与涵养,也离不开基于文化向心力而形成的价值观认同。

一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传承离不开文化载体。任何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必须依托其文化母体或附着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价值观存在的土壤和基础。价值观作为文化的灵魂,并不是与文化相并列的因素,它只能在一定的文化中孕育、生存和传承。“文化产品是价值观的承载”②,价值观只有通过一些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文化现象等有形文化才能表现出来,一些文化产品在愉悦身心、开阔视野和陶冶情操的同时也展示价值内涵、传递价值信息。因此,价值观和文化的关系表明,价值观培育必须立足于培育先进文化,脱离了文化,价值观培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是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文化濡染与涵养。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凝结而成的集体意识,它的形成既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各种阅历体验的自发思考过程,也是社会主流观念与普遍社会规范逐步确立和认同的过程;既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在思想文化与观念领域的折射,也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感染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从生成机理来看,这些复杂过程都是建立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的,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表达的文化生活中淬炼出来的。因此,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体现时代特征的各种亚文化共同构成了价值观形成的文化场景。

三是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缘于文化认同。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认同和认异两种倾向,也就是说并不是每种文化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因此,要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就要捍卫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深沉、持久的力量,“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③当今社会多样文化形态并存,哪种文化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最终取决于哪种价值观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要提升民众对文化的认同,关键是要“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能够成为中国人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新的价值体系”④。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支撑点

文化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这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⑤。因此,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支撑点,这也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的纽带,是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和扩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以及抵制西方强势文化渗透和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文化的较量已经成为国际间竞争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日趋凸显,这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前,军事强权越来越难以为继,不少西方国家转而攻向文化领域,通过一些公开或隐蔽的工具和方式向全世界渗透、推广及传播其文化与价值观念,文化正逐步代替经济技术、军事政治等成为其追求国际霸权地位的新的侵略扩张点。唯有掌握文化主导权与话语权,才能增强自身的文化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坚持认为其价值观具有普世性,全世界都应该接受和认同。毫无疑问,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将先进的文化与价值理念推送给其他国家,而是旨在和平演变他国,从而巩固其霸权地位。因此,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核心价值观,是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赢得主动,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困境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先进文化和重塑核心价值观的契机。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渐式微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缺失其灵魂,否则就丧失了凝聚力和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和支配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导致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有所淡化,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侵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威胁首当其冲。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斗争非但没有终结,反而进一步加剧,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强势地位和话语霸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重点攻击、渗透和破坏,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成为他们的外交工具。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争夺意识形态主导话语权的活动又出现一些新方式、新特征:一是内容上,继续散布和鼓吹“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并大力宣扬“普世价值”,极力传播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思潮,还炮制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舆论迷惑我国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企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妄图淡化政治意识形态、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二是手段方式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平台。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和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对广大网民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西方国家企图将互联网变成思想文化渗透入侵的新渠道和新阵地,企图腐蚀瓦解中国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意志。西方敌对势力通过雇佣庞大的水军和写手队伍,在境内外的网站和论坛上贴文散布各种谣言,攻击我国的各项政策制度,甚至还资助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建立专门的攻击网站,组织策划各种蛊惑人心的闹事活动。三是路径上,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以经济全球化框架中的经济优势为主要依托,附加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促销,从经济领域逐步向教育、文化、政治领域辐射,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再加上他们通常赋予本国价值观念以“普世价值”的表象,从而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他们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旗号向全世界宣扬其文化价值观,试图使全球价值观“西方化”,以维护建立在西方中心主义基础上的文化秩序。事实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实质上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对垒,是两种制度的交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和斗争一时之间不仅不会消失还会表现得更加激烈,因此会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也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和培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话语权和吸引力降低

民族性是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积淀着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不同传统文化也会深深地刻着本民族的烙印。民族文化凝聚着本民族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然而,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浸润和影响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方面的冲击,面临着日益淡薄的现实危机与滞后断裂的倾向。例如,越来越多的民众不了解“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何物,亲情伦理观念淡漠,社会道德滑坡,理想信仰缺失。尤其是伴随着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国内,中华传统文化也遭遇一定程度的冷遇。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流行,并日益受到中国青少年的青睐,而老祖宗留下来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离我们渐行渐远,洋节的兴盛与传统节日的没落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郑永年指出,“中国没有文化上的崛起。……相反,传统文化正在加速度地消失,被商业文化、快餐文化所取代”⑥。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受到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其优越性和主导地位变得岌岌可危,这也导致了核心价值观培育难以发挥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优势。

传统文化的滞后与断裂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手段不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中华传统文化毕竟形成于古代封建社会,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与当今时代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其内容并不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也难以满足当今普通民众的现实精神文化需要。再加之传统文化传播惯用的枯燥陈旧的灌输教育手段和方式,无法调动人们学习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成为其传承的瓶颈。其二,传统文化的主导性与当今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多样价值观念并存状态存在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成员的主体和权利意识不断觉醒,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也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条件和平台,祖辈相传的传统观念开始受到多种现代价值理念的冲击,单一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早已不是人们唯一的文化选择,这就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造成了传统文化逐步流失断裂而无人理会的现象。其三,传统文化的封闭性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开放发展。由于传统文化具有封闭保守的特点,在现代化进程中无法积极借鉴吸收现代化因素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在与现代文化的争锋中成为弱势,丧失了自身的权威性与主导性,这就使传统文化的发展速度变慢,逐步成为滞后于时代要求的文化形态,在社会发展中逐渐游离于文化核心从而成为社会非主流。

以文化整合为基础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文化整合是形成社会凝聚力的源泉,是实现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是民族团结的纽带”⑦。文化整合是指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丰富民族文化的内涵,促进其创新发展,从而增强其认同感、凝聚力和导向力的过程。这里所提到的文化整合,主要是指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对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

(一)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不是根据时间先后来判断的,而在于它能否正确反映时代的要求,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既体现出鲜明时代特征又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才是先进文化。一般来讲,“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⑧。先进文化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稳步推进的积极作用,还具有吸引人、凝聚人、鼓舞人和感召人的重要功能。当前,社会中既有我们所倡导的先进文化,也有我们要排除的糟粕,而且腐朽落后的文化也可能以改头换面的形式出现来毒害人民、污染社会。为此,必须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的精神武器,对各种文化资源进行具体剖析,找出其文化背后本质的东西,用科学的态度对某种文化观念进行辨别取舍、改造和重新阐释,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框架中来。实践证明,只有对各种社会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正确甄别,区分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而为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文化基础。

(二)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继承和吸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和超越。这既是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要求,也是核心价值观保持生命活力,赢得大众认同的需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它对于民族的生存发展也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唯有文化认同与传承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创新。核心价值观虽然属于现代文化的一部分,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思想精华仍对其培育具有导向和指导意义。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主观地把它们排除在现代文化之外,而是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使其为我所用,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二者均不可偏废。只有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对所有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的梳理、选择、阐释与转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其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丰厚滋养和重要来源,才能使其真正融入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之中,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使其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内容上要坚持继承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潮流的交流交融之外,在方式方法上也要适应时代需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积极引导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文化良性发展,主动改变和创新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的传播载体与方法途径,全方位地打造融于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重要涵养资源。

(三)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

在当今开放的国际形势面前,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民族文化也不是封闭的,要加强相互的交流与沟通,其依存交往和联系程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不论是民族文化还是世界文化,都蕴含着人类共同理想,有共同的目标价值取向,二者也有整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不可否认,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也曾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主张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资本主义精神。但是由于价值观念总是同特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国情相联系的,这些进步观念并不能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资本主义“民主制和其他任何政体一样,归根结底是自相矛盾的,虚假的,无非是一种伪善。……政治自由是假自由,最坏的奴隶制;是自由的假象,因而是实在的奴役制。政治平等也是这样”⑨。也即是说,这种文化及其基础之上的价值观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具有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文化要取得更大进步,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中的进步精神,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部分。“从文化的空间维度看,只有进行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的整合,主动地参与全球化,才能保持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找到文化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相统合的最佳平衡点,即中国文化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并不断得到提升和发展。”⑩民族文化必须鲜明地体现本民族的特性,浓缩本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精髓,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坦然应对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冲击,才能保持其独立性和主体地位,不沦为其他强势文化的附庸。这就要求我们在整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时既要保持民族的特性又不能囿于自身传统,还要积极走向世界,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中去;既要坚持民族文化创新,坚信民族文化有其优势和先进性,培育民族文化自信,又要正确对待西方文化,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在整合、借鉴和主动吸纳中实现创新与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厚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权的培育奠定基础。

①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下),《红旗文稿》2010年第17期。

②谢晓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97页。

③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8、163页。

④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学术月刊》2005年第1期。

⑥[新加坡]郑永年:《中国人应理性看待中国复兴》,《联合早报》2006年7月11日。

⑦刘晓玲等:《文化软实力提升浅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⑧郭建宁:《坚持文化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光明日报》2011年12月23日。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75页。

⑩方章东、侯惠勤:《文化整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毕素华〕

*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项目号:16SYA-039)的阶段性成果。

蒋艳,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342993778@qq.com;张长立,中国矿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徐州,221018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民族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多元民族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