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国
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及其学科坚守
陈龙国
[摘要]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校园文化诱因,揭示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科技文化教育活动传播功能,必须关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泛化”。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研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及其话语的“泛化”,从而引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发展,实现由话语“泛化”的必然向自身学科坚守的自觉转化,并在推进和实现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观念构建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与学科坚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泛化;学科坚守
互联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既为在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流群体的社会生活带来极大方便,并对其意识形态社会化发展带来深刻的科技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教育工作者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教育带来挑战和新机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文化价值载体,要在互联网全球化背景下引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并融入大众化社会生活,必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研究,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发展,有着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一)科技意识形态的概念。科技意识形态是指由现代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实,引发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乃至变革所形成的新意识、新思想和新观念形态。由科技发明、发展和创新及其产物(产品)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引发的话语,就是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遵循着“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以计算机为先导的互联网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电子科技为支撑的个人电脑、手机和移动通讯设备与互联网的对接,以及由此带来的交往媒介体的具体运用,实现了人们在资讯信息、社会交往交流、工作学习方式改变、生活关心与关注等全方位的变化与变革,都会使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带来科技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这一深刻影响要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外力施予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法律思想影响要大得多。提示着关注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不容回避并必须常做常新的现实命题。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要求在校大学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学习和实践,而忽视作为大学学习科技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为主体的大学生的现实和迫切需求,要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和社会大众科技意识形态发展的关注,把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范畴转换并扩大到科技意识形态话语转向及其话语的“泛化”研究上。这既是立论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概念获得的直接启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的话语“泛化”,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下的科技话语“泛化”研究与发展,并实现对意识形态引领和学科坚守的必然要求和自觉结果。
(二)正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发展规律的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正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思想发展规律的体现。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的意识形态综合性属性[1],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意识形态这一社会观念存在下的产物。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存在,是为推进现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观念的健康发展和成长的社会观念存在而存在、发展而发展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活动(理论教育研究和社会实践探索),都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包括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纠偏)服务的。因此,互联网全球化和手机、电脑互联互通,使人们成为“低头族”时代的到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在“以人为本”大教育观的原则和思维下,端正市场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思想,把经济发展的必由性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应然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有效性相联系。进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的设立设置,既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所需,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代代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起源上,充分说明正视大学生科技意识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发展规律”[2](P10)的体现。
(三)引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方向,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职能彰显。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工作与学习的高效、社会交往便捷、业余生活消遣愉悦乃至苦恼与矛盾,都以电脑、手机为载体的互联网信息交流和互联互通的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它揭示了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大学的科技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远远大于对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学习的兴趣,这是经济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客观存在与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社会意识相应自然弱化的现实和矛盾。说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大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科技意识形态新发展、新观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必须加强对科技知识和科技手段运用乃至创新的学习和实践。就连学生上课时在不影响其他同学听课的前提下,利用手机从事“低头族”活动,也只能作为教师的教学吸引力不能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反思。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会在科技快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浪潮下落后于时代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就会造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令人不感兴趣,甚至无法接受乃至反感的话语命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丧失其真谛和意义。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要在融入现代科技发展和信息革命的浪潮中,赢得科技引发的社会意识形态发展问题研究主动权,并从中获得思想意识和观念问题导向的导入性契机;要在科技事物发展矛盾性问题中张扬和推广科技发展创新的有效运用作为正能量、消解负面影响,从而引领由科技意识形态引发的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引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方向,进而彰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形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诱因。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是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驱,也是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形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诱因。因为,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和意识处在当代科技成果实践应用最活跃的发生点和发展点上。利用手机、电脑与互联网实现有线和无线的互联互通,快速而又便捷地在校内外乃至国内外进行短信、微信、微博、论坛、QQ通讯等,信息沟通、通知通告、交流处事,成为大学生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工作和事物(事情、事务、事实、事件)处理、文娱活动、游戏消遣等交往活动不可或缺的方式。可以说以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为载体的互联网社会文化,已经成为大学生校园科技派生性文化诱因和“隐形意识形态”(即只看得见表象却不知内涵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发端。也就是说,受互联网社会文化的影响,大学生一族(特别是低头族)的校园文化表象是以校园科技派生性文化和“隐形意识形态”为基本特征。其中,校园科技派生性的文化诱因和“隐形意识形态”的发端,催生并推进着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揭示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3](P98),证明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意识形态形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诱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采取有效的科技意识形态话语实施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研究,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和负能量的消解,以引领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社会发展方向,成为国家互联网宽带战略背景下必须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二)关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及其话语“泛化”[4](P12)命题。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互联网环境下,个人电脑、手机与时代信息实现快速互联互通时,所产生的由现代科技引领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发展。这些由科技引发的意识形态问题主要包括网络话语影响、电脑手机互联网技术话语使用、日常生活学习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流行话语等。而每一种话语都代表着一种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时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与社会存在是完全相通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共鸣、谐振所带来的观念意识问题,这是不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社会存在。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视这些问题于不顾,关起门来搞纯粹的理论教育必然导致教育的失效,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科技引领的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中推进和实现其话语的“泛化”。换言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工作者需要从其“边缘属性乃至非常规属性”[1]话语的哲学高度认识问题,看待和解决大学生在崇尚科技发展的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思想认识、政治观念、道德法律要求、生活观与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乃至世界观问题。充分说明和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世界观的高度,积极引用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话语乃至非常规属性话语对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的发展加以引领和指导,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意识形态发展方面的话语转向和“泛化”,进而推进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关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乃至非常规属性话语的泛化命题,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职能和话语功能的社会需要。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的引领,必须推进其话语的“泛化”及其研究。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管理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有:网络科技话语和术语中的“翻围墙”“打小三”“斗流氓”“查杀木马”“删除病毒”“网路大V”“年度最受欢迎词汇‘心形’符号击败‘埃博拉’”[5],以及手机短信中的生活用语及其公认符号(如表情符号中表示笑脸、情感、心境或一个人及物体)等等。这些看似与思想政治教育不直接相关的、由网络科技而引发的术语和生活用语及其符号元素,却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意识形态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与当代大学生进行交往和互动,我们不能置这些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于不顾。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常规属性、边缘属性和非常规(乃至跨学科理论)属性的特性[1]。这三种特征属性的话语统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它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其相关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基本关系,这一联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话语与“泛化”话语的哲学基本关系。就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要赢得话语权和主动权,就必须关注网络科技话语和术语对大学生观念意识带来的影响,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发展并实现对其科技意识形态的引领,就是要关注和重视对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及其研究。推进其话语的“泛化”及其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条新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与学科坚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包括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研究)与其学科的坚守,二者看似自相矛盾却饱含着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是”与“非”关系、创新与坚守的矛盾问题。正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是矛,而其学科的坚守是盾,这一矛和盾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唯有处理好两者的认识关系,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矛盾的中间媒介是看似泛化但又和社会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事物相关的话语,其实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说明“泛化”的话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非常规属性话语。特别是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中,需要大量的使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泛化的话语,积极使用这些话语既坚守了学科本身,又创新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犹如“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尽管话语主词看似不相关乃至对立,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而言,法律话语就是道德泛化的话语;反之亦然。其实从道德和法律基本关系和定义中可得知:“法律是底线的道德(即底线伦理),道德是法的最高境界”[6](P78),说明道德和法律是人们思想发展从原始起点状态发展到现实行为表象的对立统一哲学命题,也是道德和法律发生矛盾时的“二律背反”命题。这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要坚持法律教育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发展战略哲学的对立统一。进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与学科坚守之间,其话语的“泛化”是求是和创新的,那么其学科坚守的体现就是必然的。这就从事物发展矛盾的对立统一视角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与学科坚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统一。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坚守,必须推进其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坚守,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的“泛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提示着在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活动与其目的性相统一的前提下,把大学生意识形态中非政治性和非整合的文化和科技观念形态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话语的研究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出击和学科话语的正当防卫。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坚守及其话语研究,既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意识形态综合属性,又体现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指向或转向出现泛化时,不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话语边缘属性和非常规属性特征和范畴。同时说明并证实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坚守,必须推进其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揭示着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相统一,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和转向体现在大学生科技文化话语和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包括推进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及其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立,就是为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意识形态发展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唯有立足于大教育观视角下的道德法律教育、政治观念和正确方向教育、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建设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性的学科本质属性,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做大做强为目标和目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范畴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的坚守和包括“泛化”话语的创新,方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综合性本质属性的坚守。任何担心话语“泛化”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失守的观点,任何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泛化”为偏右和偏激的论点都是狭隘的。
(三)在推进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守。在推进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坚守,提示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进程中作出表率,要把教育内容和科技文化话语融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并有机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与管理,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所引发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观念形态发展的引领结合起来。这就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文化载体所涵盖的范畴是极其广阔的,其话语的“泛化”是推进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的引领所必须。进而说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和大众化社会文化的精神家园的文化载体。同时也证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及其引领教育活动的泛化话语与其学科的坚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宗业务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不务正业的泛滥和流宗,即便是教学时间的冲突与影响,也只能说明是业务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矛盾两者关系有效兼容的哲学对立统一。因此,要做大思想政治教育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固守原有的课堂教育教学传统,必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文化载体和科技意识形态话语的泛化,唯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和话语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坚守。
[参考文献]
[1]李宪伦,等.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与哲学思维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刘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李宪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文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5]孙文光.年度最受欢迎词汇心形符号击败“埃博拉”[N].环球时报,2014-12-31.
[6]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胡彩芬]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2- 0173 -04
[作者简介]陈龙国,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重庆4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