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的考察

2016-02-26 23:42曾长秋杨尚昆
学术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中国梦

曾长秋,杨尚昆



“中国梦”: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的考察

曾长秋,杨尚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是新世纪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发轫:为了人民,其实现主体是广大人民,其价值取向是造福人民。中国梦的圆满成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根本保障,依法治国是制度堡垒。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人学;哲学思考

一、中国梦的内涵特征

(一)理论先声。2012年习近平带领第十八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陈列,首次论述了“中国梦”。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P36)中国梦的理论先声,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高度历史担当和远大使命追求。关于中国梦的解读,从官方辞令成为大众话语,从民间舆论延伸至学术领域,且引起国际社会瞩目,激起了不小的世界反响。

(二)内涵释义。“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P120)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社会转型的新节点,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勇于顺应世界潮流,专于契合民众利益而提出的战略目标,是真哲学和大智慧。2013年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进一步阐释了其内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梦想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情感依托和精神动力,中国梦则是国家梦、民族梦和人民梦的统一。从个人层面来看,中国梦是“有钱梦、有房梦、有车梦”,是“创业有门、成功有道、幸福有望”。从民族层面而论,中国梦是“独立梦、自强梦、振兴梦”,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个人梦是中国梦的现实基础,是蠡测中国梦冲击力与影响力的风向仪;民族梦是中国梦的主导力量,是明示中国梦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价值航标。中国梦是人民个体梦想的共性抽象和综合体现,是13亿中国人的集体畅想和共同愿景。

(三)特质表征。一是现实性。“中国梦”是众望所归之图景意蕴的形象表述。习近平以率性爽朗的口吻,生动朴实的语言,真挚无私的情感,从最浅层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和美好蓝图进行了大众化阐释。这种极富文学想象和外放亲和的话语方式,突破了同质固化的官腔模式,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学究措辞,避免了高调谈唱的书斋宏论,彰显了平和清新的理论气质和民心所向的思想气场,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很“接地气”,更入人心。中国梦展现在人们面前,不是镜花水月的模糊意象,而是萦绕心头的殷切期盼,真切地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崛起渴望和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二是时代性。“中国梦”顺应时代主流、符合民众利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在总体态势趋于和平稳定的国际背景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是当务之急。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国内环境中关注民生、破解难题,是时代所需。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立于时代前沿,审时度势迎难而上,致力于生态恶化、贫富分化、腐败多生、分配不公以及强敌环伺、外域纷争等突围之战。中国梦基于梦想与现实的冲突和矛盾,应运而生。时代的命题必有时代的意义,针对新形势下中国将实现怎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中国梦”从令人振奋的多维视角作出了崭新诠释。三是人民性。“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民。习近平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1](P36)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和利益捆绑体,既切实关注整体又充分凸显个性,昭示着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丰盈的情感涵养和饱满的思想张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1](P40)显然,其逻辑起点是为了人民,其终极归宿是造福人民,其圆梦途径是依靠人民。

二、中国梦的人学阐释

马克思以人的本质代替神的本质,将哲学从天国带到人间,重新确立了人在哲学中的地位,使哲学真正关心人、服务人,其思想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中国梦”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丰赡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践主体是“现实的人”,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理念:以人为本。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7)恩格斯也指出,随同人,我们进入了历史。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存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前提,正如毛泽东所言:“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P1095)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应当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充分考虑可能给群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5]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因此“我们要细心体察群众愿望和利益要求的变化,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使我们的工作更好地更有力地体现群众的利益”[6](P404-405)。在论述中国梦时,习近平多次提及“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1](P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在创造着人类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的具体运用,不是为生活世界作应景式“注脚”,更不是工具理性的名义附庸。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者和忠实追随者,“中国梦”继承了历代马克思主义者“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着眼于每位国民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尊重人、关怀人、激励人,并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美好梦想。

(二)实践主体:现实的人。马克思在谈及人类历史的出发点时指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P67)这里包含着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其社会关系。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抽象的人”,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像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3](P73)。在此,“现实的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必须满足其生存和生理需要。其次,“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6)。马克思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他的视野中,现实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是从事一定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属性,只是人的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的自然属性受人的意识指导,具有强烈的社会色彩。人的社会属性表明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现实生活都具有社会性。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逻辑基石,也是中国梦重大战略思想的始发原点。“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P4)习近平对中国梦的“草根化”解析,正是从“现实的人”即普通民众的多元需求出发,对共产党人提出了新要求。个人的生命活动是由错综复杂的社会因素构成的,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现实存在,必将受到各种社会条件与社会力量的综合制约。“现实的人”不仅是中国梦实践的客观对象,更是承载中国梦实现的主体力量,既是追梦者,又是圆梦人。作为“现实的人”的利益代表和天然公仆,作为中国梦的倡导者和领航者,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在具体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突破现实困境,服务人、开发人、调动人、解放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十分关注作为生命个体的单个的人,关注每个个体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尚不成体系,散见于其煌煌论著之中。如《资本论》写道,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P649),而每一个个体的人都能够全面自由发展,则成为马克思毕生努力的奋斗目标。他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P189)人的全面发展究竟是什么?“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部的本质据为己有。”[9](P124)马克思还通俗地解释:“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P85)显然,人的全面发展指涉的范围甚广,不仅包括人的智能、个性和爱好,还蕴涵着人的行为、身体和心灵的高度和谐与自由发展。

中国梦以现实关切为视角,以“现实的人”为对象,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了继承发展和全新演绎。正如习近平所说:“要促进人民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保发展更加公平、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P13)共同发展、注重公平、成果共享,构成了习近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主基调和中心线。共同发展彰显了对于当代人生存格局的人文关怀和制度安排,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注重公平满足了民众的社会期待和政治诉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成果共享,昭示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必将产生宏大的磁场效应。中国梦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持续释放正能量,不断聚合向心力。在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为背景的现代进程中,随着物化、片面化和工具化现象的日益加剧,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愈发凸显。深度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资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助推中国梦早日成真,还可以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南和方法论,为人的教育、人的培养、人的塑造和人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价值依据。恩格斯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辩驳地有权利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自由”[10](P570)。如今,斯人已逝,其愿未尝,而人的全面发展所面临的历史境况和外部条件已大为改观。习近平因此说:“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然而,理论不会自动转化为行动,人的全面发展也不会自主实现。人类需要在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终极的指向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不断努力,寻求一种平衡和超越,并“勇敢地从事实际活动以实现未来”[11](P133)。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梦想如何实现?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1](P39-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抉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汇集而成的中国精神,鼓舞振奋了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攻坚克难的决心勇气;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中国力量,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民众才能迸发洋溢的磅礴之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2]探本溯源,中国梦的圆满成真: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力量,人民群众是根本保障,依法治国是制度堡垒。

(一)实现中国梦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和劳苦大众一起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完成了革命救国的艰巨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正如毛泽东所说:“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这样两个伟大的革命到达彻底的完成,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是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政党(不论是资产阶级的政党或小资产阶级的政党)能够担负的。”[13](P652)他还强调:“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13](P303)对于党的历史功绩和领导地位,邓小平曾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14](P170)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领导的关系时,他指出:“过去的革命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现在的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14](P246)从现实维度看,在建设兴国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引领各族民众锐意改革,勇于开放,奋力前行,经济总量跨越提升,政治格局愈益民主,文化氛围日渐浓郁,生态环境越发美好,社会发展趋向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推进,2005年超过英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第一大外贸国。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数及社会保障显著提升,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持续增强。从未来维度看,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梦的顶层设计者,而且也势必成为复兴强国的领导实施者。习近平指出:“展望未来,全党同志把蓝图变成现实,还将走很长的路。我们还必须为之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1](P36)人民群众是当家人,中国共产党是主心骨,出好主意带好头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责无旁贷。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还在于党是先进理论武器的积极创造者和自觉运用者。中国梦已内化为民众的不竭思想动力,必将生发出无穷智慧和能量,引领我们不断开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局面。

(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人民群众。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毛泽东也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显见,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其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走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1](P5)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撑和拥戴,中国梦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依靠群众、争取群众、发动群众,是顺利实现中国梦的制胜法宝和根本保障。在长期的基层劳动、岗位锻炼和主政实践中,习近平坚持了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步形成了以朴实谦和、平易近人为风格;以爱民、亲民、重民、为民为核心,以密切联系群众、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为主线;以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持续开展高效反腐运动为两大抓手的新型群众观。首先,爱民亲民,积极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创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正如邓小平所说,不要以为我们共产党是金字招牌,如果脱离群众,党的威信是靠不住的。七年上山下乡的插队岁月,使习近平感触颇深。他说:“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15]从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县委书记,从一省之长到国家元首,习近平“真正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针对党和群众的关系,他强调:“封建社会的官吏还讲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们共产党人不干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说得过去吗?”[15]归根结底,中国梦是人民梦。构建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所在。其次,重民为民,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若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终将走向失败。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突出作风建设,开展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群众路线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深入群众、理解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现群众利益的工作理念和工作形态;党群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既是外在的互动关系,又是内在的共鸣关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自觉地接受精神洗礼,有助于我们党再次凝心聚力,消除各种干扰,冲破一切障碍,以光明前景吸引人,以改革红利激励人,形成向着民族复兴伟业前进的强大推动力量。最后,铁腕治腐,不断满足群众的利益要求。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腐败滋生蔓延,且官员级别之高、背景之深,使人触目惊心。人民公仆身份异化,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和践踏,对公有财产的贪婪和占有,对社会资源的侵吞和蚕食,其本质是对每个民众个体利益的侵害。其所作所为,直接引发了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任危机,阻滞中国梦。2013年1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郑重地指出,反腐败是实现“中国梦”前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问题果断出击,既拍苍蝇灭蛀虫,又杀硕鼠打老虎,推行“无禁区、无国界、无终期”的“习式反腐”,净化了政治生态,确保了群众利益。“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15]成效有目共睹,群众有口皆碑。“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15]只有持续高压反腐,才能不断回应群众呼声,不断满足群众利益诉求,不断提振人心和积聚人气,为实现中国梦增添汩汩动力。

(三)实现中国梦的制度堡垒:依法治国。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深情地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1](P64)话语扼要质朴,思想含量厚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究其根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公平发展梦。从社会层面而论,公平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现实支点,是激发人类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力量源泉。从个体层面而论,公平是人的首要利益和核心价值,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大动力。从实践层面而论,公平社会的成功建构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坚强保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快构建法治国家,保障每一个人有梦想成真的公平发展机会,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支撑与制度堡垒。首先,公平正义,需要法治保驾护航。马克思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6](P444)“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正义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维护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为每一个人创造全面发展的机会。”[17]公平不是平均主义,公平之于人的重要性,其核心是尊重个体权利。作为社会正义的具体体现,法治国家的建设应当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及全面发展作为立法的出发点,充分彰显人性关怀。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党为公、立法为民、依法卫民、执法保民,唯有如此在法治国家的现实土壤中,公平正义和自由的种子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免遭各方侵扰,从而健康茁壮地成长。其次,依法治国,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恩格斯说:“一个积极的社会主义政党,如同一般任何政党那样,不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从某一阶级的共同利益中产生的要求,只有通过下述办法才能实现,即由这一阶级夺取政权,并用法律的形式赋予这些要求以普遍的效力。”[10](P567-568)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革命斗争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也势必以法律形式实现党、国家和人民的意志,做到依法治国。党还要求通过革命创造新的法律并能得到绝对承认,即党对法治的领导,这就从理论根源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之必然联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命脉所在、人民幸福所系。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执政,各级党组织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法治中国”才能有序推进。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中国梦的实现,涵摄了个性发展所需要的自由空间和价值取向。法律只有公正无私地卫护人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凝心聚力,促梦成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江泽民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30.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1]顾相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2]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4.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习近平.回忆插队岁月: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EB/OL].人民网,2012-11-1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温家宝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N ].人民日报,2008-03-19.

[责任编辑:胡彩芬]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6)02- 0001 -05

[作者简介]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尚昆,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中国梦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及其哲学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