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

2016-02-27 16:35钱秋月
求实 2016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一方面,它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着新的推进。我们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寻找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待文化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正确回应态度,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6)02-0015-06

[收稿日期]2015-06-05

[作者简介]钱秋月(1980-),女,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纵观当今时代变化,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主要的特征之一,有些学者直接把这个时代称之为“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本质是经济的全球化,不过“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显然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政治或社会现象,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影响最为直接、最为深刻的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因为,作为精神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最为微妙和复杂的信仰问题,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个体确认和接受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信仰。另一方面,信仰可以说是某一特定社会文化传统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内化和凝结。自马克思主义信仰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与不同时代的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当今时代的文化全球化,一方面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种种矛盾和挑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在遭遇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着新的融合,寻找着新的生长点。所以有必要考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

与一些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说成是“一种新宗教”的曲解有着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不同于宗教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价值精神、崇高理想的认同和坚信。一般来说,信仰主体对信仰对象的坚信不疑和自觉追求是主体在一定的主观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主观认识经过实践检验,有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宗教信仰直接利用和夸大未被证明或根本不能被证明的结论,使之成为某种本源的、超越于人的认识之上的东西,并对它绝对相信,甚至是盲从、迷信,因而是非理性和非科学的信仰。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既是人类理论史上的一次飞跃,又是信仰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科学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互相支持,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使之成为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科学共产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既是一种未来美好的新社会制度,也是对这种新社会理想的追求和信念。所以,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政治信仰,而坚定的政治信仰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现方式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内化。具体而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应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就知识层面而言,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大众化、民族化,即以富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形式和文化意蕴进行形象化的传播和发展;就实践层面而言,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的时代化、实践化,即结合时代主题和传统习惯运用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内涵的这两个层面是统一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从必然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需要一个民族化和内化的过程,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作为信仰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品质被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P1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的精辟阐述,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解决新问题并发展着自身。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不同于宗教信仰对信仰对象高大神圣、完美无缺的形象塑造,它科学、理性、健全,开放而不封闭。可见,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需要。

从必要性上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播确实存在着一个信仰民族化和内化的过程。人类信仰具有普遍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与中国内在的文化、信仰相融合,才会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回顾历史,绝大多数先进知识分子最初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出于国家利益或民族命运的考虑,打破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拯救民族危亡,这一过程必然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在新的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仅需要经济、政治、军事的强大,还需要在文化上成为强国,需要民众坚定的科学信仰和共同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不仅是信仰、信念、意识形态中国化的问题,更是一个如何在时代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坚守和坚信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首先,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来讲,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其本质要求,但是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的国家会遭遇不同的国情,而且革命有高潮也会陷入低谷,只有使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符合历史和人性追求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过程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其坚定的信仰,才能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来看,当今时代各种不同的文明冲突和交融,在其中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发展道路,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信仰层面的中国化,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前苏联正因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才给资本主义的倒退提供了机会。

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凝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的精神共识和信念支持,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一种落到实处的现实力量。任何信仰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观念和行动,是从观念向行动的转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信仰层面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并不能被仅仅理解为一般知识层面的本土化,而应是马克思主义在信仰层次上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在参与时代发展的同时,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其价值指引和意识形态引导的作用。这种引导要被广大群众接受,首要前提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普遍确立,从少数人到多数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因人们信仰而得以传播、继承和发展,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如果没有这种信仰的确立和指引,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可能会遇到极大的困难而举步维艰。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总而言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和旗帜,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所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既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诉求,又是其向深层推动的客观需要。

二、文化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无法绕开的话题。可以说,21世纪的今天,文化的全球性流动在不断塑造和重新塑造着当今世界,而且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迅速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过,文化全球化涉及比较隐秘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等与信念、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总的来说,有关文化全球化的种种辩论可以分为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股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的浪潮,有利于引进和传播全球发达地域和民族的先进文明;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文化力的强弱不同,会导致文化入侵和文化殖民的现象出现。这两种观点造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心态,“西化论”和“国粹论”。自从我国改革开放后这两种心态就一直存在,但更多时候是这两种心态此起彼伏,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中轮流变换其存在形式。从普遍意义上讲,这两种对待文化全球化的观点和心态是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对文化全球化的正常反应。但是,我们要想充分地理解文化的全球化,必须超越这种二分法,更加充分地认识到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其实是两种趋势的共存,而非两种极端的区分。分析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影响也是一样,我们应在超越二分法的基础上对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做全面的剖析。

(一)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的挑战

我们知道,文化全球化是资本全球扩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文化全球化中并没有出现像经济全球化在经济生活中导致的一体化、同质化,但是在文化的全球流动和全球扩展中,确实存在着极少数发达国家在以多种方式推行与他们利益一致的文化扩张。文化的全球性碰撞、较量、矛盾、冲突将会普遍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民族传统和意识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其中,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冲击是通过破坏信仰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环境造成的,这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形成了挑战。

第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民族化进程造成了挑战。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众普及,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民族化则是指使马克思主义信仰符合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前者强调了信仰中国化的主体,后者强调了信仰中国化的形式。文化全球化首先是碎片化了大众主体,其次是消解了民族的意识和存在感。不管文化全球化如何诉说自己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可否认,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传播和交流这一事实本身不只带来了一种全球文化景观,使得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日益趋同化。更为棘手的是,西方国家利用其在全球化中的优势地位,加强了对其他民族国家思想、文化的渗透,在全世界倾销其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严重冲击着其他国家原有的意识形态。

具体来说,首先,直接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其在本质上一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其全球范围资本利益的最大化,除了采取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外,还利用信息全球化的特点,竭力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社会主义国家,鼓吹资产阶级的极端个人主义,否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通过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式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达到资本主义体系控制和支配全球的目的。所以,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进程也必然受到威胁。

其次,挑战了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灵魂是坚守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现实运动。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各种社会思潮既隐蔽又鱼龙混杂,其中有资本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假共产主义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等错误思想混淆大众的思想意识,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再加上全球消费主义使人们越来越重视金钱获得和物质享受,人类社会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不断被淡化,所有这些必将对共产主义信仰造成不容忽视的冲击。

再次,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推进方式、控制能力受到冲击。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传统的灌输和教育等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现代信息的全面覆盖使得早先采用的集中统一、自上而下的控制方式受到挑战。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传播模式,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方位、多渠道、更间接和隐蔽地传播否定性的观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难度越来越大。

最后,直接冲击文化的民族性,消除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依据和根基。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的,根源于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经济生产。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存在着文化一体化、同质化倾向,对文化的民族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全球化也冲击着民族文化存在的经济根基,特别是在一些历史悠久的不发达地区和国家,很多体现民族特性的民族技艺、民族习惯等难以生存下去,最终渐渐消失。不只如此,文化全球化在共享着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冲击和淡化着民族国家意识,泯灭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时代化、实践化进程带来了挑战。时代化的目的是要吸收时代中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实践化旨在让马克思主义信仰变成大众身体力行的现实力量,它们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前者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时代的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后者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群众主体实践的结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

首先,文化全球化使得我国在短时间内涌入大量的信仰和思潮,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直接阻断了一直在进行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原有进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纵观历史,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一直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从意识认同到信仰融入,代代传承,逐渐成为我们民族信仰的一部分。可是,在文化全球化传播过程中,凭借强势文化的西方国家,依仗其发达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侵蚀着不发达国家原有的文化和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价值观走向。这种多元文化中夹杂的新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备受新生代青少年的推崇。这些直接对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带来冲击,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进一步融入产生威胁。

其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属于日常生活领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生活资料使用和消费的观念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全球化过程就是以各种类型的商业形式为载体的消费文化日益兴起和流行的过程,它以广播、音乐、影视、运动、时尚服饰、快餐饮食等形式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最终改变着日常生活领域主体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挑战手段隐蔽,来势凶猛,就目前的情形看,附属在资本身上的文化往往能传播到资本所能达到的地方。

最后,对信仰主体的行为选择产生消极影响。信仰主体的行为选择其实是一种价值抉择和博弈,是建立在理解、情感、认知的基础上,易受社会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文化全球化追求的是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具有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多元化和隐蔽性等特点,是多种可能信仰和思潮的总和。如果不能对信仰主体进行有效的指引,势必会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造成不利影响。

(二)文化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的机遇

虽然人们对文化全球化褒贬不一,但是,这一过程本身的确给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视角。就文化本身而言,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岁月残留物,而是全球和地方、现在与过去积极融合和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借鉴和模仿本身就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各国民众对文化的接受也并非被动而消极的,总是在一个业已存在的文化背景中挑剔性地接收新鲜的文化信息,所以,文化全球化并不必然会对我国的传统、信仰和意识形态造成毁灭性影响。其实,对文化全球化的害怕只是对自身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自古中国文化就是在不断地与外邦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进行文化创新,并使之融入文化传统之中,可见中国历来对各种文明、信仰均持开放的心态。只是,与历史不同的是,今天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容量进行全球扩张,而且这是谁也无法阻挡、无法改变的扩张。具体来说,文化全球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活力。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对26种文明发展和衰落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这样一种观点:文明的生长并非源自人类拥有的生物天赋和所处的地理环境,而是由于这个文明社会对于某种特别困难的挑战进行了成功的应战,挑战可能来自自然环境,也可能来自其他文明的侵袭[2](P186)。也就是说,对汹涌而来的文化全球化的恐惧只会使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只有客观看待它,并积极应对其挑战,才可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而不是渐渐失去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3](P82) 更重要的是,实践证明文化全球化并不必然会导致全盘西化,反而可能会更加提升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这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重要前提之一。

第二,注入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新需求。文化本身不是消极的受体,而是一个积极的过程,是跨地理和历史的全球观念、意识等的交流。汤普林森认为:“全球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促进了更多的有形的流动性,但它对文化影响的关键之处在于地方性本身的转型。”[4](P40)也就是说,当代人们并不只是在体验单一的地方文化,而是越来越熟悉其他文化的存在。没有哪一种信仰能够超脱世外进行纯粹回归,都面临着文化全球化的自觉再造。在这一过程中,结合文化环境的世界化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民族文化、西方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指引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文明发展潮流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这是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注入了新的动力和需求。历史就是这样,一次一次新的实践需求催生了新的发展。没有发展,无论怎样先进的文化都会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其实,挑战孕育着机遇,机遇也意味着挑战,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立场和方式对待文化全球化。对挑战望而却步,不能积极应对,就会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逐渐被阻断;对机遇不敢触碰,因害怕而回避,也会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失去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对文化全球化的正确回应

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无法回避。我们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持有正确的态度。

首先,要摆正态度和立场。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不同于一般的信仰内化,它关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问题。置身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紧抓时代实践和世界发展潮流。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总结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创建的有史以来最为科学、健全、崇高、进步的信仰形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信仰,并不是强力灌输,而是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的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面对民族的生死存亡上下求索,无数的努力归为失败后,为救国图存寻找新出路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人民在经过了百余年的社会动荡、精神危机和生活不安后蕴含着巨大信仰热情的自主选择;是中华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危机的时刻,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饱含强烈信仰渴望和精神寄托的坚定选择。不过,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经受到某种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科学共产主义信仰的挑战。邓小平曾指出:“国与国的情况有很多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发展体制。当然,我们要研究他们的经验,但是不能简单地吸收别人的经验,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决定。”[5](P96)所以,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的进程,一方面要立足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和实际,另一方面要吸收文化全球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最终形成全球化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要上升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和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重要方式。费孝通先生曾讲过,“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6](P338)。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实现文化自信。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是如此,必须经历自觉和自信的过程,才能在文化全球化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化。其实,文化全球化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形成挑战的根本方式,在于它凭借着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瓦解着普通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消解着其进一步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革命之初,老一辈革命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和自信态度对革命胜利有着重要意义,如毛泽东曾对斯诺这样说,他在阅读完《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后,“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7](P116),从此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没有动摇过;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8](63)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个伟大信仰的引领下,历经千难万苦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和自信在革命时代非常必要,在当今的全球化潮流的巨大挑战之下,也颇为重要。以文化全球化为时代背景,以自觉和自信为立足点,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是我们应有的正确回应。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六大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 郭小凌,等,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 毛泽东文集(第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英]约翰·汤普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 郭英剑,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 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7]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 董乐山,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王家芬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信仰困境和信仰塑造 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