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创新价值
——以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

2016-02-20 22:5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主题性可视化命运

■ 张 锐 姜 楠



大数据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创新价值
——以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为例

■ 张 锐 姜 楠

主题性报道隶属于“宣传新闻学”的范畴,是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独有形态。思想性是这种集新闻性与宣传性为一体的电视新闻报道类型的核心元素。这也就意味着主题性报道承载着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主题先行”这一特征,使得“先定调、后找料”成为传统主题性报道的新闻生产思路,出现了新闻报道说教意味浓重、偏离新闻规律等问题,甚至影响了主题性报道的传播效果。在改进主题性报道方式、转变新闻生产思维的探索中,我国的新闻工作者一直进行着积极的努力与尝试。将大数据引入主题性报道,正是新闻工作者们大胆创新的一种新路径。

一、大数据重构主题性报道生产思维

1.扩大主题性报道新闻来源

在传统主题性报道的新闻生产中,采访是其重要的素材来源。由于抽样调查采访所获得的样本数量有限,传统主题性报道往往只能选择一个新闻事件的局部来进行描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因此,其结论也通常具有典型化而缺乏普遍性特征。

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主题性报道的信息采集与建构方式,将大数据思维内化到主题性报道的生产环节。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反复抓取、比较分析和筛选重组,数据新闻延伸了单一新闻事件、实时新闻信息的意义,挖掘出传统主题性报道中难以体现的逻辑。《数说命运共同体》大数据主题性报道,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题,抛开了传统主题性报道单纯依靠记者的新闻敏感采集、发布新闻的途径,避免了只能以个别人物或事件作为采访对象进而表述思想、论证主题的新闻生产方式。报道采用跨领域、跨平台的开放式数据集纳与过滤,整合多方信息源,通过“量化数据即新闻本体”的大数据思维表达出来。这种大数据新闻的全样本透析,改变了小数据时代偶遇式的抽样调研,这种建立在海量客观数据基础上的逻辑推导与新闻生成方式弥补了传统主题性报道的缺失。

2.数据挖掘新闻价值点

主题性报道通常要承载国家政策之解读、或贯彻落实某项精神,因此带有一个时期鲜明的宣传报道意图。传统主题性报道为了寻找宏观政策的落脚点、探索主题性报道的新闻价值点,往往需要新闻记者深入社会生活,挖掘、发现足以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阐述宣传主题的新闻事实,并以此为新闻价值点报道新闻、传播观点。这也就意味着“走进基层一线、深入调查采访”,成为传统主题性报道新闻价值点产生的重要途径。

《数说命运共同体》主题性报道十分注重选题的策划,希望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挖掘独家的新闻价值,这正完美契合了数据新闻的核心内涵。因为数据新闻并非单纯的数据堆砌或数据美化,而是根据选题有目的地收集、分析、呈现数据的新闻发现和深化的过程。《数说命运共同体》通过数据的挖掘、比较和分析,围绕“一带一路”主题,通过基于数据集的专题挖掘以七个有价值、有意义、有深度的系列专题报道,为观众构建出“一带一路”新知体系,最终建立起观众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全新认知,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及引导舆论功能。

二、大数据重建主题性新闻报道形态

在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形态之中,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支撑起了主题性报道的模式架构。而在主题性报道的新闻叙事之中,叙事视角单一化、叙事结构程式化、叙事文本模块化,也成为电视主题性报道逐渐暴露的短板。大数据应用于主题性报道不仅重构了主题性报道的生产思维,也为主题性新闻报道的形态注入了新鲜与活力。具体表现为:

1.叙事视角多维度

电视主题性报道的叙事视角选定不仅反映着媒体对社会事实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反映着媒体的意识形态立场。传统主题性报道通常囿于单一的政治视角,报道形式流于平面化,带有强烈的灌输意识与浓重的宣传色彩。“随机抽样调查”式的参与身份也仅仅赋予了记者一种限知视角。虽然提升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可信度,但却难免出现片面性与主观性,使报道缺乏说服力。

《数说命运共同体》将大数据思维引入电视主题性报道,不但赋予主题性报道以大数据全知视角,而且通过主播欧阳夏丹的观光式限知视角使整个主题性报道既具备真实性与可信度,又同时增强了客观性与说服力。第四期《奔跑吧!能量》以大数据的全知视角勾勒出动态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可视化示意图,以主播欧阳夏丹的观光者限知视角交代土库曼斯坦所拥有的天然气储量,以深圳市人大代表黄翔的内视角,交代“钰湖之困”提案的原因,并以解说的外视角勾连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输送给深圳钰湖电厂之策,告知事件解决。可见,多维度、多视角的信息让电视新闻更具说服力与可信度,使电视新闻告别小数据时代主题性报道的主观性、片面性,以全貌还原新闻图景。

2.内容文本数据化

传统主题性报道习惯采用“专题短片导读+外景典型采访+专家演播室解读”的结构标配。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下,记者往往会在预设的报道主题下选定某一论证方向,进而寻找相应论据,包括文字论据和数据论据等。因此,数据在整个主题性报道之中处于辅助、例证的位置。

《数说命运共同体》主题性报道让大数据成为贯穿于整个报道的主线。即以大数据为叙事线索,展开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休戚相关的故事篇章。如在第三集《文化的旅行》中,节目从北京马连道茶城一家专营斯里兰卡红茶的茶店说起,仅去年一年中国人就喝掉6100吨,相当于用每500克一包的红茶盒从北京排到上海。而放眼全球,正奔跑着价值超过230亿美元的茶叶,将这些茶叶铺开可以铺满北京市。可见将大数据思维引入到主题性报道使得数据从传统主题性报道的例证转变成为新闻内容本体,不再是文字文本的辅助。大数据本身即是新闻,内容文本实现了数据化,成为主题性报道的对象。

3.可视数据生动化

如果说2012年《数字十年》系列成就报道是可视化数据的探索与尝试,2014年“据”说系列民生与时政议题报道是可视化数据的迈进与发展,那么2015年《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主题性报道则是可视化数据的突破与成熟。

《数说命运共同体》报道摆脱了数据示意图时代利用数字、图表、色块等二维、平面、单一的数据可视化模式,通过三维地图、卫星定位跟踪系统、GPS移动数据轨迹等可视化技术,将生动、直观又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真实数据轨迹进行全景化呈现。此外,虚拟技术的应用也是《数说命运共同体》主题性报道的亮点之一。“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拍摄加上后期特效技术的应用,冲破了时空壁垒限制,实现了主播从70多个实景中神奇“穿越”般的瞬间位移。可见,可视化技术应用,不仅帮助主题性报道的记者、编辑抛开了对现场采访、同期声、空镜头等声画系统的依赖,而且打破了呆板、单调的数据模块化呈现,使得大数据不仅可视,而且可视形式更鲜活。

三、大数据重塑主题性报道传播效果

在“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这两大报道模式充斥电视主题性报道之时,电视主题性报道通常作为新闻背景介绍、新闻事件解读和新闻观点述评等内容的提供者。这种单向的新闻内容传播使受众只能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传播效果并不理想。

大数据的应用使主题性报道的内容选择不再依赖“传者本位”视角下单向度、先验性的新闻敏感,而是将媒介融合框架中的UGC理念融入其中。这也就意味着每一个受众需求的累积就可以成为一座新闻富矿,一改传统主题性报道“封闭式的告知语态”,转向了“开放式的交互语态”,同时也使主题性报道在内容上实现了内在的互动关系。另外,在了解受众关注焦点、尊重受众心理需求、满足受众收视期待的逻辑框架下,《数说命运共同体》主题性报道采用主播替代性观光视角加上导游式的解说词,将原本宏观抽象又晦涩难懂的政策纲领化解在活泼具体又引人入胜的异国风情之中,通过对话式的新闻故事讲述与瞬间“穿越”的可视化传播,实现了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互动,使“一带一路”倡议在主题性报道中更具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

然而,大数据在为电视新闻行业提供全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给电视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如何从繁芜冗杂的海量数据中提炼新闻价值,如何在深度挖掘与分析中洞察海量数据下隐藏的欺骗性而发现其真正本质,如何更好地发挥大数据交互性的可视化传播功能,如何从纷繁芜杂的数据中发现并总结规律进而增强数据新闻的预测和研判能力等。

(作者张锐系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姜楠系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国涛】

猜你喜欢
主题性可视化命运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思维可视化
命运的更迭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命运秀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