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浩 覃晓虹 闫锴
摘 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岗位需求变化及高校的发展趋势,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拟创建整个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TP3-4
文献标识码:B
一、指导思想
国务院办公厅曾专门发布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通知,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从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支持。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在创建创新人才培養机制中,应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和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二、基本纲领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依据专业调研和岗位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广泛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三、主要内容
1.开展环节
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可以设置为必修环节与学分政策两个方面:必修环节,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两门课程,并设置相应的学分。將学生的论文发表、专业技能大赛证书、科研创新等融入实际学分中,设立6~8学分。学生须自主完成一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至少取得2学分。
2.具体方法及措施
引导学生多关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等相关创新创业网站,其中包括创业动态、创业政策、创业典型的详细讲解等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支持等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技能培养。第一,加大学科实验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多开设设计类、综合类实验课程。专业实训的目标及内容要充分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开发的产品要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创新性。第二,可以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如机械与交通工程系、环境与生物工程系、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合作模式,搭建多专业融合的教学科研实践创新平台,设计开发多学科融合的创新训练项目。
(2)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让更多同学了解创新创业知识。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开展小软件设计、小硬件制作、小系统开发、小服务创意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各类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参与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并予以学分奖励。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启多元化创业模式。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小组,指导教师包含校内多学科指导教师、合作企业或兄弟院校的指导教师,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帮扶、全程指导、实时提供创业资源等服务。与周边兄弟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实践的合作育人机制,这样能有效利用优质的教学实训资源、社会资源创新创业并学习借鉴他人的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等,广泛交流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创业开展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结合地方专业岗位需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采取企业化创业运营的管理模式,形成一个集产业服务、企业群资源、高校、创业机构及天使投资等部门组成的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创业服务孵化对接平台。引导学生实现岗位就业,自主创业,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有效提高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5/13/content_2861327.htm.
[2]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施方案[N].辽宁日报, 201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