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君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54)
区位论视角下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唐穆君
(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54)
在对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布局现状的调查基础上,总结出目前西安民办博物馆存在“散落型”、“曲江型”、“遗址型”三种空间分布模式,三种模式是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交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通过区位分析,判断“曲江型”、“遗址型”发展前景上要优于“散落型”民办博物馆,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布局需要其它旅游元素共同支持以整合优化。基于区位理论,结合西安旅游业发展趋势,总结出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布局上“一核、两极、多节点”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与城市其他资源要素产生集聚效应,最大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西安民办博物馆;区位理论;空间分布;发展模式
民办博物馆(或民间博物馆)是为了教育、收藏、欣赏的目的,由社会力量利用非国有文物、标本、资料等资产依法设立并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服务机构[1]。民办博物馆隶属于博物馆体系,除具有公益属性,还有产业属性,与市场更为接轨,是城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办博物馆作为单一经济体势必要与其他经济体相结合发挥最大能效,在空间布局上也要与城市其他产业相互合作,实现产业布局最优化。西安民办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现今已有大大小小的民办博物馆(含敬览馆、艺术馆、纪念馆)31家,已成为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领跑者”。民办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西安旅游要素的空间布局,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区位综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西安旅游业的发展。本文所提到的民办博物馆以西安市文物局记录在册的民间博物馆为参照。论述中对民办博物馆的类型、运营、内容不加以着墨,将整个民办博物馆群体纳入西安城市发展空间,从空间布局维度以及与城市发展契合度入手,归纳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博物馆的属性,结合西安旅游市场现状,得出适合发展的模式,实现民办博物馆资源优化整合,以期有助于指导西安地区民办博物馆的发展。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地域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优化的理论,简单地说,区位理论就是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2]在一定的经济空间或城市空间中,各区位地位不同,从而受经济、社会、成本、政策、交通、资源约束也不同。为追求经济、社会利益最大化,各经济单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相应的制约因素选择最佳的区位,实现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的最优化。
现代区位理论研究目标及着眼点,“已不单寻求单个经济客体的最佳区位,而是从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的集聚程度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中寻求各种经济客体在空间的最优组合与相对位置。”[3]这一理论对区域内经济体布局优化具有诸多直接或间接指导价值。对民间博物馆布局与发展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按照西安民办博物馆现有的空间布局情况,可总结为散落型、遗址型、曲江型3种类型。
(一)散落型
1.概况
散落型民办博物馆是以收藏家个人的意向为主选择博物馆选址布局。收藏者以个人的财务实力为考量,或租或建,选择博物馆建筑。有的干脆将自己的住所作为博物馆的场所,收藏、研究、展示其藏品,据粗略估计,这类博物馆多为单体建筑,或孤立于偏远县城,或高居于城中主干道边写字楼中,或深处于居民区内,散居在全市各区县。散落型的民办博物馆对藏品的收集、保存、展示、研究等工作全部都在收藏者的住所或租住地完成,所以这类博物馆也被称作“私人收藏馆”。这类博物馆受展览空间及安全因素等制约,开放时间多不固定。
2.区位分析
散落型的民办博物馆对外开放与否有很大的自主性与不确定性,这主要取决于收藏者个人的意愿,在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允许或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的状况下,许多散落型民间博物馆会选择从个人藏品转向向公众开放,跨入西安民办博物馆队伍行列。
散落型的民办博物馆有着极高的自主性与灵活性,但是因缺乏相关产业的集团式运作和发展,缺少外部空间的氛围营造,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是展览空间有限,有适当展室的散落型民间博物馆少之又少,基本上是居住或租住场所与展览室合二为一,展览空间往往有限,藏品摆放无序凌乱,收藏者或秘而不宣不对外开放,或等有人预约之时才匆忙布展,很难满足参观者的需求。且由于展览空间有限,参观者的数量也相应受到很大限制。第二是博物馆日常管理问题。散落型民办博物馆多数由收藏着本人进行日常管理运营,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参与,发展过程中着重收藏却不精通管理,而且顾忌到安全因素,往往不愿意将自己的藏品展示于众,最终导致民办博物馆难以真正行使展览这一基本职能,只是收藏者的“收藏库”而已,第三是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问题。任何博物馆藏品收集工作都需要巨大的财力投入与人才支撑,尤其是财务上得不到保障,博物馆的收藏、展览、研究等工作会陷入停滞发展的境地。最后是散落型博物馆所处环境问题。散落型民办博物馆有的处在市区偏僻的住宅内,有的偏离市区,交通不便,如高陵钱币博物馆地处高陵县,很难吸引到游客到来,周边环境差,缺乏其它旅游元素的补充,甚至没有完备的基础服务设施,经常乏人问津。
(二)遗址型
1.概况
遗址型民办博物馆指的是建于遗址原址之上,或集中于遗址公园内的民间博物馆,故以遗址型来命名这种发展形式。在西安地区,这种类型的民办博物馆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在遗址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如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建在唐代西市遗址上、龙窝酒文化博物馆建立于清代龙窝酒作坊遗址基础之上。第二种是依托遗址公园的名气,将众多民办博物馆汇聚到遗址公园内的形式。西安地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和大明宫遗址公园在民间博物馆的集聚上最为突出,两大遗址公园在国内外旅游者中极具知名度,游客到访率极高,短短几年内聚集了西安经文牛文化陶瓷博物馆、大明宫陶瓷艺术博物馆、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博物馆、西安皇家艺术博物馆、西安美都博物馆等数家博物馆。
2.区位分析
和散居型博物馆相比,遗址型民办博物馆在空间聚集、群落发展上有所突破。首先,由于遗址区提供了展览场所与外部空间,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间博物馆的空间聚集,为收藏者们提供了展览场所、外部环境以及交流互动的平台,西安地区的遗址公园都有着的极高历史价值与知名度,短时间内实现了博物馆群落的人气汇集,极大地提升了民办博物馆的发展前景;其次,对于遗址公园而言,众多民办博物馆的引入进一步丰富了遗址公园的内涵,赋予遗址公园更多元的文化表达方式,充实了遗址公园的文化特色。遗址型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区位双赢。
然而,民办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从最初的接触,商谈交流,到最终实现二者的牵手结合,几乎都是个人的意愿与自发行为,相关管理机构与专家学者很少参与其中,使得遗址公园在初期建设时,只急于引进博物馆用以填充遗址公园建设内容,而不顾博物馆主题是否与遗址公园主题相契合,结果引进后发现与主题公园相差甚远,使得游客生出不伦不类的突兀之感,为日后民间博物馆后续发展、双方合作埋下隐患。
(三)曲江型
1.概况
曲江型指的是民办博物馆与曲江新区(指曲江核心区)合作的发展形式,由收藏家或民营企业提供藏品,曲江新区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展览场所和日常管理。曲江新区在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等各方面都更为成熟,诸多景区、景点在国内外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颇高,短短几年内就积聚了较高人气,成为西安民间博物馆汇聚重镇,所以用“曲江型”来命名这种民办博物馆形式。
2.区位分析
相比于遗址型民办博物馆群,曲江型博物馆群进一步解决了民办博物馆的外部环境、空间聚集等问题,在对博物馆的日常管理问题上更进一步,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对博物馆的日常工作及突发问题妥善处理,基本形成了“博物馆群落”模式。然而,从曲江型民办博物馆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博物馆群之间以及博物馆与曲江其它旅游元素之间还没有做到及时互动交流,互相拓展平台、实现双赢,未能做到与曲江新区建设、城市价值兑现完整契合,原因在于曲江对民间博物馆的凝聚还只停留在“形聚而实散”[4]的层面。曲江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把诸多散居在全市各区县的民间博物馆吸纳进来,完成了形式上的汇聚,却缺少内容上的整合,例如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户邑民间艺术博物馆、曲江书画艺术馆都位于曲江新区内,藏品关联度很高,实际运营中相互之间的交流却远远不够,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造成许多无谓的资源浪费,这种博物馆群之间空间上的聚合而非实质上的融合达不到互促互进的目的。如何有效实现博物馆和曲江景区的紧密融合,实现经济单体与空间最优化,以促进双方效益最大化是曲江型要解决的问题。
总体而言,影响西安地区民办博物馆空间布局的因素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交通因素。
(一)社会因素
从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分布的三大类型分析可以看出,曲江型民办博物馆占据很大比重。这是因为西安地区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多集中在南郊,因而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相应集中在城市南区,西安市民也素有向南居住的传统习俗。这一社会历史惯性因素对民间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大,从而奠定了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分布的大格局,尽管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民办博物馆区位也开始向北扩散,但社会心理因素引导下的向城南集聚是理所当然的。
(二)经济因素
在正常生长条件下,外界环境的渗透势大于植物根系细胞的渗透势,因而植物根系可以从外界环境中吸取水分,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水分供应;但外界高浓度的盐分会导致水势下降,使得外界环境的渗透势小于植物根系的渗透势,这时植物根系无法吸收水分,从而引起水分的亏缺,长时间的渗透缺水会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5]。研究表明,当冰叶日中花处于0.8 mol/L的NaCl溶液时,植株出现严重萎焉,最终死亡;而在 0.2 mol/L NaCl处理下的植株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单棵植株质量显著高于未经NaCl处理的幼苗[6]。因此,低盐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冰叶日中花的生长。
民办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首先,其发展和经营需要收藏者以及社会各群体大量的资金投入,其次,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和质量也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区域文化厚度展示的重要标志,由于城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城市发展重心的不同,使西安民办博物馆的空间分布出现了南北两极比重加大,其它城区相对薄弱,城区之间差异明显的局面,经济因素也是决定民办博物馆空间布局的重要因子。
(三)政策因素
民办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新生事物,需要有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曲江新区在2010年5月制定了《关于鼓励、扶持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发展办法》,推出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民间收藏家,体现了政策引导因素在民办博物馆汇聚方面的重要性。
(四)交通因素
民办博物馆的区位选择中,交通区位优势占重要地位,便捷的交通,既可以满足博物馆参观人群集散的要求,又降低了出行成本。所在区位的交通便利与否,成为影响博物馆布局的关键。从西安民办博物馆空间分布现状看,呈现出沿二环以外的主要干线道路分布的态势,体现出交通因子的重要性。古城内历史环境厚重,文化设施完备,但因交通压力使得诸多民间博物馆望而却步。因此,二环以外的交通便捷性好的主要干道成为民办博物馆布局的最佳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遗址型和曲江型相对于散落型博物馆更具有区位优势,在文化氛围营造上有更大吸引力,也具有更大的文化创造力与发展潜力。
根据城市空间中经济体寻求利益最大化这一区位理论的指导,结合目前西安市民办博物馆3种模式发展形势,并考虑到西安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寻求民办博物馆空间布局与其他经济体最优化组合。提出构建“以主城区为核心、以曲江、遗址公园为增长极,以历史风貌保护区、城郊旅游区为节点”的“一核、两极、多节点”民办博物馆空间发展模式。
“一核”是以西安古城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将古城作为民办博物馆的大本营。目前,古城内只有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陕西元阳文化博物馆两家民间博物馆,无法产生集聚效应。将民办博物馆与古城内的文化遗迹、历史街区、旅游景点相结合,打造民办博物馆集中地,借古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既可扬博物馆之名,同时也是对古城旅游元素的有益补充。可将重复建设的博物馆合并进来,如西安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可与于右任故居纪念馆合并。考虑到城内可用空间有限,可将小型的、具有专业特色的散落型民办博物馆迁至城内,尤其是将书院门、顺城巷、德福巷等特色街区作为民办博物馆空间聚集区,并注意与古城区内的历史街区特质相切合,进一步彰显古城文化特质。
通过精心策划城内旅游线路将各小型博物馆串联起来,将民办博物馆融入到古城内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内,使“博物馆之城”名副其实。
(二)“两极”
“两极”即是依托南极—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北极—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大明宫遗址公园对民间收藏的吸引力,打造民办博物馆两大增长极。曲江新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彰显城市魅力,塑造城市品牌等方面成绩显著,曲江不仅是西安旅游与历史文化融合的象征,也是西安的闪亮名片,诸多旅游景区更是成为旅游者来西安的必备项目。应积极借文化产业园区之势扬民办博物馆之名,借助曲江在品牌塑造、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产品输出、市场汇聚等方面的优势,为西安民办博物馆提供平台。把南极—曲江型民办博物馆发展壮大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指引性、窗口性聚集区,作为民办博物馆论坛、藏品交流论坛、文物博览论坛举办地,将曲江型民办博物馆的打造成为西安对外展示名片和标识性区域,以其为支点带动西安民间博物馆整体的发展。
北极—遗址公园对博物馆的汇聚力与曲江新区有相似之处。西安素有“世界大遗址公园之城”的称号,拥有丰镐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等规模庞大、内涵丰富的考古大遗址。近几年来,西安市通过科学分期,重点建设,对大遗址进行了保护与利用,先后建立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特区。城北又是西安行政中心,应对民办博物馆的引进予以鼓励和支持,将来丰镐遗址、杨官寨遗址等也作为民间博物馆主要的空间集聚地。在将民办博物馆引进北极时,应综合考虑到民办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主题是否与遗址公园的特质相契合,选择有助于延续西安历史渊源,保存城市文脉并深度彰显城市特色的民办博物馆,注意与遗址公园的遗存及各类建筑相吻合。
两极内博物馆群可设专题展览,将相同或相似收藏主题的民办博物馆藏品集中展示。例如可设“书画专题展”,将亮宝楼艺术博物馆、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曲江书画艺术馆的藏品集中展示,还可与公立博物馆、行业博物馆联合展览,尤其是南极曲江新区周围公立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众多,例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砖汉瓦博物馆可共同举办展览。以实现各个博物馆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将两极内的民办博物馆之间、与城市文化之间互相融合,使民办博物馆自身价值得到完整体现。
(三)多节点
“多节点”指的是以西安城市的自然与历史风貌保护区作为民办博物馆的聚集地,二者之间共生共存。《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中提出构建“一核引领,三心提升,三带拓展”的空间旅游格局,其中“三带拓展”指的就是秦岭山地休闲体验带、渭水生态休憩景观带和渭北历史文化体验带,这三带将成为西安都市旅游的拓展地带。相对于主城区,这三节点可以为民办博物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天地,而民办博物馆与历史风貌保护区、城郊旅游区在文化内涵与文化表达上极为相似,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将自然风貌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联合吸引力发挥到极至,从而使民办博物馆既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更成为旅游区的重要载体。在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国家,民办博物馆和自然风景区、古建筑等一起构成文化旅游的必备因素。成为当地极富特色的核心旅游吸引物。
在将民办博物馆布局于历史风貌保护区、旅游区时,首先要考虑藏品的收藏与维护工作与景区自然条件的符合度。其次是民办博物馆和合作景区之间在内容上的融合度。最后,民办博物馆长期处于风景区中,容易丢失博物馆教育等社会职能,而单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相关文物管理部门与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沟通、统筹、引导和协调工作,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在实际运行中出现这种情况。
区位布局“寻求各空间组织的最佳形式和一般规律,以求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实现最佳效益。”[5]从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入手对民办博物馆发展的研究是博物馆研究的新兴领域。民办博物馆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城市文化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过于碎片化的对待不利于民办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民办博物馆的发展也是动态的,梳理城市资源的脉络,在空间整合的整体框架下加强区位组合联系,才能有效地指导民办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1]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等.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EB/OL].(2010-01-29)[2016-04-01]http://www.chinatax. gov.cn/n810341/n810765/n812161/n812574/c1085827/content.html.
[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柴寿升,鲍华,常会丽.基于区位与空间结构理论的城市会展产业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4]李雪峰.上海民间博物馆空间发展模式探析[J].博物馆研究,2008(4).
[5]曹颖.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及理论依据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9).
K87;F27
:A
:1009-2447(2016)03-0120-04
2016-06-25
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4T33);陕西省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3CO42)
唐穆君(1983-),女,河南商丘人,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