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炜 王传超
国际传播视野下中国医疗剧的问题探析
■ 张 炜 王传超
“医疗剧”在美国、日本等国的电视剧体系中是一种成熟的剧作类型,并涌现出《实习生格蕾》《白色巨塔》等代表各自国家不同制作模式和艺术风格的佳作。中国医疗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界80年代。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剧如雨后春笋般登上舞台,2009年至2012年间,多部医疗剧相继播出。
相对于历史题材、政治题材的电视剧,中国医疗剧在国际传播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医疗剧涉及的技术、情感、升迁、伦理等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较少有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电视剧的传播障碍,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认同接受。
1.救死扶伤精神的普适性
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医疗剧的重要表现内容。如在《感动生命》中,心外科主治医生跨越了患者的身份差异,从生命的角度实施救助,赋予了救助行为崇高的道德价值。又如在《心术》中,神经外科医生代患者家属签字,使病人及时得到救助,挽救了患者生命。这些医疗剧的主人公在个人可能承担的风险和患者的生命之间,毅然选择了生命,充分表现出了医者的崇高。这既是不同种族、国家、地区和时代人们的共同价值观念,又是各国医疗剧的核心内容。中国医疗剧的救死扶伤精神同样能够跨越民族和国家,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电视观众情感的桥梁。
2.医疗问题的共同性
医疗问题包含表面的医疗纠纷和深层的体制问题,涉及到医保制度、国家对医学事业的投入、患者的救治程序、治疗费用、医师资格的获取、医疗事故的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很多中国医疗剧对医疗问题都有所涉及。《心术》开篇就涉及医疗纠纷,《感动生命》等作品也涉及了比较敏感的红包现象。虽然医疗体制各有不同,但医疗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却在各国医疗剧中有所表现,从而成为各国医疗剧的共同性内容。中国的医疗体制、医患关系问题并不令人乐观。这些问题既有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又绝不会仅仅在中国产生。可见,医疗问题也是中国医疗剧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理解的因素。
3.医学知识的共通性
医学知识、医疗技术、药品的开发和研制等方面是医疗剧的重要表现内容。中国医疗剧同样对此多有涉及。《柳叶刀》《医者仁心》《生死依托》对心脏病知识有所表现,《感动生命》中涉及到了遗传病、心脏病、肝脏捐赠等内容。它们所展现的医学术语和知识在国际传播中是共通的,不存在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共通性的医疗知识是一种便利的沟通语言,是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下观众互相交流的重要基础。
如前文所述,救死扶伤精神的普适性、医疗问题的共同性和医学知识的共通性是中国医疗剧国际传播的天然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已经达到了预期的传播效果。事实上,包含价值观在内的诸多层面的问题制约着中国医疗剧的国际传播。
1.奉献精神的过度苛求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然而医生不是完人,其精力和体力有一定的限度,并且医疗技术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部分中国医疗剧中,医疗伦理被过度强调,医生、医院能力的有限性却没有能够得到真实呈现,从而变成一种虚假的道德神话。在《心术》一剧的开篇,刘晨曦医生正在别的医院陪女儿做透析,她所在的医院要抢救病人,她当即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剧作很明显是为了凸显医生职业精神的崇高而屏蔽了母女亲情;在《感动生命》中,司马博铭负责农村孩子的手术,成功在即,他的儿子却在一场意外车祸中胸腔积血,也急需他的治疗。司马博铭保住了赵强的命,而永远失去了儿子。这种过度巧合的安排也是刻意在塑造“道德完人”。因此,有学者指出:“国产医疗剧容易成为医护人员和医院的宣传片,过分强调主旋律,弘扬一种和谐的理念,刻意突出医生正面形象来改变负面报道灌注于民众对于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刻板印象。”①
美日医疗剧更善于在平衡中挖掘更深层次的人性,演绎出曲折丰富但合乎情理的故事。在日剧《白色巨塔》中,财前医生技艺精湛,但过度追求个人升迁。医疗事故、医生个人的悲剧和最终醒悟给人以巨大的震撼。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中,马克·格雷尼医生坚持在医院第一线,却因此付出了离婚的代价,凯瑞·维弗医生也在为自己应该做一个彻底的医生还是称职的主妇而挣扎。有学者指出国产医疗剧的不足:“问题意识缺乏深度,将医院、医疗活动等方面表现得过于理想化。……虽然一些作品在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但要真正要‘走出去’、实现价值最大化则尚需时日。”②
2.医疗问题的肤浅表达
反思医疗体制、推动体制改革、使医生和医院回归职业化的要求,应当是国产医疗剧的使命。目前,受收视率和市场效应的影响,国产医疗剧大量使用影视明星、热点话题、新潮价值取向做包装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就导致了对医疗反思的缺位。
国外医疗剧在揭露医疗体制问题方面的力度较大。如职称竞争的过度激烈导致了很多医生行医目标的狭隘与偏差。在日剧《白色巨塔》中,职称竞争的激烈导致财前医生将主要的工作内容定位于单纯的技艺提升和人际公关。患者的生命和感受对他来说毫不重要。作品对体制问题带来的医疗弊端有正面的触及。相对来说,国产医疗剧在此方面乏善可陈,医疗问题背后深层的体制原因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外国观众对中国医疗剧的艺术水平和深度难以认同。
3.医学知识的非专业表现
医生是根据专业知识和技术而立足的,医疗剧虽不一定对医学知识和技术有多深的挖掘,但应予以准确的表达,以真实地表现医生的职业行为、展示人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拍摄国产医疗剧难度较大,导演和编剧一般都缺乏相关专业的医学知识,如果不仔细核对细节,容易出错,形成误导,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③
忽视对医术的正确表现,不懂得通过医术来表现医生,未能深入病症以及和它相关的病人和家属心理,使作品在涉及医学知识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重点往往放在和医生职业没有关联的个人情感纠葛,和由此带来的无意义的对白、调侃和吵闹。比如《柳叶刀》往往将医学的知识和技术隐没起来,而是展示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生死依托》也未能充分体现医疗知识和技术。有人评论说:“在真实反映医生的专业工作方面,我国的医疗剧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国的医疗剧很少能在剧中给观众传播医学知识,拍摄的救治病人的场景不是重复的手术台场面就是一群医生巡视病人。编剧习惯把剧中主人公的情感纠纷作为主要内容加以呈现,这使得我国医疗剧往往变成了披着医疗外衣的情感剧。”④
相较于美国与日本的医疗剧,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中国医疗剧,还有诸多问题需要改进。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性的回归、医疗问题的正视和医学常识与技术的准确表达。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仅仅把医疗题材作为一个噱头,才能够改变价值观的苍白和单一、强化医生媒介形象的传播力度,在国际传播中获得广泛的认同。为此,有学者指出,“创作者应该提高本身的素养,突破影视剧在结构和叙事上陈旧模式,让中国的医疗剧获得新的发展”⑤。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医疗剧在国际范围内更受瞩目,并让海外观众看到中国医疗事业的文明、进步和医疗环境的改善。
注释:
①③ 孟洁、谢霈:《国产医疗剧的传播价值初探——从〈心术〉热播谈起》,《东南传播》,2012年第8期。
② 赵聪、鲍同:《医疗剧的国际视角初探——以日剧〈白色巨塔〉为例》,《中国电视》,2012年第12期。
④ 黄春玲:《中国医疗剧的人文关怀与悲剧意识》,《创作与评论》,2012年第9期。
⑤ 许安琪:《21世纪医疗剧中医生形象探析——以〈心术〉为例》,《戏剧之家》,2014年第7期。
(作者张炜系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副教授;王传超系燕京理工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刘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