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芹(和布克赛尔县委党校 新疆和布克赛尔 834499)
国家治理视阈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若干思考
梁雪芹(和布克赛尔县委党校 新疆和布克赛尔 834499)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厘清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明确社会治理的内涵特征,探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途径,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促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社会治理;创新;思考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2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社会治理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是对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建设提出的目标。国家治理体系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总目标揭示的是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布局,与整个国家制度体系和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紧密相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总目标与分目标、总体布局的体系与一个方面的体制的关系。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不仅从表述方式上体现了社会管理方面的变革,也从实际操作层面引进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活力的各种举措。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就是在不断反思总结改革开放37年来发展模式基础上,适应当代时代要求和历史变化提出的战略构想,这一全新提法体现出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又一次新的飞跃,也是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各种严峻挑战的积极应对,将创新社会治理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对于顺畅推进各项改革,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社会现代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应对改革开放社会现实的重要措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性增强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管理领域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从经济层面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工业用地、城市用地需求激增,农村土地征收使用、城镇房屋拆迁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问题;经济利益导向下的企业发展模式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引发了不少公共问题。二是在社会层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民众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变迁带来了社会组织数量增多和运营形式的多样化,其科学运作需要调整管理手段,其活力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创新管理方式;机关和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过程中管理权限模糊和流动人口管理地域性限制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在互联网和社会安全等领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面对互联网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同时,随着互联网媒体属性越来越强,网上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特别是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
1.治理与社会治理的内涵
治理理论的兴起,是在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的,现已逐渐成为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它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者角色的定位,以及如何通过相关制度和机制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等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成效。
根据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治理是各种公共的、私人的机构和个人,管理共同事务诸多方式的总和。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2.社会治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目标职能基本一致,但是主体、理念、方式、路径等却有差别。相比管理,社会治理是一种更加“优化、良性、多元化、多角度的管理”,是对管理的提升和跨越。
(1)社会治理的主体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社会治理的主体既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非营利组织、市场化组织等。在治理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社会组织的网络能力,能够相互配合、彼此补充,协同推进社会发展。
(2)社会治理的手段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社会治理的手段是复合的,既有政府通过行政或者借助市场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有市场化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有非营利组织通过市场化手段或者社会动员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社会治理的目的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社会治理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人类社会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在效率实现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平公正,以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为主旨。
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全新社会治理概念背景下,新一轮的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社会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反映群众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解利益格局,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活力。要基于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1)社会治理主体趋向多元。过去政府一元主体变成党委、政府、社会各方、公民多个治理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这就要逐步培育和完善社会组织,使之具有相对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用法律和道德对其进行约束,提高其自治和自律能力。要培育公民意识,使公民具有自主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组织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还要转变政府治理观念,发挥政府治理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的主导作用,同时树立有限、责任、法治、服务政府的观念。
(2)社会治理立足点趋向人民群众。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治理的突破口,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局面。
(3)社会治理特征趋向平等。在传统管理中,政府是主体,社会是客体,二者是主从关系、主动被动关系。创新社会治理,意味着政府与社会是主体与主体的现代平等关系。
(4)社会治理手段趋向系统。传统的权力管制转变为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力求从根本上治理社会;传统的自上而下管制变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力求使渠道、信息更通畅。
(5)社会治理方式趋向科学。运用法治与道德、制度化与人性化、效率与程序、协商与互律相统一的方式治理社会。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其能力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这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现在我国已经有50多万个社会组织,单从数量上看确实有很大的增长,但是人均数量在世界上还算很少的,而且一些社会组织质量不高,很多仍是“官办、官管、官运作”。在社会建设方面,要真正做到“市场能办的就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必须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 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围绕着资源占有和使用的利益争端增多,群众对关系自身健康的重大决策的透明度的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维权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增强,由于信息不畅等原因,导致了很多社会矛盾的出现。对此,《决定》指出: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即要健全五大机制:一是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机制上保证科学决策,防止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种种社会矛盾,进而产生社会风险,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即诉求表达机制。主观上,对诉求表达不合理者,要进行心理干预;客观上,对诉求表达合理合法者,要尊重和保护群众权益,积极畅通表达诉求、矛盾调解处理和权益保障渠道,避免因表达诉求渠道不通畅而使人民群众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进而产生社会矛盾。这一机制的目的,就是使问题能反映、矛盾能解决、权益有保障。三是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它要求第一时间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不能积累矛盾。因此需要对目前的信访制度进行改革,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四是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它要求采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用综合调解方式调解处理并化解矛盾。五是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它要求基于公平正义,对由不当甚至违法行政行为而产生的案件进行公正审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由于监管不到位,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安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也影响到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化,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和传播速度,这些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对传统社会管理理念和体制的新挑战。对此,要通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更好地发挥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作用,缓解社会矛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安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为改革发展提供一个好的环境。
在涉及到公共安全的具体政策方面,一是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通过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最严格的全覆盖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二是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改革安全绩效考核办法,加大安全绩效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使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动。三是构建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是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不断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
[1]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2013年11月16日.
[2]何燕玲,《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促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4年1月20日。
[3]汪大海,《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4]盖伊·彼得斯[美],《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二版。
[5]李阳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
[6]孙立平,《重建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