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瓜黑星病

2016-02-26 08:45丁昊鹰巴林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现代农业 2016年8期
关键词:黑星分生孢子病区

丁昊鹰巴林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浅谈黄瓜黑星病

丁昊鹰
巴林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黄瓜黑星病主要为害瓜果、叶片、茎蔓及卷须。幼果受害初期呈现为褪绿小斑点,并有乳白色透明胶质溢出,呈小滴状,以后随病斑扩大,胶质物增多,并由乳白色变为琥珀色,干后陷裂。半成熟的瓜受害在病斑周围常常木栓化,病斑后期呈浅黄褐色的疮痂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由于病组织生长受阻,而健全部分正常生长,以致瓜果畸形。

叶片受害后初为褪绿色小斑点,水浸状,后形成粗糙的黄褐色圆斑、角斑及不规则形,病斑干枯、黄白色,脱落后成穿孔。一般苗期以上部嫩叶易表现症状。苗期株顶部受害,龙头变褐、腐烂,造成生长受阻。

茎部受害形成椭圆形凹陷病斑,溢胶,潮湿时长黑霉。

一、病原菌

黄瓜黑星病的病原是瓜枝孢菌(C1adosporium cucumerinum ELL.et Arth),属半知菌亚门,枝孢属。病菌分生孢子梗细长,大小为400×3~5微米,单生和丛生,淡褐色微带绿,有隔膜,顶端有短分枝,通常基部膨大,大小为8微米。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无分隔至单分隔的分生孢子串生,成为链状分枝。孢子形态变异很大,圆筒形至近球形,大小为4~25×2~6微米。分生孢子淡橄榄色至淡褐色,表面光滑或微刺。

孢子发芽需要一定的养分,0.01%~1%葡萄糖液或1%~10%黄瓜汁,对分生孢子发芽有促进作用。在水中,孢子发芽受到抑制。

病菌发育温度为5~30℃,最适温度20~22℃,当温度在15~25℃范围内,温度高低交错而相对湿度在86%~100%时,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二、发病规律

黄瓜黑星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于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皮内越冬,带菌种子是无病区或无病大棚病菌最初的侵染源。病菌还以病残体在大棚内及土壤中越冬。

发病时期,东北三省稍有差异,保护地和露地均在移栽后1~2周开始发病。辽宁省大棚春黄瓜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为发病盛期;吉林省大棚春黄瓜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6月中下旬为发病盛期;黑龙江省稍迟,发病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

三、影响发病的因素

气候条件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早春(黄瓜生育前期)低温、多雨、少光照的天气,对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起着主要作用。1986年丹东前期温度虽偏低,但4、5月份降雨量较1984、1985年少,发病稍轻。

栽培管理直接影响发病的轻重。低畦比深沟高畦栽培发病重,灌水时不要直接浸根,防止漫灌传病。棚内灌水后要注意通风,否则易造成棚内湿度过大,使病情加重。定植过密,不及时整蔓、打杈和除去病叶老叶,造成通风不良,有利于发病。主壕因通风透光差,发病重于塑料棚。底肥不足,育苗定植过早,低温冻害,中后期植株早衰,植株长势衰弱,使病情加重。重茬发病重。一般大棚种植黄瓜都在4~5年以上,由于土壤积累大量菌源,以致病害年年发生。品种的抗病性:目前生产上所用品种,为长春密刺、津研系(1~7号)、丹东大刺、唐山秋瓜均高度感病。保护地发病重于露地栽培,春茬重于秋茬。

四、防治对策

严格禁止病区种子引入无病区和新区,杜绝病害扩展蔓延。有效的办法是在无病区建立无病留种地,生产健康种子供无病区和新区应用。

认真做好种子消毒处理,不仅可防除黄瓜黑星病,还可防除多种种传病害。种子的处理方法是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或用55℃浸种10分钟,冷却后在播种。药剂浸种,可用多菌灵600倍液浸种3小时,或按种子量0.3%拌种,或者用100倍的福尔马林浸种30分钟,浸后用清水洗净再播种。

实行轮作,重病地提倡与非瓜类轮作3~5年。加强栽培管理,采用深沟高畦种植,适时移栽,选择晴天灌水,杜绝漫灌,灌水后及时通风,及时整枝打杈、除去老叶病叶;合理施肥,注意施足底肥,中后期随水追肥2~3次,以增强植株的抵抗能力。

药剂治疗,国外采用敌菌灵(ani1azine防霉灵)可湿性粉剂1:400~600倍液;百菌清可湿性粉1:600~800倍液;双代森可湿性粉1:400~600倍液;二噻农K (dithianon)可湿性粉1:400~600倍液;苯来特可湿性粉1:2000~3000倍液;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5000~2000倍液;多氧霉素AL可湿性粉1:500倍液喷匀。

加强耐病、抗病、丰产、品质兼优的品种选育,以取代当前的高感品种。

猜你喜欢
黑星分生孢子病区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鸡 妈 妈
基于循证的层级管理模式在手外科病区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伊犁苹果黑星病发生及其防治
黄瓜黑星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