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勇前
说课就是全面阐述和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因此,说课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说课的内容选自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七课《茅草与锯子》,下面我分四部分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茅草与锯子》属于“走进树林”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在对植物、动物特点进行观察之后的一次综合应用,通过观察动植物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到人类根据这些特点发明了许多新工具和新技术。感受生物是人类进行发明和创造的“老师”。激发学生向“老师”学习的愿望,模仿生物的奇妙构造和特殊功能进行创新。我根据当前提出的新课改理念,联系学生实际,再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①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②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2)知识与技能:①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②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立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二、教法、学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探究研讨法,让学生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中获取知识,经历实践过程,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程序
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科学规律是难点。因此,设计好教学过程成为关键,我把教学程序分四个环节设计:
(1)激趣导入,引导质疑。首先从“你知道锯子是谁发明的吗?”入手,然后出示鲁班发明锯子的动画课件,同时向学生提问:“鲁班从什么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他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学生积极思考,但却做不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再问学生“在树林里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如果有的学生能说出锯子与丝茅草的构造有关系,就说:“那么我们就来和鲁班一样来研究我们身边的植物好吗?”以此激发学生研究生物特点的热情和进行创造发明的激情。
(2)自己动手,观察探究 。教学中,我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特点,并事先在野外采集了苍耳、鬼针草、蒺藜等。①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②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③交流。④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在学生观察、记录、交流植物的特点之后,启发其联想、思考。
(3)了解人们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体会仿生技术基本特征。①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②用课件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③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④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⑤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明确需要、寻求启示、设计制作、实验定型、完成发明五个阶段。引导学生了解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创造发明的原理和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与生物原型有类似的构造和功能是仿生技术的基本特征,敢于联想、善于联想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方法。
(4)课外活动,进行发明创造设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运用仿生的原理和方法,自行设计一项小发明或小制作,为学生经历发明创造提供实践机会。为了落实情感目标,先让学生说说本课学到了什么知识,懂得了哪些,有哪些感想或启示。接着布置课外作业,为第二课时做准备,这样使本课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深化。
四、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通过教学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①课前准备不够。仿生知识学生了解少,虽然有课件、资料、材料等,但仍不完备。②难点突破不够。生物与实物在功能与构造上的相似之处,图片与实物的对比,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组织和调动好,可以用逆向思维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人们发明的物品猜想模仿的生物,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情趣。③学生实验方法和技能的提升在教学中要重视与引导。④要注重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敢问、会问,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科学教学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市马坪镇双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