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美尔的冲突命题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

2016-02-27 00:32
学海 2016年6期
关键词:冲突群体劳动

徐 萍



齐美尔的冲突命题与和谐劳动关系建构

徐 萍

齐美尔把冲突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互动形式,对影响冲突的因素、冲突产生的后果、冲突中统一的成分、冲突与群体的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命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可以从齐美尔的学术思想中汲取智慧,适应社会变迁和群体发展的新挑战,创新思路和方法,妥善处理各种劳资纠纷,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

齐美尔 冲突理论 和谐劳动关系

齐美尔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特别是他注重对人们之间彼此互动模式的研究,因此被称为“形式社会学”。“冲突”就是他重点研究的互动形式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已达到1700多万家,职工总数超过3亿人。劳动关系的主体及其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关系矛盾已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繁重。①齐美尔许多富有独创性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齐美尔的冲突命题

齐美尔的冲突理论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齐美尔在《冲突与群体亲和网》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他对于“冲突”系统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冲突最终会变为革命性的和暴力性的,并导致体系的结构性变迁。齐美尔则在马克思所强调的阶级对立和冲突与迪尔凯姆所强调的整合和社会团结之间提出了一种中间立场——促进团结整合、产生常规变迁的不那么激烈和暴力的冲突。这种看到冲突建设性功能的研究路线在后来科塞、达伦多夫的社会冲突理论中得到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

齐美尔的冲突理论包含了以下四个相互关联的命题,阐释了影响冲突的暴力水平的因素和冲突产生的后果。②

1.在如下条件下冲突的暴力水平会上升:

A.冲突的派别投入的大量情感,这与冲突的各个派别团结的不同水平相关。

B.冲突派别的成员将冲突本身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与冲突是否涉及基本价值观有关。

2.如果冲突是工具性的,并被视为实现冲突群体清晰明确的目标的手段,冲突的暴力性水平将会下降。

3.在冲突的群体之中,冲突产生如下效果:

A.明确群体界限。

B.集中权威和权力。

C.降低对越轨行为和歧见的容忍度。

D.提高群体内部成员间的团结程度,对居于少数的群体与处于防卫状态的群体更是如此。

4.在如下条件下,冲突对整个社会将会产生整合性效果:

A.冲突是经常的、低烈度的和低暴力性的,让冲突中的人释放敌意。

B.冲突发生与一个成员与次级单位之间存在高度功能性依赖的体系中,鼓励创造出规范协议来调节冲突,使资源的交换不至于中断。

C.冲突产生不同冲突群体间的联系。

齐美尔的命题1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很多情况下,冲突的一方最容易把利益诉求建立在情感和基本价值观上。情感的投入,往往能博得支持者的同情,而关于“公平”、“民主”、“贫富”等基本价值问题的激荡,能赢得民众及舆论更为广泛的支持和共鸣。特别是在发生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的情况下,一旦进入“诉苦”、“仇富”等语境,大家很难听得见理性的分析,也难以通过妥协达到现实可行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协调矛盾,化解冲突,既要注意在价值立场上占据感情和道义的制高点,又要坚守应有的法律原则、协商规则和底线红线,并借助专业、权威的第三方进行调解仲裁。

命题2给我们的启示是,冲突的一方有具体的利益目标,冲突是工具性的,则暴力水平会下降。有了具体利益目标,就可以通过谈判和妥协达成协议。乔纳森·特纳甚至认为,在劳资关系领域,齐美尔的语言比马克思的语言更准确,因为暴力冲突经常发生在工会成立之初的劳资纠纷中,这时利益与目标没有很好地被表达。当利益目标得到澄清,暴力冲突逐渐被不那么暴力的谈判所取代。马克思晚年重新考虑到这种可能性,但没有把这种洞察纳入他的理论体系。③在马克思看来,劳资冲突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斗争,而齐美尔理解的冲突更具体、微观,体现在具体的利益上。

齐美尔的命题3、4分析了冲突的后果——群体内部的团结和整个社会的整合性效果。齐美尔看到了冲突的两大正面功能:(1)温和的冲突释放敌意——这也许正是科塞的冲突安全阀定律的渊源;(2)产生更大的安排——利益组织化和调节冲突协议化。这两个命题也是很有价值的。一是劳资纠纷在内的低烈度的冲突越来越成为常态,按照齐美尔的理解,这未必是坏事,而会通过温和的冲突释放敌意、宣泄情绪、寻求平衡点,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二是促进建立一套规范化、程序化的协调劳资关系和利益冲突的机制,如沟通对话、劳动仲裁、法律援助等等,特别是促进法律体系的完善。下面我们将就此做进一步的分析。

对冲突的引导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把组织内的劳资冲突、上下级冲突等引导到一个良性可控的局面,有时即使不能化干戈为玉帛,也要控制人际关系张力,保持组织系统的运行和发展。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齐美尔的冲突理论,他把冲突抽象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互动模式,并对群体的其他互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结构是客观存在的,个人包含在社会结构之中”,韦伯坚持“个人才是客观的现实,而社会只是人们及其行为的组合”。齐美尔则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人们和其行为的组合,而且社会也不独立于组成他们的人们之外而存在。社会是人们之间彼此互动的模式,社会通过相互互动而产生,社会互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独立地变化。④齐美尔甚至认为,社会学所抽取出来的应该是结交和相互间互动的形式。

和马克思一样,齐美尔认为冲突无所不在。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互动形式。他分析到,以高度凝聚为特征的社会关系,通常具有潜在的紧张和间发性冲突的特征。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种特征,个性就会被别人的要求和群体的期望所吞没。⑤齐美尔甚至列举了一些例子证明人们不仅愿意进行冲突,而且看上去还十分渴望冲突。如果没有大的冲突,人们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论不休。齐美尔列举了爱尔兰两党之间曾围绕全国奶牛的颜色问题展开争论的实例。

既然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互动模式,我们不要回避也不要惧怕,而要进行研究和引导。参照齐美尔的理论,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会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劳动竞赛和各种各样的业余文体竞赛,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就把“渴望冲突”的基因和能量引导到一个可规范、有目标的互动模式之中。这包含了个性的张扬、情绪的宣泄、彼此的交流、团队意识乃至更高层次的成就感和价值实现,并形成一种富有活力、敢于竞争、积极进取的职工文化。

齐美尔对另一个互动形式——“服从”的研究成果同样值得我们借鉴。齐美尔认为,存在服从于个人、服从于多数人以及服从于一般原则三种情况。服从于个人(通常是领导者),领导者成为一个统一的象征,但也可能产生与领导者的对立或联合起来限制领导者的权力。服从与多数人实际上是服从一个集体、一个组织,有时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这种服从也是有利有弊的,存在执行难、忽视少数人群利益等问题。对思想原则的服从,主要是通过法规制度而不是人来表现的,特别是有时候服从某一抽象的原则和价值被人们视为个人自由的最高表现。在不同的组织单位,这三者作用的发挥是不一样的。有的得益于领导者的水平、能力和权威,有的得益于民主和集体的力量,有的则是一般原则和价值文化的熏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综合运用领导权威、民主管理和思想原则,在冲突未爆发前要未雨绸缪、钝化矛盾,冲突形成后也要用好上述手段化解冲突。

面对无所不在的冲突,工会组织和干部总是处在一个既要代表职工利益也要兼顾单位大局的中间人地位,是纽带和桥梁,也是缓冲带、橡皮圈、润滑剂、安全阀,有时还会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有原则、有办法、有度量,并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凝练冲突中的统一成分

齐美尔认为,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个人所面对的是那种似乎超越个别成员之上的客观结构。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的非正式结构不适宜了。在那些规模扩大的群体中,全体成员一定要有正式的规则。为处理劳动关系,国家已出台实施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劳动行政部门、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体制、制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快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⑥

齐美尔认为,在对抗和冲突中具有“统一的成分”,比如竞赛的规则,甚至最激烈的社会冲突——战争也要受到控制战争行为的国际协议的制约。齐美尔的这一判断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很多的冲突,都要求“斗而不破”。对孩子的共同责任使许多夫妻间的冲突得以缓和或者破镜重圆,对地球毁灭的共同担心制约了核大国之间的世界大战,这就是冲突中“统一的成分”。因此,要用好冲突中统一的成分制订完善处理劳资冲突的法律制度和体制机制。

一是要找准用好劳动关系中“统一的成分”。劳动关系中的冲突,大多建立在大家都希望所在单位建设好发展好、员工一起分享单位发展成果的基础之上。这实际上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即使企业倒闭,双方也都不希望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这就是劳资冲突中“统一的成分”。保持社会稳定和优化投资环境是政府和社会层面上协调劳资冲突的“统一的成分”。我们要找到和用好这些“统一”的成分,制订完善法律制度和解决冲突的体制机制,并加大这方面人力财力的投入。

二是依法依规处理劳资纠纷。上海市总工会就为此进行了努力。2016年1月,上海市总工会在市“两会”提交议案,要求改进立法让职代会发挥实效。据统计,2015年1月至9月,上海全市非公企业共发生群体性劳资纠纷153起,其中由于搬迁、股权结构调整等重大事项引发职工不满的57起,占37.25%。非公企业在关停并转迁等重大调整中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不公开、不协商、随意解除劳动关系,成为诱发群体性劳资纠纷的重要原因,而非公企业职代会却在关键时刻“哑火”、“失声”。市总工会因此提议修订地方性法规《上海市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把重大调整事项列入非公企业职代会的审议内容。⑦当然,立法是很重要也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认真调研并且兼顾劳资双方利益,但不管怎么说,上海市总工会通过改进立法来推动解决劳资关系中的突出问题,是值得肯定的。

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政策以公平对待每一个员工。齐美尔认为,共同性多的人之间发生的冲突势必经常要比相互只有冲突没有共同性的人之间发生的冲突更具敌意和更大的怀恨心。群体内部的叛徒要比群体外部的敌人受更重的惩罚(夫妻之间的冲突势必要比偶然相识者之间的冲突更容易发生),而且更容易受到人格上的攻击。⑧因此,每个企事业单位除了关注劳资关系,还要关注职工之间的权利的公平、利益的平衡和相互间的团结,避免彼此间的矛盾和冲突。工会要配合、监督负责人和业务部门制订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奖惩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带领全体职工为单位的事业发展而共同奋斗。

四是保持对亚群体的包容性。齐美尔认为,随着群体规模扩大,在内部产生亚群体的可能性增加,而少数派群体的团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与大型团体的对立。只有大型团体更有包容性,这种对立削弱甚至消除,就没有了少数派群体存在下去的理由。在不断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企事业单位不但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岗位的员工,甚至还会有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员工,因而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团体、亚群体。要增进单位对不同人群思想、生活方式的包容性,只有尊重和包容,才会溶解文化冲突。

群体发展新趋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挑战

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社会群体的发展出现了传统社会所完全不具备的特征。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马克思、齐美尔等都看到了这种社会变迁,做出了自己的回答。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社会群体更加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社会冲突也更加具有不可控性。2011年突尼斯一名买水果青年抗议城管粗暴执法自焚身亡就引发了北非西亚的动荡和革命。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等对此也有很多研究和预测。当年齐美尔的许多研究和预判,对我们研究和处理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仍具有重要价值。

一是多样化的挑战。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分工使工人附属于机器,使他们向城区集中,把社会关系局限于金钱关系和市场关系。工人成为非人格化的社会组织中的“齿轮”。齐美尔则看到了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进步,如人们在花钱及做事上有更多的选择,他们能更自由地四处走动并形成新的、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他们能选择反映他们品味和价值的生活方式,他们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我们国家正加快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再加上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不仅社会分工越来越专、越来越细,人们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劳动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柔性化、动态化、分层化。无所不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冲突发生后,很快通过网络引起“围观”和“群议”,形成舆论热点,并容易引起更大的社会冲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劳资双方的事、工会组织的事、党委政府的事,而会引起更多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

二是联合的趋势。齐美尔认为,社会从简单的、无差异性的同质的人组成的结构逐渐变成更复杂的、差异性较大的异质的人组成的结构,这些异质的人由于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而整合为一体。这方面的观点,与斯宾塞、迪尔凯姆对结构变化的认识是一致的,但结论又是有差异的。齐美尔认为,随着异质性的增加,人们可以选择那些在职业上或利益上和自己相同的人建立社会联系。工会运动的初期,那些在同一工厂从事同一职业的人有可能联合起来,或者是那些虽从事同一职业,但分别为地域上很分散的不同雇佣单位的人联合起来。再往后,是在同类产业中工作的人们有可能联合起来以追求他们的目标。最后可能是那些在任何一种职业或产业中从事有偿工作的人们联合起来。⑨这实际上也是全国总工会成立并联合和服务所有工会成员的原因。

齐美尔认为,冲突可以使原先彼此没有关系甚至相互对立的人(或群体)联合成新的群体。现在已经有一些跨区域的具有共同利益诉求的人们建立联系,甚至组成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为获得共同的利益而集体上访或寻求法律支持。当然,这些利益诉求有的是合法合理的,也有不合法合理的,但确实形成了联合的力量。

三是分化的趋势。齐美尔指出,在分化相对较弱的系统中,个体被吸收和包围在一个或几个相互交叉的群体之中,由此会导致群体联系的模式将个体推向一个方向。然而,随着社会分化的增加,个体现在已经拥有了多重群体联系,隶属于多个群体,被牵往不同的方向。这样,导致没有一个群体能吸引住个体,而个体也只是将自己的一部分交予一个特定的群体。工会组织对职工的吸引力、凝聚力受到其他社团组织包括微信、微博等网络新群体的巨大挑战。工会组织要与其他多样化的社会组织、网络组织衔接起来,探索如何发挥党领导下群众组织的政治作用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引领作用。

齐美尔还认为,在许多工会联合成为一个大型组织时,以这种方式构成的新群体,其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多,则群体成员能够分享的基本利益越少。这对于总工会的领导机关如何让基层工会和会员感受到工会作为一个整体的关心和温暖是一个新的挑战。

①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2015年3月21日。

②③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上),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69、168页。

④⑤⑧⑨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第323、337、338、352页。

⑦徐晗:《改进立法让职代会发挥实效》,《劳动报》2016年1月27日。

〔责任编辑:吴 明〕

徐萍,常州大学工会主席、副研究员。常州,213164

猜你喜欢
冲突群体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