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银环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它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阅读速度,关注学生在不同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知识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群文阅读,首先要实现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
“群文阅读”读什么,材料选择的好,课堂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举例来说,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鲁迅这个人物为主题,大家都知道,要全面深刻地认识鲁迅,最好从鲁迅的作品出发。那如何让孩子们亲近鲁迅,爱上鲁迅的作品,为今后一步步阅读鲁迅的文字做好铺垫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本单元群文阅读时充分利用鲁迅作品中的“童年情结”,从鲁迅的童年生活出发,精心选择了鲁迅在作品中回忆的童年故事开展课外阅读引导,给孩子们一个可亲、可爱、又特别的鲁迅形象,拉近了孩子们和鲁迅的距离,并通过每个故事后的层层设疑激发孩子们进一步阅读的愿望。除此之外,课末让孩子们交流自己搜集的鲁迅小时候的故事,使得鲁迅的形象更加立体。最后将《小学生鲁迅读本》这本书推荐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走进鲁迅先生温暖的童年故事,让其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中的朋友。我认为:群文阅读的基点就是领会课标,立足教材,找准切点,激发共鸣。
2. 群文阅读,不同介质,更具魅力
群文阅读改变了单篇课文的教学局面,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堂,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扩展了语文课程内容,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途径。那么,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来说,资源的筛选与重组就很关键。所以,对阅读的理解是基于文字,又不限于文字。在开展《在感悟中成长》群文阅读时,我除了引入《两个鱼罐头》《像花一样成长》《清塘荷韵》这样的连续文本资料外,还引入了漫画、微电影,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的介质带来的阅读魅力,从而树立一种“大语文”的观念。其实导入时的视频《爱手机还是爱他们》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阅读,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入手,唤起孩子的共鸣,进入主题与方法感受的“盛宴”。再如,四年级以生命为主题的这个单元中,我选取了《夏洛的网》这本书及《吹小号的天鹅》中的片段,开展群文阅读,并将同名电影片段引入课堂,孩子们一起阅读书本及电影,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孩子们智慧成长。
3. 非连续性文本,让群文阅读更具活力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一个“新亮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个名词术语在以往的课标中是从来没有的。现实的情况是,语文教材并没有直接、具体地呈现非连续性文本及阅读策略,而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会经常遇到,使用频率相当高,这就需要增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教学中建构适当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第一单元时,我引入了非连续文本,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本人将第一单元的课文设计成了一组非连续文本,反馈旧知时,让孩子们快速地从这些非连续文本中提取需要的信息,这个信息一方面涉及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涉及文章表达感悟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升了孩子们阅读非连续文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意识到在阅读连续文本时,可以将其中的重要信息以图文并茂、表格等方式整理出来,这也是提升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在提升环节,设计了让孩子们阅读漫画的环节,并尝试灵活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连续文本,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 关注朗读形式,重视信息提取与重组、构建
如今的阅读时代,我们每天要面对海量信息,它挑战着我们的阅读能力。所以要教学生学会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群文阅读”可以说是对现实阅读状况的回应和模拟。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一节课中要读至少三篇的文章,这就决定了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地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地快速阅读,群文阅读,非常重视浏览、略读、跳读等读书方式,关注阅读的速度、效果,让孩子们学会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信息,学会筛选、重组,进而达到构建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完成阅读质的飞跃。
5. 亲子阅读,提升家庭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那些有教养、品行端正、值得信赖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出自对书籍有着热忱的爱心的家庭。”所以,我经常建议家长开展亲子阅读,在群文阅读的拓展推荐中提出亲子阅读的要求,并在亲子阅读记录卡上共同记下阅读心语,让父母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把阅读作为重要的家庭休闲方式和娱乐方式。
总之,无论是群文阅读,还是单篇阅读,只要我们的孩子快乐地拿起书来,自由地交流起来,阅读教学的许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玉门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