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高等财经教育比较
——基于钻石模型

2016-02-22 07:39袁平红
新课程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中澳财经留学生

□袁平红

中澳高等财经教育比较
——基于钻石模型

□袁平红

伴随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中澳之间的教育服务尤其是高等财经教育服务交流将更加频繁。文章结合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实践,指出中国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存在差距,运用钻石模型对两国高等财经教育服务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增强政府财政支持、分类改革等角度为缩小中澳之间高等财经教育差距、振兴中国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提出政策建议。

高等财经教育;钻石模型;中澳自贸协定

经济发展水平从低到高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中国正处于效率驱动阶段。要实现从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中国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储备。与创新密切相关的高等财经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高等财经人才培养离不开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找出差距,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财经教育服务——中澳两国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

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被视为第一国防,作为国家头等重要的产业发展。《全球竞争力报告》(2015-2016)数据显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排名全球第13位(表1)。

表1 中澳两国高等教育和培训全球排名

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与英国,排名世界第三。其中,高等教育成为澳大利亚吸收海外留学生的主要部门。2015年,到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国留学人数的比重为43.35%(表2)。

表2 在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留学生入学人数(2002-2015)

2015年澳大利亚吸收来自全球两百多个国家的近六十二万留学生,其中以中国留学生居多,达164614人,占总人数的26.8%(表3)。中澳之间高等教育尤其是财经教育领域的差距,是中国学生选择前往澳洲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澳大利亚历年招收的中国留学生入学人数(2002-2015)

从全球商学院排名来看,2014年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商学院(第14名)、墨尔本大学商学院(第27名)、麦考瑞管理研究生院(第55名)均进入世界100强。中国只有中国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进入100强(第82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5年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表4),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8所高校入围全球经济学/商学学科排名200强(表5)。其中墨尔本大学和莫纳什大学位于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与悉尼科技大学位于新南威尔士州。

表4 澳大利亚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商学科全球200强入围大学名单(2015年)

澳大利亚2015年入学的中国留学生中38.66%在新南威尔士州,33.69%在维多利亚州(表5)。这两个州既是经济学/商科学科优势院校相对集中的州,同时也是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两个州,分别为63644、55464人。

表5 2015年入学的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的具体分布

二、中澳高等财经教育差距形成原因分析——基于钻石模型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高等财经教育领域差距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本文将采用钻石模型展开分析。

1.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所获得的政府支持力度不同

表6 澳大利亚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2005-2012)

澳大利亚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政府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则维持在13%左右的水平(表6)。

我们以墨尔本大学为例了解澳大利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力度。从表7可看到,2008-2012年间,澳大利亚政府周期性资助一直占墨尔本大学收入来源的22%~23%。若加上州政府资助,则占墨尔本大学收入来源的30%。

表7 墨尔本大学的收入来源(2008-2012)

为全面提升国家教育质量,《澳大利亚教育法》于2013年6月颁布,为澳大利亚构建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澳大利亚同时通过该国的驻外机构,向世界其他国家推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在中国设有11个办事处的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将推广澳大利亚教育作为该委员会的三大重要使命之一。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则借助社交网络进行推广。

表8 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力度(2007-2014)

从表8来看,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2007到2014年间,全国公共财政在教育上的支出逐年增长。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15.1%用在教育上。在中国教育支出中,高等财经院校所能获得的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取决于这些高校的类型和行政级别等因素。在中国2553所普通高等学校中,财经类院校数量偏少,其中公立财经类大学53所,财经类民办大学18所,财经类独立学院33所。全国38所“985工程”高校中没有财经类院校,“211工程”仅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西南财经政法大学4所高校入围。公立财经大学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但财政拨款远不如其他综合类大学。

2.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机会不一

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教育存在的差距与两国面临的发展机会有关。澳大利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语言优势,英语语言教育成为该国二战结束后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输出的重要方式。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签订贸易协定等方式,向不同国家、不同市场推送澳大利亚教育服务。随着2015年10月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达成,澳大利亚大学与职业教育机构取得文莱、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与秘鲁的市场准入权。澳大利亚在在线教育上的优势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随着中澳自贸协定的实施,中国承认的澳大利亚大学将从目前的42所增加到77所,澳大利亚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教育市场。

相比之下,受制于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等因素,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获得蓬勃发展。尽管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高等财经院校办学规模扩张,但是无论在语言优势还是地理位置上中国难以获得像澳大利亚同样的发展机遇。

3.中澳两国高等财经院校竞争方式存在差异

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各有其专业特色,实行差异化错位竞争。比如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尽管都在悉尼,但在学科上各有千秋。悉尼大学法学院是哈佛大学法学院在南半球唯一合作伙伴;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商业法律与税务、会计、金融分析、精算等学科在亚太地区享有良好声誉;墨尔本大学的管理、金融等商科也非常有特色。相比较而言,中国高等财经院校办学历史均较短,高校学科结构尤其是专业领域核心教材仍以借鉴欧美为主,尚未形成自身发展特色,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明显。

4.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服务的需求状况不同

澳大利亚高等财经教育服务的需求不仅来自国内,而且来自海外市场,并且海外市场需求旺盛。表现为澳大利亚本土高校留学生数量多,占其在校生的比例较高。比如,新南威尔士大学中60%的学生都是外国留学生。墨尔本大学入学的学生中将近28%为留学生(表9,P120)。为扩大国际知名度,澳大利亚有的高校甚至筹建海外中心。莫纳什大学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建立了海外分校。悉尼大学在校内建立了中国研究中心的同时,计划于2016年5月在中国苏州建设首个海外机构——悉尼大学中国中心,期望将其打造为中澳合作研究项目的育成机构。为进一步开发国际市场需求,澳大利亚政府提出了“澳大利亚国际教育2025年战略”(Australi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25)。这是一个针对未来十年的长期发展战略,致力于扩大澳大利亚国际教育部门对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和国际地位的贡献。

表9 墨尔本大学入学学生留学生占比(2008-2012)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财经教育服务消费主体为本国生源,对海外学生的需求相对较弱。中国财经类院校的留学生数量都比较少,比重偏低。截至2014年10月,东北财经大学全日制在校生18910人,其中留学生572人。2015年上海财经大学在校生21302人(全日制13638人),其中留学生1027人。中央财经大学学校有各类在校生17524人,其中留学生319人。这三所大学留学生占在校生比例均不到5%。至于其他地方性财经院校,留学生数量更少,比例更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许多家庭对海外高等财经教育服务需求随之增长。中国本土高等财经教育能否保持自身对本土生源的吸引力,免受其他发达国家的蚕食,是当前中国高等财经教育领域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5.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教育服务的相关支持产业发展不一

澳大利亚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支持产业的发展。2015年6月,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教育团队邀请澳大利亚院校代表、州政府代表等共计40余人在上海召开圆桌会议,帮助他们了解变化中的中国教育市场,以期推出适合中国需求的高等教育服务产品。为了抓住方兴未艾的网络教育市场,2015年8月澳大利亚新兰威尔士州教育科技集团分别在广州、深圳、上海和北京四地,举办澳大利亚教育科技合作专场活动,对其提供的从英语语言学习到移动学习平台等多种教育服务进行市场推广活动。

充分发挥校友资源也是澳大利亚高等财经教育品牌塑造的重要方式。比如墨尔本大学目前有28万毕业生,其中15%的毕业生来自海外150多个国家。针对留学生数量较多的来源国,澳大利亚高校集结起来,组建跨校的联谊会。比如,34所澳大利亚大学和澳大利亚教育主管部门共同赞助,组建了澳大利亚中国校友会,并在中国上海、北京、广州设立三个分会,建立了官方网站,并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以促进校友交流、提升归属感。

中国高等财经院校发展也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在中央财经大学等高等财经院校的共同努力下,面向中国各层次高等财经教育、科研和出版界,以高等财经院校为主体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于2005年成立,到2015年依托该分会召开了六届高等财经教育论坛。中国高等财经院校逐步重视校友会的筹建和运作,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促进校友之间的联络,维系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感情,为学校品牌的打造注入新的能量。尽管有些高校组建了海外校友会,但是这些校友会主要以其母校为依托,跨高校的校友联盟目前并没有出现。

6.中澳两国高等财经教育服务的师资构成有区别

中国公立的高等财经院校采取事业编制,受制于人才流动机制,教师队伍中既懂得企事业管理实践同时又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员工占比非常低。在师资中,教学科研型教师占比超过90%。尽管近年来财经类院校针对教学型教授进行评聘改革,受制于名额等因素,绝大部分教师仍旧选择学术型教授职称系列。从师资来源看,中国高等财经院校的师资队伍总体上以本土培养的博士、硕士为主。除了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对新进员工要求其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以及在国际期刊发表文章等比较高的门槛外,其他高等财经院校尽管也想有类似吸引人才机制,受学校发展层级、薪酬、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很难实现。

相比较之下,澳大利亚高等财经院校的员工队伍比较多元化。从表10可以看出,在墨尔本大学中,员工队伍分为学术型与职业型两种。2008-2012年间墨尔本大学学术型员工的数量有所增加,占该校总员工人数的比重不足50%,但这并不影响墨尔本大学的学术国际竞争力。墨尔本大学有超过100个研究中心和机构,每年的研究支出达到8.5亿澳元,墨尔本大学研究能力在澳大利亚研究型大学中排名第一。新南威尔士大学则面向全球招聘员工,在未来10年投资30亿澳元,其中60%用于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全球招募130名顶尖学者。

表10 墨尔本大学教职员工构成(2008-2012)

三、缩小中澳高等财经教育差距,推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的建议

1.增强政府支持,提升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地位

澳大利亚高等财经教育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定位。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要发展,首先要明确其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2010年曾指出,“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由于中国高等财经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而且关系到中国在未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的话语表达,中国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国内高等财经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于处于“一带一路”战略节点上的中西部高等财经院校,更要加大财政支持,使其发挥对该战略的人才支撑功能。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的高等财经院校,在中央财政拨款的基础上,鼓励其通过校友会、社会赞助等方式,实现学校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2.分类改革,引导中国高等财经院校差异化发展

和澳大利亚不同,中国高等财经院校分类并不明确。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要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时实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首先需要分类改革。

对于部分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可根据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 〔2015〕7号)推动其向应用型转变。对于科研型为主的高等财经院校,鼓励其根据学科发展现状,以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财经类学科为标杆,找出差距,制定缩小差距、发展世界一流财经学科的发展目标,并分阶段实施。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应用型还是科研型高等财经院校,尽管在发展导向上有差异,但是人才培养都是基本要求。要将培养学生喜爱学习、对学习持积极的态度和持续学习三个方面的自我导向学习意识作为人才培养重点。比如重庆工商大学就在这方面做了探索,他们指导在校学生对重庆市老字号品牌展开实地调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改革人才招聘与流动机制,优化高等财经院校师资来源和结构

中国高等财经院校尤其是有志于打造国际一流财经学科的院校,要强化全球招聘意识,逐步提升国际化师资在总体员工中的比重,优化国别结构的同时优化学科结构。同时改革现有人才流动机制,在高等财经院校教职工中建立进入退出机制。通过薪酬等激励制度的改革,吸引其他行业优秀人才到高校任教或者兼职。对于在岗员工,通过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为教学型教授、学术型教授的培养提供平台。按照中央部署,积极推进高等院校事业编制改革,为激活高等院校教职工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加强中国高等财经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人力资本意识,鼓励英语基础较好、专业知识较扎实的教师去境外高等财经名校访学或者进行短期培训,并加强对这些老师的境外学习绩效考核,鼓励他们结合国内教学实际进行局部教学模式改革。

4.构建高等财经教育发展平台,盘活高等财经院校资源

高等财经教育发展需要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跟踪毕业生发展,建立校友会数据库,是打造高等财经院校教育服务品牌的重要手段之一。高等财经院校要通过鼓励校友在母校建立教育基金、回母校讲学、不定期对校友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让校友资源为高等财经院校发展建言献策。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也有利于推动高等财经院校发展。高等财经院校通过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进行某些学科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比如通过筛选,将会计学、法律、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分别送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外贸企业等进行实习,让学生真正领会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两者之间的异同。高等财经院校将实习单位、实习学生的反馈进行及时总结、凝练,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平台的支持。要鼓励与高等财经院校密切相关的课程软件开发,根据专业发展积极引入“慕课'等,跟上国际高等财经教育发展潮流。

[1]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5-2016[R].Geneva:World Economic Forum.2015,38-100.

[2]司晓宏,侯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3):102-109.

[3]曾天山,王小飞,吴霓.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 [J].比较教育研究, 2013,(8):35-40.

[4]徐辉.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趋向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1):7-13.

[5]澳大利亚发布TPP对本国的影响[EB/OL].http://finance.sina. com.cn/roll/20151030/114123631368.shtml.

[6]澳洲留学生签证程序简化附中国承认澳洲大学名单[EB/OL]. http://mt.sohu.com/20150619/n415309993.shtml.

[7]澳洲八大名校优势学科[EB/OL].http://edu.nen.com.cn/system/ 2014/08/28/012699379.shtml.

[8]刘晓亮,孙小平.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运行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7-11.

[9]科斯.经济学的未来在中国[EB/OL].http://www.caijing.com.cn/ 2011-01-26/110628366.html.

[10]王菊兰.中澳大学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之比较——基于上海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的对比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7): 66-70.

(编辑:秦俊嫄)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中澳高等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编号:2014jyxm7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2

A

1671-0568(2016)29-0117-05

袁平红,博士,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中澳财经留学生
财经日历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中澳中学英语课堂组织形式对比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380家山东企业受益中澳自贸协定
中澳煤炭产业的合作现状、障碍与推进策略
财经阅读时代
为中澳交流架设“金”桥——记金信集团董事长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