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爱萍
语文课程的内容与焦点在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入选教材的文本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为学生提供了信息范畴的内容,教师更要以专业的视角通过观照甄别、删减整合、挖掘提炼,探寻出文本秘妙,促进学生习得表达技巧。
一、聚焦关键字词,学会生动表达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创作就注重炼字。正是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造就了传统文化中众多不朽的篇章。现代白话文在继承了古典文人炼字传统的基础上,对文本语言的遣词造句更加关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关注语言的课程,应该以历练学生的语感为己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强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体悟,催生学生对精神意蕴的探寻。
如,在教学《雾凇》中“镀”字的精妙时,教师引导学生查阅了“镀”字的解释,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镀”字形成的表达效果。
生:这是一种轻巧的镀。雾凇的形成非常不易,只要风稍微大一点,就会被吹落,我们也就难以看到雾凇了。
生:这是一种细致的镀。大自然是一位能工巧匠,她用整个夜晚的时间创作出了这一件艺术品。
生:这还是有条理的镀。从最初的银线变成银条,最后变成银松雪柳,循序渐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从众多的语言中提炼出“镀”字,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感知这一“镀”字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妥帖与精细,在深得文本意蕴的同时体悟到大自然纯真的灵性。
二、揣摩核心语句,学会智慧表达
一篇文本中值得品味借鉴的语言价值点很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无法逐一引领学生品味,这就要求教师善于从文本中提炼出那些言语形式相对独特、聚集文本情韵的重点语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汲取作者表达智慧的基础上,掌握语言规律,积累语言材料。
例如《灰椋鸟》一文中“树林内外……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就极具特色,教师在引导学生熟读品味的基础上将其改编为分行诗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诵读对比中探寻言语形式变化之后的表达效果。学生则纷纷发现,这段话在语句形式上前后对仗,相同的意思运用不同的字眼加以表达,凸显了语言表达的丰富性;作者连续运用了“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等四字词语,感受语言表达的节奏韵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就提出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的理念。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止步于语句内容的层面,五年级学生对于这一段话意欲表达的“归林场面的热闹”一读就懂,因此将教学的重点放置在探索言语表达形式的秘妙上,从而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聚焦到习作的层面上,语文本体属性的意味也一下子弥漫开来。
三、品读特色片段,学会创意表达
优秀的作品,其言语表达总会带有自身浓烈的个性特征,即使表达的内容相同,使用的文体一样,写出来的文字也不尽相同,尤其是一些经典的片段会让人爱不释手,这就是言语表达的魅力所在。阅读教学理应围绕这些独到之处,关注其特色魅力所在,使其成为学生习作的范本。
例如《燕子》一文对外形的描写就可谓独具特色,简洁的语言、整饬的语句,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燕子外形的特点。教学中,教师无需在“燕子外形有什么特点”上兜圈子,而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描写燕子外形的。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帮助学生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紧扣特点、用词准确、结构相似,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便于读者的记忆积累。学生在熟读成诵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运用这一写法描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文本中富有表达特色的语段,以感悟内容为基础,以体悟言语形式为核心,以实践运用为目标,学生在言意兼得中,积累了写作策略,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关注篇章布局,学会有序表达
阅读文本时,我们往往会对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设置啧啧称赞,要么赞颂其层层剥笋、步步为营的内在联系,要么赞颂其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整体构思,要么赞颂其紧凑严谨、首尾呼应的结构设置,这些都是言语形式的综合体现,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只有引领学生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洞察作者材料选择与内容安排的构思,学生才能以课文为范例,感受作者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从而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以《少年王冕》为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王冕年龄为特点,引领学生在文本中圈出表示王冕年龄的语句,在学生圈出课文内容关涉到王冕“七岁、十岁、十三四岁、十七八岁”后,教师则要求学生依托文本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围绕人物的这些年龄段,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在交流中,学生逐渐意识到作者以人物成长经历为线索选择、撰写材料的艺术匠心,深刻体悟到详略安排对于刻画人物成长经历这样的宏大命题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形成了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揣摩文本表达顺序的意识,开启了学生习作对篇章结构设置的关注。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一定要潜入文本语言的丛林,开掘蕴藏其间的表达秘妙,在玩味语言、感知方法的基础上实现阅读与表达的比翼齐飞。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樊川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