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摘要]本文在充分肯定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技能大赛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各环节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全方位改革的新思路和实施方案,即以技能大赛为风向标,以校企深入合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实现“课赛统一、课赛互促”。方案具有针对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适合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技能大赛;教学模式改革;服装陈列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93-03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的精神,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输送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高级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服装陈列专业在深入调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以技能大赛为驱动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方法,新思路,其内涵在于:本着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建长效、常态化的职业大赛平台,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与市场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环境对接,全面地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环节、内容及考核方式方法,形成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建的教学改革新思路,实现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引擎的目标。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天津职业院校制定了“以每年在天津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重大举措,助推实验区建设”的系统方案,构建了“大赛-职教改革试验区-人才培养”的互动模式,有效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近年来广泛开展“师生百项技能大赛”活动,创新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途径,切实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其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推动职业院校课程设计改革,构建“课堂-校级竞赛-市级竞赛-省部级竞赛”4个层次相对应、相促进的技能竞赛体系,并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符的项目教学计划,使课程设计改革能充分反映技能竞赛对教学的动态要求。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近几年来,参加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可喜成绩,并实现从参加大赛到“以赛带训”的教学形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指明了方向。然而,通过多方调研发现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参加技能大赛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参赛目的仍存在一定功利性,造成参赛级别过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没有切实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2)大赛所要求的技能和专业培养内容相脱节,造成师生教学及参赛的双重压力;(3)专业课程的考试考核方式和大赛没有统一,导致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不高;(4)教师专业前沿技能的缺乏,致使参赛的质量和成绩得不到保证。以上这些问题如得不到有效改进,则将实现不了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初衷。
二、课题研究内容
高职院校服装陈列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建设”这一中心,创新课程设置,在深入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服装企业所需陈列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发展走势,对未来服装陈列职业需求进行科学预测,强化对服装陈列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从而设置利于学生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适岗型人才,其中课赛联动、校企协同开展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在服装陈列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以制度为保障,建立常态化的职业大赛平台
从组织结构上,成立“职业技能大赛组织领导小组”,小组负责制定年度大赛计划,预算审批等,大力支持开发体现专业核心技能、技术含量高、与就业岗位紧密衔接的大赛项目。针对每项大赛均成立对应的“大赛项目小组”,负责制定大赛项目组织方案、实施细则以及评定准则等工作。每年均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师生参与各项技能大赛。从激励机制上,将建章立制,将大赛成绩作为教师评价和职称聘任的一个优先条件;将大赛成绩作为学生免修相关课程及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二)以竞赛内容为出发点,突出实战性
以技能大赛中出现的项目试题、设备为载体,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开发出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专业技能应用和切实提高综合素质的课程和实训任务。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突出实战性,企业选拔优秀员工与学生组成新的团队,从最初的市场调研,产品分析,到陈列方案设计实施对校企双方参赛者进行综合考评,从而打造一个完全基于真实市场环境的完整化、体系化、专业化的实战平台,全面考核提升参赛者的综合能力与实战经验。同时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也是企业挖掘和储备人才的一个窗口,可以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在组织技能大赛时,将充分发挥合作行业、企业的作用,用企业标准作为竞赛标准,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对接;同时引入企业的最新设备、提高大赛的档次;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大赛评判;鼓励企业现场招聘,推荐大赛中表现优异的选手优先就业。积极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合作,做到荣誉证书和职业证书双证合一。这样,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丰富了校企合作的内容,提高了企业的参与热情。
(四)以技能大赛为核心,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中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一直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而通过技能大赛,本专业将组织骨干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指导参赛的过程中,教师更贴近于行业、企业、贴近于先进装备、其实践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同时,指导的过程,也是教师带队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可使其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因此,技能大赛为行业、企业、学校搭建了信息交流共享平台,使教师融入到企业生产现场氛围,促进了双师型队伍建设。endprint
(五)以技能大赛为依托,全方位进行考试改革。
可将职业技能大赛纳入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以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作为学生对应考试科目的成绩。同时,在所有专业课程的考核环节,以职业技能大赛为蓝本,建立“过程+结果”、“知识+能力”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以分组讨论,最终答辩的形式进行考试模式改革。
三、课题具体实施
(一)前期准备阶段
近几年来,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服装陈列专业已与上海欧迪芬内衣精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大都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签订了教学实习、就业基地协议,并合作举办了“大都会杯卖场视觉营销大赛”、“璐比杯创新营销大赛”等多个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了“欧迪芬杯服装商品知识大赛”、“真维斯服装设计大赛”等多项省、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本专业积累了丰富的组织、参加大赛的经验,为探索以技能大赛驱动的服装陈列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大赛组织平台建设阶段
聘请教学实践丰富的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大赛组织领导小组”。小组成员从各级大赛考核点与专业知识契合度、社会需求度、专业发展趋势预估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将各级大赛分为A、B两个层次,其中A层次大赛为专业重点支持对象,由相关专业教师及外聘教师成立对应的“大赛项目小组”负责组织参与和具体实施,并建章立制,从资金、教师考核、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关细则予以支持。
(三)专业综合改革阶段
首先,专业课程建设实行“大赛项目小组”负责制。小组内部专兼职教师实现技能交融,信息共享。同时,要求校内教师每两年必须有半年的企业实践经历,校外兼职教师可直接走上讲台,参与授课。其次,小组成员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及专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相应大赛的考核目标、知识点,并进一步形成大赛知识体系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映射表,以此为基础,本着“精核心、重应用、强实践”的原则,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最后,本专业每一学年实行三学期制,即两学期理论,一学期实践。集中实践环节均组织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及实践条件,以大赛所需的实际技能为提升点,实现“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四)组织大赛及成果推广阶段
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实行“课赛统一”,即组织全专业学生均参与技能大赛,并将大赛成绩与学生考核成绩挂钩,一方面提高了技能大赛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参与大赛的积极性,便于择优选拔学生,参与更高层次大赛。此改革进行1-2年后,可从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率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对外影响力等方面综合分析改革效果,并将成果推广到其它专业。
四、课题创新点
(一)针对当前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名目繁多、组织制度不健全,生命周期短等弊端,以“课赛统一、知行合一”为实施目标,建立了一个常态化、针对性强、操作性强、适用范围广的职业技能大赛平台。
(二)以平台为引擎进行全方位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次改革突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探索出“课赛联动,校企协同”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多功能的开放性的校企合作、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三)课题内容系统、充实。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组织课程大赛,促进校企深入合作,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与市场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社会对于服装陈列人才的需求。
五、总结与展望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如何提高组织、参与技能大赛的质量和水平以避免参赛形式化、参赛功利化?如何将技能大赛与传统的教学环节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以驱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学生参赛积极性及学习自信心?这些均是当前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辽宁轻工职业学院服装陈列专业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驱动进行了全方位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课赛结合、课赛互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及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