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照:中国梦教育之深化

2016-02-26 18:49
学术交流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审美观视域美学

张 晔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太原 030013)



政治学研究

审美观照:中国梦教育之深化

张 晔

(太原师范学院 思政部, 太原 030013)

中国梦内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它的发轫发展历程所彰显的崇高、悲壮、优雅的美学精神,为高校深化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即通过审美观照,拓展审美视域、提高审美境界、体验审美愉悦,进而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高校推进中国梦教育的美学举措为:精心设计,保证大学生个人的理想美梦更接近社会目标;编撰教材,使中国梦的美学意蕴系统化,为实现“三个认同”提供理论支撑;鼓励大学生勤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美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梦;审美观照;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不断激发广大师生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热情,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1]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三个认同”?笔者从美学视域即审美观照试作如下探讨。

一、 美的意蕴为深化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新视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提出,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艰辛、悲壮而又光辉的历程的生动概括与形象表达;是对当下中华儿女豪迈走向未来的情感抒发与力量凝聚。“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庄严承诺、神圣使命与自觉担当。因此,中国梦一经提出,国人振奋,世界瞩目。亦有相当一批专家学者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不同领域,进行解读、阐释与论述。这其中,关于中国梦美的意蕴的阐释不容忽视:

1.中国梦蕴涵着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高远的梦想,承载的是民族的希望,蕴涵的是发展的动力,彰显的是神圣的使命。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化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包含着这些诸多目标和要素的中国梦,成为引领我们国家和民族奋进前行的导航之星。”[2]“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作为中国梦的目标之一,“美丽中国”既蕴涵着自然美、生态美和环境美,也蕴涵着人民的生活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家园”,“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3]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中国梦的愿景。所以说,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的梦,蕴藉着美,审美观照愈加增强凝聚力。

2.中国梦的实现依赖主体的实践之美。“实现中国梦,最终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4]34美是劳动,人因劳动才美。劳动之光荣、之崇高、之伟大、之美丽,诠释了实践美学的重要内涵。中国梦的实现,靠劳动、靠创造,即靠主体的实践之美。

3.中国梦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人类的梦想是相通的。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是一个和谐共赢的美丽拼图,最后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彩画卷。”[5]中国梦既是和平之梦、友善之梦,也是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之梦、推动合作共赢之梦。因此,中国梦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自信,是谦让,是包容,更是一种胸怀;有了这一前提条件,“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之美就有了充分保障。由此说来,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梦蕴涵着人类至高无上的美学境界。

总之,无论是从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中国梦的实现路径来说,还是就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而言,美,都蕴涵其中,也贯穿始终。之所以说美的意蕴为高校深化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新的视域,是因为:美的意蕴,促进了美感的产生,作为合乎人类目的性的愉悦,美感为高校广大师生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从精神文化层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中国梦契合了“美是生活”的美学基本原理

增强对中国梦的“三个认同”,从美学视域出发,情感认同是关键。而之所以如此,是由“美是生活”、生活孕育美的美学原理决定的。

1.美是生活。“美是生活”,这是被马克思称为“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经典论断。他进而指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这个定义,似乎可以圆满地说明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6]6“美是生活”的命题,所揭示的要旨在于:一方面,美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理想中的生活、人们所希望的生活,即“应当如此生活”;另一方面,美不仅是生活,而且是奋斗中的生活,是“使我们想起”的生活,且“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正如我国文艺理论家周扬评价说,这是在“引导人热爱生活,并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6]118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也从事物与社会生活二者关系进行探索,他将美概括为:“包含社会发展中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具有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简言之,美是蕴涵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社会形象。”[7]所有这些,使我们欣喜地领悟到了中国梦所具有的坚实、厚重的美学底蕴!

2.“三个共享”彰显中国梦的魅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4]28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要通过人们的衣食住行得以生动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美学自诞生以来,就极其关注人们的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并从中探索和发现美学的意义、价值与实现。因此说,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是中国梦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了“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此为标志,不仅是具体、可感的且蕴涵着“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其美好愿景也蕴涵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所谓中国梦与美学原理具有内在契合性,其题旨也正在于此。其三,“社会美的灵魂是善。……善意味着符合生命主题的本性、契合人类自由的目标以及有利于历史的进步。一言以蔽之,善意味着合乎人性。”[8]56中国梦不仅是国家之梦、民族之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梦。这意味着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大家“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4]32,包括尊严的保证、事业的成功、价值的实现。因此说,这“三个共享”的理念,其必将创造公平公正、机会均等的条件与社会氛围,使人人都看到前途与希望,个个都揣有美好与梦想,汇聚起来,就会形成排山倒海般的正能量。因此说,“三个共享”的理念,是中国梦的至真、至善之所在,也是中国梦美的魅力即至美之所在!

3.魅力产生美感效应。中国梦彰显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无数社会精英、志士仁人长期企盼、心驰神往并为之不懈奋斗的社会盛世、宏伟愿景与福祉生活。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的事物所激起的情感具有普遍的感染力量”[8]42,它所具有的那种令人感动的特性,使美成为“一种永恒的召唤,给人以无言的慰藉和莫名的愉悦。”[8]47可见,中国梦以其固有的美感永远激励着创造美的人们。并且,中国梦是一个形象的、富有诗意的、令人心情激动的表述,它在辐射着亲和力的同时,也在激励着人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这一伟大进程中,有收获、有辉煌、有欣喜,也势必要经历着曲折、复杂与艰辛,所有这些,也自然、必然洋溢着崇高、悲壮、优雅的美学精神。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也预示着一个彰显着理想之美、创造之美、劳动之美的审美时代已经到来。

三、 审美观照对深化中国梦教育的重要作用

根据《意见》的指示精神,“加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是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增强对中国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则成为高校深化中国梦教育的目标与归宿。审美观照作为审美视域、审美境界和审美愉悦的集中体现,不仅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学术元素与学术养分,也必将为高校广大师生增强“三个认同”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具体说来:

1.拓展审美视域,有利于增强理论认同。中国梦的题旨宏大、内蕴丰富、愿景壮观。可以说,一部近现代的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寻梦、有梦、追梦、圆梦的峥嵘岁月史。进入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又一代被鲁迅称为“中国脊梁”的人为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然而,直至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梦才开始有了光明灿烂的美好愿景。回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与成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常新,在于它的与时俱进性。实现中国梦作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宣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当我们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进行审美关照,就会豁然发现,中国梦是一个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深邃意蕴,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连接着国家与个人、中国与世界,是人类社会共同梦想中的一块美妙画图,独具东方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5]我们只有拓展审美视域,从过去、历史与未来,从个人、国家与世界的广袤时空中,才能深刻领悟“美好画图”与“亮丽风景”的理论底蕴与理论价值,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梦的理论认同。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使大学生受益终生。

2.提高审美境界,有利于增强政治认同。所谓境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态。所谓提升审美境界,即提升审美观照的层次。如果说,审美视域体现为审美的广阔性,那么,审美境界,则体现为审美的层次性。并且,审美视域与审美境界具有内在关联性,视域所及才能跨上新的层次,达到新的境界。对中国梦进行审美观照,它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它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不仅其源泉在于人民,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因此,它的提出,既对民族伟大复兴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使民族复兴使命的自觉担当达到了新的境界:将“具体而微”的个人梦与“宏大叙事”的国家梦、“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梦联系在一起。着眼这样的层次性,审美观照也必然达到新的境界,进而增强政治认同。应该看到,政治认同是理论认同的转化与跃升,具体表现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豪迈气概,自觉地践行中国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大学生说来,就是将自己的言与行、学习与成长、前途与命运,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联系起来,而这一切,又必须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总之,政治认同是审美主体自觉地践行所认同的理论的必然结果。由此说来,审美境界提升的过程,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认同不断增强并自觉践行的过程。

3.体验审美愉悦,有利于增强情感认同。所谓审美愉悦,即审美主体通过对客体的审美观照,在心理上所获得的快乐与满足,在艺术美的欣赏中,尤其如此。而共筑中国梦,“人的本质力量直接地展开在社会世界的现实中,呈现为社会美”。作为社会美的中心,人“积极主动地运用真理的尺度、价值的尺度和审美的尺度去评价自己的世界、设计自己的未来,并奋力把理想变为现实。”[8]57可见,社会美的审美愉悦正是通过这“三把尺度”在对社会实践的审美观照中获得的。而体验的过程,即深入社会实践,从中发现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人们,他们身上所焕发与闪耀着的理想之美、创造之美和劳动之美,即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在我们内心唤起美的情感”的过程。存在决定意识,体验才能感悟真谛。审美主体一旦为特定的审美客体所感染、所熏陶、所震撼、所激励,自然而然地会感受到美的存在,领悟到美的价值,接受着美的启迪。由此,也正是在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中,情感认同已经悄悄地形成了,可谓“润物细无声”。

应该指出的是,在高校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实践中,增强情感认同是增强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媒介和纽带,也是重要保证。这是因为:对社会美的观照,引领着广大师生产生情感认同,进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愈加深入人心,即增强了理论认同;理论认同的结果必然要、也必须是密切联系实际,理论才富有生命力,这就为深入践行铺平了道路,提供了动力与可行,亦即增强了政治认同。可见,三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四、推进中国梦教育的美学视域

中国梦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具有意蕴的深远性、实践的指引性、愿景的人民性和理论的与时俱进性特征。高校生产知识、教书育人,既为筑梦提供智力支撑,也在为筑梦输送着人才资源。因此,在高校推进中国梦教育,使之在大学生中间落地生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基于美学视域,高校深化中国梦教育应实施的举措为:

1.精心设计,保证大学生个人的理想美梦更接近社会目标。社会的发展需要崇高理想的引领与支撑,当今时代这个崇高理想就是“宏大叙事”的中国梦;同样,人生之路亦需要崇高理想的照耀和导航,这个崇高理想即“具体而微”的个人梦。崇高作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有着物体与精神之分。所谓精神之崇高,“是指人们在为社会进步事业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非凡才能、博大胸怀等高尚的品格、伟大的思想和超人的行为,体现了人的最优秀的本质力量。”[9]因此,崇高理想如同人生指南针,它在调整着人生坐标,校正人的思想与行为;崇高理想又是人的潜能激活器,它一旦形成,即转化为人们头脑中带有意志性特征的理念,使主体产生创造性甚至是爆发力。而理想之远大、崇高与否,又取决对它的精心设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大学生而言,从踏入高校大门之日起,即走进了人生新的驿站。因此,每年一度的“入学教育”可谓个人理想之梦设计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设计个人梦,或者说,怎样保证个人梦切实可行?我国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先生的切身感悟是:“青年应该与中国发展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与中国兴盛共存。”而在具体设计的着力点上,他给出的人生箴言是:“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接近社会目标,越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他的进步就越快,他的才能发挥得就越充分。”[10]由此说来,高校党团组织、学生会应该充分利用“入学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个人梦”主题系列活动,设计个人梦、充实个人梦、丰富个人梦;力求将兴趣爱好融入个人梦,使所学专业助力个人梦,社会发展激励个人梦。概而言之,使个人梦既激发自己潜能产生创造性,又感召他人富有正能量,从而在不久的将来奉献社会。

2.编撰教材,使中国梦的美学意蕴系统化,为实现“三个认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教材是教学之本,中国梦的宏大题旨、丰富内蕴和壮观愿景,以及它的发轫发展,它的与时俱进、前行足迹,应在教材中得到生动完美的体现。然而,一部系统完整的、为普通高校普遍适用的教材尚未问世,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回溯历史,我们看到:鸦片战争爆发后,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时,即发出“振兴中华”的时代呐喊;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中国经济复兴”“文化复兴”的战略构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多次阐述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四个现代化”、“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和“两个100年”目标等一系列关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想。然而,所有这些思想论述又都分散于“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思政课教学中。而对中国梦的讲授,有的高校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有的高校列入“时事政治”课,如此不系统,难以发挥中国梦应有的理论引领与美育感召作用。因此,根据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以及对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贡献,沿着其发轫发展的历史脉络,编撰一部彰显美学意蕴的教材,可谓当务之急。之所以彰显美学意蕴,是因为中国梦作为执政理念,它的本质内涵及其富有诗意性、富有美感、富有美学意涵和底蕴的表述,极大地促进了“三个认同”特别是情感认同的增强。

3.鼓励大学生勤于社会实践,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汲取美的智慧和力量。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高度的智慧是从观察生活得来的”[6]124。《中国梦》教材的系统性引领与导航作用不容忽视,而深入社会实践,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美的智慧和力量,则成为中国梦美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蕴涵着至真、至善、至美:“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所有这些最美榜样无不激励着大学生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不仅如此,即使在工矿企业、田野乡村,从工人农民普通工作劳动中,亦可观察体验到劳动者的艰辛与劳苦、收获与欣喜,观察体验到他们对美好梦想的追求与享有。用劳动之美托起中国梦,这种看似平常实则非凡的社会实践与体验,对年轻的学子说来,一经发现,则锁进记忆,升华为美感,长久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因此,就高校说来,应在巩固既往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条件与机会,鼓励大学生用一双美丽的眼睛,从人民群众的劳动创造中观察美;用微博、微信、博客等现代多媒体记录美、传播美。由此,使大学生在生活美、社会美的观察体验中,感悟到中国道路之宽广、中国精神之崇高、中国力量之磅礴,如此,“三个认同”势必在如此审美体验中得到显著增强。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5-01-20.

[2] 汪玉奇,等.中国梦——昨天·今天·明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

[3] 习近平.始终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 张胜友,徐锋.百年潮·中国梦(解说词)[J].新华文摘,2014,(16).

[6]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

[7] 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59.

[8] 王一川.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9] 薛永武.人才开发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9.

[10] 胡鞍钢.青年成才与“中国梦”[J].学术交流,2014,(2).

〔责任编辑:余明全 程石磊〕

2016-04-04

张晔(1970-),女,山西临猗人,教授,硕士,从事伦理学、教育学研究。

D616

A

1000-8284(2016)10-0062-05

猜你喜欢
审美观视域美学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外婆的美学
纯白美学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