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 吕品(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6)
自贸区战略背景下建设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对策
李焱 吕品(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6)
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关系密切,航运中心的成熟往往伴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论文总结了新加坡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互动发展的经验,分析了自贸区背景下大连航运中心建立的现实基础,最后提出建设大连航运中心的对策措施。
自贸区;航运中心;对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14
自贸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向成熟,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港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果,显著提升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水平,并使缺乏资源的新加坡拥有了显赫的国际地位。通过改革开放后的建设,我国的重要港口基本已达到现代航运中心的硬件要求,而开放程度不足已成为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制约因素,借鉴新加坡的建设历程和上海自贸区的法规政策可以为大连建设自贸区、完成进一步开放做良好的表率作用。自贸区的建设对航运中心发展的挑战也同样不容忽视。大连需要采取预先制定区内政策法规、规范航运金融服务等手段避免潜在的风险。
1.新加坡自由港概况
新加坡现有丹戎巴葛、裕廊港、森巴旺、岌巴、布拉尼、樟宜机场、巴西班让7个自由贸易区(FTZ)。除了樟宜航空货运中心是空运自由贸易区外,其余6个皆为海运自由贸易区。樟宜机场的自由贸易区和裕廊港的自由贸易区分别由樟宜机场集团和裕廊海港私人有限公司管理,其余的5个海运自由贸易区均由新加坡港务公司经营。
货运进入到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区域后,可直接使用过境提单通过海关。烟酒等产品按照规定不得进出仓储区,船舶如载运上述货货物入区,须在船舶到达十四天内,将货物转储到其它依关税法核准登记的存储位置。发达的空运、海运和陆运交通运输网络保证了货物在国际间的流通效率。在运输进入新加坡的国际货物中,90%以上将被再次转运,因此从整体交易层面来看,新加坡实际上是一个国际货物运输枢纽站。
新加坡具有区位优势,同时拥有产业集群的支撑,并长期保持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这些要素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成为仅次于伦敦的现代航运中心,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新加坡货物吞吐量在1995年达到了3.06亿吨,一举超越鹿特丹港。新加坡政府通过给予航运类企业财政和税收政策优惠待遇,来提升航运业整体发展水品,吸引航运产业链上的企业进入新加坡发展。
新加坡航运中心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起步,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取得较快成长。其主要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的地理位置。新加坡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石油产地和石油消费地址间的要道,紧邻马六甲海峡,是连接亚洲、非洲和大洋洲海上货物运输的咽喉。另外,也是重要的军事驻地。
(2)新加坡政府重视对港口科技投入。通过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发达物流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提高了物流运送的准确率,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通过对TRADENET和PORTNET两个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新加坡实现了物流公司运作过程的自动化。
(3)开放的政策和航运优惠措施。新加坡采用了灵活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宽松的航运政策。政府部门对企业管制较少,给企业自由的空间,政府则在提供服务、提供信息上努力。政府给国际船务企业注册、海运贸易税收一定的优惠,并给予结算支持。这些政策加速了货物流通,节省了贸易成本,同时提高了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水平。
(4)航运从业人口多、素质高。新加坡政府重视吸引高端航运方面人才。1996年建立的新加坡海事港务局,就以招纳各种高端航运人才作为一项主要工作任务。高素质的航运人才提高了新加坡港口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国很多航运人才就在新加坡港务局就职。
2.两个中心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
航运中心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是由它自身资本集聚的特点,以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实现的。发达的航运市场,丰富的物流,航班的充沛等多种因素才能构成一个发达的航运中心。在一般情况下,它是以国际贸易、金融和经济中心为依托的,航运中心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互助的作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加坡与航运相关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例如保证了航海书籍和信息的高效获取渠道,与此同时,航运中心提供了全面可靠的物流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创造了世界第一的营商环境,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
贸易中心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由自身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决定的,贸易中心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也拥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在贸易中心不断扩大自身辐射范围的同时,能自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而航运中心的建设为贸易中心扩大有效辐射范围打下的坚实的硬件基础。贸易中心的聚散功能的媒介主要是交通载运工具、通讯传媒网络,并依赖相关制度的支持才能实现,媒介与制度的一体化水平决定了聚散功能的具体开展和实施情况。此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依赖于高一体化程度的市场环境,而满足一体化的要求,贸易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能凸显出来。
3.两个中心与区域国际化水平的相互作用
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能过扩大该地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国际经济的波动对该区域的影响也将扩大,有助于该区域融入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中。
国际贸易中心是国际经济活动的焦点,反映了当今贸易发展的最高水平,在贸易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成功建立运行国际贸易中心,将在获得贸易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本地区经济贸易的建设发展有赖于先进的政策指导和管理方法,而发达国家、地区的理念和思想可以由贸易中心引入至本地区,从而为本地区的整体建设作出表率。
提高区域国际化水平是获取更高国际地位的前提,同时能为资金吸收,技术引入等工作提供便利,进而提高航运和船舶制造业的建设速度。航运中心与贸易中心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在两个中心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化水平将通过广泛的贸易关系和便利的交通运输不断发展,打破不同经济体之间的隔阂,为两个中心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港口建设成效显著
2014年,大连港完成总吞吐量4.32亿吨,同比增长3.9%,而近几年来大连的总吞吐量保持这良好上升的势头,稳固了国内大港的优势地位,同时,集装箱的吞吐量突飞猛进,由452.5万TEU上升至1013.2万TEU。
大连港在港口码头建设方面注入大量资金,将生产型码头保持在198个上下,主要着力于建设现代化的码头的建设,例如2009年12月30日完工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是我国最大的原油接卸码头,可兼顾10万至45万吨级船舶的靠泊作业,大大提升了港口的整体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开展“散改集”工程,淘汰功能落后的散货码头,这一工程成为集装箱吞吐量显著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快了大连港的航运中心建设的步伐。
2.航运服务稳步发展
东北亚航运中心建立以来,大连港的口岸通关、航运金融等方面的服务水平正在稳步提升,正在形成一个区域贸易服务和航运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系统。通关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大通关”工程成效显著,改善了服务效率,信息流更加顺畅,客户满意度提高,通关成本大幅降低。
从航运交易服务看,基本实现了规范航运市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提供航运市场信息服务三项功能。目前大连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航运中心的融资服务功能、结算功能和保险服务功能,推动大连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最后,在航运信息化方面,信息化是航运企业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航运企业信息化战略,这对推动航运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目前已符合初步建成一个可以与国内外经贸、口岸系统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的大型公共信息平台的条件。
1.运用负面清单
“负面清单”的实施对政府指标范围的划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管理模式的基本原则是“法无禁止即可行”。目前,全世界已经有近200国家和地区(多数发达国家在此行列),对自由贸易区投资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负面清单模式清晰易操作,为企业提供极大便利,为政府提高效率创造的基础条件,一些贸易条约如TPP、TTIP普遍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合理运用“负面清单”为完善大连自贸区内的法规制度建设提供了思路。
2.促进金融开放,保障贸易自由
在短期内人民币资本项目难以全面开放的前提下,大连可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模式,实行一线管制、二线放开的金融制度和监管模式,再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稳定有序、逐步推进”的思路。
在保障贸易便利方面,目前大连对外贸易在质检、通关等环节与全球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通关不畅,设置的障碍较多,企业通关成本较高,导致货源外流。而在这方面,新加坡有许多自贸区的成熟经验可供借鉴,但需要选择最适合大连现状的具体经验。例如,新加坡的数据整合模式采用公共数据平台提取相应信息,通过贸易网络系统提取信息的方式,可以大大提升通关时间的精确程度。
3.稳固港口发展,带动关联产业
提升大连港集装箱吞吐量,加快深水码头建设等航运基础设施;加强与辽宁港口群的互动,加大集装箱运输的份额和比例;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吸引更多货源进入大连;借助气候优势,探索与航空形成“海空联运”的集疏运体系。建设铁路、公路、沿海以及航空网络,形成多式联运相互支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格局,完善的运输环境将吸引货源汇聚到大连;同时提高大连港的仓储能力和装卸效率,较低运作成本。
另外,加大关联产业的建设步伐可以加速大连从航运大港发展至航运强港,进而成为东北亚航运中心的步伐。随着自贸区的建设,一系列经融、法规限制将有望打破,这一契机奖给予制造业、经融业巨大动力。
[1]Lau, Evan and Lee, Koon Po. Interdependence of Income between China and ASEAN-5 Countries . 2007(11):22-31.
[2]Robert C. Feenstra&Tracy R. Lewis. Trade Adjustment Assistance and Parteo Gains From Trade[J]. NBER Working Paper, 1991.
[3]Pierpaolo Battigalli, Giovanni Maggi. Rigidity, Discresction, and the costs of Writing Contracts[J].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2,92(4):800-819.
[4]Stephen Hoadle, Yangjian. China’s Cross-Regional FTA Initiatives:Towards Comprehensive NationalPower[J], Pacific Affairs, 2007,80(2) :334-348.
[5]严卫京.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现状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2(4):63-70.
[6]姜鸿,张相文.自由贸易区下产业安全模型及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选择[J].2010(10):44-48.
[7]徐建军.东盟自由贸易区: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和利益分配[J].世界经济,2004(08):13-17.
[8]李晓峰,任靖楠.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韩两国净出口与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06) :56-63.
[9]陈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台湾地区经济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6(08) :50-57.
[10]邢厚媛,白明,李志鹏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中国香港、新加坡自由港政策比较及借鉴研究[J].北京: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2014.
[11]吕靖.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发展战略规划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20-37.
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4AJY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132016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