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清,徐仲伟
(重庆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5)
网络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
李文清,徐仲伟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065)
摘要:互联网与现实政治的有机结合催生出了网络政治。在网络政治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外在表象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即否定历史的载体更加多样,手段不断翻新;否定现实更具针对性,其现实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走向理论化;虚化未来的目的更明确。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始终没有变,其实质在理论层面表现为否定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现实层面表现为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与成就;其危害体现在不断削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阻碍掌握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和妨碍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我们必须从哲学基础、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逻辑框架四个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展开深入批判。
关键词:网络政治;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
当今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政治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互联网与现实政治相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政治生态——网络政治。在网络政治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外在表象发生了部分变异,但其实质和危害始终没有变,我们必须始终对历史虚无主义持批判态度。
一、网络政治在我国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我国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网络政治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一)网络政治的实质
“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政治来源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特指互联网这个特殊媒体上产生的,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现象。”[1]用传统的政治学分析框架来分析网络政治,似乎网络政治还不是一个缜密的政治学概念,但网络政治中的核心要素与传统政治学的核心要素是具有一致性的,即重要内涵均涉及权力、权利和利益等,因此,网络政治已经抓住了政治问题的内涵和核心。广义的网络政治,指互联网上国家公共权力、公民私权利及特定利益团体之间的政治互动现象;狭义的网络政治,特指在互联网上客观存在的,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参与、政治民主、利益表达、政治诉求、政治行为等政治现象。“权利”“权力”和“利益”是现实政治的核心,也是网络政治的核心。所以,网络政治的实质就是互联网上有关“权力”“权利”和“利益”互相博弈、互相影响的政治互动现象。
(二)网络政治的特性
传统的政治信息传播是以报刊、书籍和文件等为主要的传播载体,而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成为现代政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互联网之所以能够逐渐成为政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主要缘于互联网有传统传播载体不具有的特性。在网络社会环境下,政治具有平等性、隐匿性、非权威性、多中心性、廉价性等特性。网络政治的平等性为民众提供了平等参与政治的机会,无论现实中地位、财富、知识等有多大差距,但在网络中均可以平等地对政党、政府或政治事件发表见解,实行政治参与。网络政治的隐匿性是由于网络空间中的政治活动是依赖于数字符号,而非看得见、摸得着的时空位置,具有隐匿性。非权威性是指网络政治活动主体众多、意见庞杂、利益分歧等条件下的政治表达,所以具有非权威性。多中心性是指网络政治行为中缺乏稳定集中的力量、观念、意识等。廉价性是指从事政治活动的物质成本和政治风险代价较低。
(三)网络政治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网络政治的一系列特性,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大肆传播提供了便利。历史虚无主义者抓住并利用网络政治的特性,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扰乱人们思想;部分政治常识匮乏、历史知之不多或对现实不满的人通过“跟帖”“点赞”等形式,也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他们利用网络空间篡改历史、扭曲历史,诬蔑党的领导人、颠覆革命英雄人物,给我们正确历史观的树立与正确历史态度的形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他们利用网络大肆宣扬西方政治理念、宣传“普世价值”、宣扬“侵略有功论”和“告别革命论”,给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造成的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大。近年来在网络政治的特定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也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新变化。
二、在网络政治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外在表象不断变化
(一)否定历史的载体多样,手段不断翻新
历史虚无主义的论题最早发轫于文艺评论界,后转向政治思潮,传统的传播载体以报纸和书籍为主。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与国际互联网接轨以后,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载体不断变化,从以传统的书籍、报刊为主转变为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化载体。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04亿。[2]“网络快餐”逐渐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网络快餐”中承载着大量政治信息,难免夹杂着历史虚无主义。比如,黄继光不是自己主动堵枪眼的,而是“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网络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沙家浜》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关系”。再如北京一所高校的一名副教授撰写了一篇题为《在武力胁迫下,乡亲们颤抖着,铡死了刘胡兰》的博文,文章中称,刘胡兰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之下,并非被国民党所害。网络上的这种戏说历史、篡改历史、裁剪历史的形式具有趣味性、可观性和隐匿性,更具有“蝴蝶效应”,这也是网络政治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一种新常态。
(二)否定现实更具针对性,其现实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走向理论化
否定历史不是目的,只是起点,而否定现实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目的之一。“从现实环境看,历史虚无主义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部分利益集团的政治社会诉求在历史领域中的投射,以及在市场意识驱动下肆意‘消费’历史的外在显现。”[3]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网络“放大镜”,针对中国现实问题如权力腐败、民主政治、贫富差距、法治局限等方面大肆渲染,否定和扭曲党领导的建设和改革,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其现实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更加系统化、更加理论化。首先,否定现实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否定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其主要表现是否定历史,尤其是歪曲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4]其次,否定现实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否定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的主流,而抓住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细枝末节的支流,并通过网络无限放大支流,如贫富差距、经济腐败等,进而攻击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正如周新城教授在一次理论研讨会上所说:最近《财经》杂志连续发了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都主张要摆脱所有制的束缚;修订宪法,把宪法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规定去掉,把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去掉。再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一方面,“近期,历史虚无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认识体系,宣布为‘历史虚无主义’,这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新招”。[5]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攻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维护马克思主义主体地位的理论战士蔑称为历史虚无主义者。例如,北京大学梁柱教授在网络、期刊发文、发声驳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反而被一些人称为“真正的历史虚无主义者”。 在网络政治环境下,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从政治、经济和指导理论对党和国家展开立体攻击;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博文、微博等网络文章和学术文章已自成体系,越来越理论化和系统化。
(三)虚化未来的目的更明确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否定历史和否定现实,是为了进而达到虚化我国发展未来的最终目的。历史虚无主义者崇拜西方的发展模式,但如今,要通过武力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太现实。历史虚无主义者“弃武从文”,力图通过和平演变来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终目标。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和平演变目的更加明确,历史虚无主义正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利器之一。在网络政治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者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虚化中国的未来:一是通过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内容,改变青少年的历史观、价值观,把青少年“虚化”掉,未来的中国自然就走上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如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制定的一个和平演变的“基本理念”——如果他们继续有孩子的话,而他们又有孩子的孩子,他们的后代将获得自由;二是历史虚无主义往往披着科学、民主、人权等外衣,并且往往与网络政治中的政治参与、政治诉求、利益表达等夹杂在一起,这种状态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既有理论“说服力”,更能借助网络“水军”为自己造势,在舆论上造成走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途”的“已定事实”。
三、在网络政治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没有变
在网络政治条件下,历史虚无主义的外在表象存在一些变异,但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是永远不变的。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没变
首先,在理论层面“历史虚无主义的作用在于否定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直接质疑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和发展道路,质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这更带有根本性质”。[6]历史虚无主义者依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从“抽象的人”出发随意挑选历史材料,用历史偶然代替历史必然,无视物质生产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基本前提,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主体人的自觉能动活动具有有机统一性。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层面上根本否定的对象,是理论层面上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其次,现实层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客观现实的否定,进而否定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与成就,企图达到否定历史、改变我们的理论旗帜的目的。一是否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有“破坏作用”;二是否定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误入歧途”;三是否定党的领袖和历史英雄人物——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阴谋论”的得逞与胜利。这三个“否定”实质上是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党的指导理论马克思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没有变
首先,削弱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西方国家要使中国重蹈苏联覆辙,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免要首当其冲。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企图亡我思潮的一种体现,它首要冲击的目标就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历史观和政党观。历史虚无主义试图“虚无”掉社会主义国家观,用西方宪政式国家观替代我国的国家观;试图“虚无”掉党领导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用“侵略有功论”“革命无用论”“误入歧途”等歪理邪说的历史观替代正确的历史观;试图“虚无”掉我国现行的政党制度,用西方多党制代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其次,阻碍掌握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使社会科学成为真科学,缘于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当然唯物史观特别是历史辩证法更是研究历史、分析历史的科学方法。但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各种西方学术思潮传入我国,夹杂而来的也有主观主义、实用主义、形而上学等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唯心主义的历史研究方法随着网络的普及无孔不入,严重冲击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方法的主体地位,严重阻碍了民众特别是青年人掌握科学的、正确的唯物史观的科学方法。再次,妨碍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个百分点,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勒夫曾说过:“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将拥有整个世界。”所以,在网络政治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对涉世不深、辨别能力不高、理论水平有限的青少年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十分有害。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引导,可能直接导致青少年错误历史观的形成。
四、必须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持批判态度。我们应从哲学基础、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理论框架四个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深入批判。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哲学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需要批判,其根源在于其哲学基石是唯心史观而非唯物史观,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而非历史辩证法。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科学武器,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问题,正确分析社会和历史现象,揭开历史之谜,而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唯心史观哲学基石之上,运用唯心史观看待历史、曲解历史。我们批判、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仅因为其与我们党所坚持的哲学基石相互对立,更在于其哲学基石是伪科学的,得出的结论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不能揭示历史真相。历史虚无主义者运用非此即彼、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根据碎片化的史料颠覆历史、抹黑党的领导人、诬蔑历史英雄人物,而非正确运用历史辩证法、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运用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重读历史”得出的结论,恰恰迎合了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人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表达,所以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引来了众多的跟帖和“点赞”,导致民众特别是青少年错误思维方式的养成,阻碍了历史辩证法在民众中扎根。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立场
在政治立场上,历史虚无主义者“站在党、人民政府和人民对立面的立场,美化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运用非此即彼的思维,随意否定他们想否定的历史、人物和理论”。[5]唯心史观必然导致英雄史观,必然产生个别人创造历史的历史观,这就必然形成反人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历史虚无主义无限鼓吹西方政治制度,实则是反对我们党领导的、能够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的百年革命史,称其为“以暴制暴”的闹剧,实则是反对党的领导,反对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虚无主义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史,实则是反对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没走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党的领导人和历史英雄人物而为一些历史罪人“平反”“翻供”,试图达到“好人非好”“坏人非坏”的目的,实则是以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和实践者为引线来反对马克思主义。总之,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反人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政治立场之上,矛头指向四项基本原则、党和人民的“三个自信”,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公开的政治目的。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
为了谁?这是价值取向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石,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我们党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唯心史观基石之上,坚信个别人主宰历史、创造历史,为部分利益集团和少数人谋利益,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服务对象是少数人,服务于为其提供资金支持的利益集团和为其提供政治援助的部分力量。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取向与我们党的价值取向截然相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服务对象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服务于反社会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反共产党执政者,服务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利益集团,如2007年11月1日的《俄罗斯报》竟然提出“列宁是领袖还是恶魔”的疑问,显然是部分反社会主义分子意在否定列宁作为十月革命的领袖;二是,从社会的价值选择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意在引导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历史虚无主义虚无掉了历史进程中的整体真实,以碎片化的历史事实歪曲甚至全盘否定历史,并用被篡改的历史幻象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恶’的价值导向,做‘恶’的价值选择”。[8]
(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逻辑
“否定历史—否定现实—虚化未来”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逻辑框架。否定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直接否定对象,为历史“翻供”、改变人们的历史认知是历史虚无主义力求取得的直接目标;否定现实,特别是否定现实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是历史虚无主义在现实中的政治诉求,推翻党的领导、祛除党的执政地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目标;虚化未来,虚化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改变社会“颜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终目标。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路径和逻辑框架似乎已完美无缺,但其经不起推敲。首先,社会发展理论的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这是研究一切历史问题的前提,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石是唯心史观,其理论基石具有伪科学性;其次,“否定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逻辑框架的逻辑前提,这一逻辑前提主要内容由“臆想”“假设”“戏说”等来充实,而非真正的历史事实,所以这一逻辑前提属于空中楼阁,缺乏事实根基,其逻辑前提也具有伪科学性。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框架似乎完整,即从历史到现实再到未来,但其完整表象背后是荒谬的逻辑和虚构的历史,经不起推敲和考证。
[参考文献]
[1]李斌.网络政治的政治学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3,(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2014-07-22].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
[3]韩炯.历史事实的遮蔽与祛蔽[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5).
[4]田心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变种[J].红旗文稿,2014,(13).
[5]潘莉,梅荣政.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特点及其危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9).
[6]梅荣政,杨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
[7]本报评论员.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08-21(1).
[8]武卉昕,刘喜婷.历史虚无主义的道德虚无[J].红旗文稿,2015,(7).
〔责任编辑:左安嵩〕
Historical Nihi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twork Politics
LI Wen-qing, XU Zhong-wei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Under network politics,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real politics,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changes constantly—more diverse in the vehicle of denying history, means constantly refurbished; more targeted when denying the reality, while its realistic political aspirations and interests expression become theoretical; more clearly in the purpose of virtualizing the future. However, the essence and harm of historical nihilism do not change accordingly. Historical nihilism, in fact, is to deny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and rationality of socialism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s well asthe history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under the Party leadership at the practical level. The harm includes weakening constantly the dominant status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state, hindering the grasp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fo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ight historical view, especially of young people. We must have a deep critiqu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n terms of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political positi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gical framework.
Key words:network politics; historical nihilism; historical view
中图分类号:D6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6)03-0013-05
作者简介:李文清(1982-),男(锡伯族),辽宁开原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党群关系研究;徐仲伟(1951-),男,四川自贡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基地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2014年重大委托课题(2014skj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