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016-02-20 16:01张希亮
关键词:外语汉语民族

张希亮

(甘肃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甘肃平凉744000)

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张希亮

(甘肃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甘肃平凉744000)

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由于存在着复杂的语言现状,外语教育教学成为其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研究在考察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其外语教育教学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精准投资,提高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设置外语语种;加强民族地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效率;加强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对策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约1521万人,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18%。因此,西北地区的民族教育问题在当今已不仅仅限于教育本身,而是事关本地区长治久安,民族平等团结,社会进步繁荣的重大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总体结束了资源短缺的历史性阶段。但由于自然、地理、经济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总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实现跨越发展还有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由于存在着复杂的语言现状,外语教育教学成为其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难以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如何提高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怎样使民族学生既不丢失本族语,又要掌握好汉语,还能把外语学到手,更是我国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现状

(一)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投人逐年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教师学历水平、教学水平普遍提高。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新校区占地面积241亩,投资超过2亿元,建筑面积59000平方米,是一所可容纳5000名学生就读的标准化学校。学校英语教研组现有教师30名,均为本科学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7名,有10名教师先后辅导30多名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奖[1]。

随着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的不断提高,教师的入职门槛也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在《甘肃省2014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民生实事就业项目》考试中,临夏州需招考农村中小学文科教师10名、理科教师11名、音体美科教师8名,报考人数分别为148名、86名、59名,录取率仅分别为6.8%、12.8%、13.6%。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是学校实现各项目标的人力资源保障。教师入职竞争的日趋激烈,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加盟教师队伍,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实现西北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据临夏州教育局统计,2014年临夏回民中学应届生参加高考1310人,一本上线58人,二本上线176人,三本上线283人,本科总上线为517人,被省内外一本院校录取139人,二本院校录取310人,三本院校录取83人,高职录取516人,共计录取1048人,录取率达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合作藏族中学共有378名毕业生参加高考,其中,以藏为主类248人(文史196人,理工52人),以汉为主类130人(文史108人,理工22人)。19人被一本院校录取,321人被省内外二本院校录取,一、二本录取率为89.95%,创历史新高。

(二)外语教育教学失衡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西北民族地区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失衡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例如,在临潭县长川乡,学生向县城集中的现象非常明显,全乡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到县城上学,还有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汉族学生到兰州、临洮等地上学,经济条件较好的回族学生到临夏等地上学。

西北民族地区教育失衡发展还表现在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等各个方面。东乡县锁南初级中学现有学生902人,其中男生680人,女生222人,男女生比例约为3:1。显然,女童辍学现象严重,男女受教育水平不均衡。

宏观层面的教育失衡发展必然导致微观层面的外语教学质量差异明显。枹罕镇位于临夏市西,距市区约15公里,在2015年3月前,共有5名英语老师担任全镇12所小学3~6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每名英语老师一周内需要在自己任教的几所小学轮流上课。同年3月之后,每所小学才配备了1名英语教师。2014年,牟家小学学生成绩在枹罕镇排名第一,语文、数学及格率低于临夏市平均及格率8个百分点,而英语及格率却低15个百分点。

(三)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教师总量充足,学历水平普遍提高,但学科分布不尽合理,懂民族语的外语教师极为缺乏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特别是民族地区特殊的教师补充和支援机制作用明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学历水平也普遍提高。2013年,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教育厅支持甘南藏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和《甘肃省教育厅支持临夏回族自治州教育跨越发展行动计划(2013-2020年)》,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民族教育自身发展能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据《甘南藏族自治州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州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8%、99.7%和84.6%。

但是,教师学科分布不尽合理,外语教师缺乏。在临潭县长川乡,各小学很少有专业英语老师,一般都是由其他专业老师兼任,只在大一点的小学最多才有1名专业英语老师,要教授4个年级的英语课,还要兼任其他课程。而在教学点,多年都没有专业英语老师。

在藏区,尤其是在偏远牧区学校,懂藏语的专业英语老师极为缺乏。尕海乡尕秀小学是碌曲县较大的一所牧区小学,有学生179人,教师21人(本科10人,大专11人),但英语教师却只有1人,大专,专业是藏语文,自学英语。在甘南州,藏语教师的缺乏使许多藏族孩子特别是牧区的孩子因为不能与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而不得不辍学。另外,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也仅局限于语文课程,其他课程“双语”教师比例很低,几乎为零[2]。由于高考照顾政策,民族地区很大比例的民族学生都在本地高校就读,就读期间汉语学习有限。由于语言学习的环境性、积累性和低年龄习得优势,在职少数民族教师通过短期培训熟练掌握汉语的难度很大。由于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民族地区条件的艰苦性,不论是招聘的外来大学生,还是以培训方式培养的当地在职教师,短期内都很难有效解决双语教师的短缺问题[3]。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而外来的专业英语老师又不懂民族语,师生因语言障碍无法交流,严重影响英语教学效果。

2.外语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青年、中年和老年教师的比例为1∶2∶1时,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中年教师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兼具了青年和老年教师的优点,通过“传、帮、带”,发挥中年教师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形成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在职称结构中,也应当有一定比例的高级职称。在西北民族地区,青年外语教师比例较高,中年外语教师比例较低,老年外语教师人数很少,高级职称外语教师比例极低。碌曲县藏族中学,有英语教师8人,全部是30多岁,中教二级,无40岁以上英语教师,无中级以上职称。积石山县保安族中学,有英语教师10人,全部35岁以下,中教二级9人,中教一级1人,无高级职称。

3.近年来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敬业精神不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师范类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和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偏远农村地区教育实际脱离,导致毕业生对农村教育缺乏认同感。虽然高校毕业生考取教师岗位的竞争十分激烈,但是,一旦以教师身份就业,许多青年教师并不愿意在民族偏远农村长期扎根。

同时,师范类高校培养环节的缺失,使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无法胜任一线教学工作,许多年轻人既不爱岗,也不敬业。现有师范类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定位上没有做到低重心、厚基础,未能与民族偏远地区教育有效衔接,许多师范类高校毕业生的“三字一话”不过关,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4.民族地区教师来源相对单一,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西北民族地区,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由于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年轻教师找对象困难等原因,很少有外地教师来边远民族地区任教,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本地民族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源相对单一的教师队伍,必然造成教学方法刻板、雷同,教育观念僵化。

同时,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总是想方设法调入城市工作。由于想进城的教师太多,许多地方就采用公开招考的方式来选拔优秀教师进城。优秀教师被不断选拔进城,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地区城乡师资配置的失衡。

(四)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民族地区,很多英语老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方法,以教师为主,按照“领读→讲解(翻译)→做题”的过程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课文。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使用英语的唯一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但是,很多英语老师的水平还不能达到用正确、纯正、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也不能积极运用视听媒体,采用听说法、讨论法、表演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然条件较好的民族地区城市学校,如合作藏族中学等,基本上都配备了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班班通”,但是均没有配备专门的语音室,而在民族偏远农村地区,连基本的课桌椅都很破旧,更不要说多媒体教室,所用教具仍然是“粉笔+黑板+书本”,民族地区英语教学手段总体还是比较落后。

2.英语语音欠标准

语音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在语言教育生态极为贫瘠、外语交际环境极为匮乏的西北民族地区,由于教师语音欠标准,学生语音学习不到位及民族语的影响等原因,民族地区学生“哑巴英语”及英语语音欠标准问题十分突出。长期欠标准语音输入会造成学习者语音“石化”现象,这对于初学者将会造成不良后续影响。特别是步入大学之后,这些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的英文授课,也无法应对听力占35%的四、六级考试。

3.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西北民族地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巨大,学校对外语教育教学高度重视,但其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东乡县锁南中学每个班都有班班通,语音机,建有锁南中学教学平台,教学软、硬件都不错。初一、初二、初三每周分别上7节、6节、7节英语正课。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无民族文字。由于许多东乡族孩子汉语不过关,学习英语不仅是效率低下,而且可以说是无功而返。

4.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西北民族地区,特别是民族农村地区,自然环境艰苦、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封闭落后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这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

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缺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认为现在参加高考,名牌高校考不上,只能考上高职高专院校,出来也是打工,与其如此,不如早点打工。许多家长认为英语无用。据甘肃医学院调查,对于“你父母重视你的英语学习吗?”这个问题,碌曲藏族中学学生回答“重视”的只占20.4%,临夏回民中学学生回答“重视”的占34.5%。显然,家长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同时,一些民族地区学校虽然按照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要求,开设了英语课,但认为英语不是主课,课程建设、硬件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学校对于英语教研活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开发的支持力度较小。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不浓,仅限于有限的课堂学习,特色英语活动很少,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更少。

(五)英语成为藏文民语类考生考取普通类高校的瓶颈

根据《2015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藏文民语类继续采用“双记总分”办法。

以藏文答卷“民考民”考生:藏语文、藏数学(文/理)、汉语文、英语(120×1.25)各科成绩满分为150分,藏文综/藏理综满分为300分。“民考民”英语科目100%、藏语文和汉语文各占50%、藏数学(文/理)100%、藏综合(文/理)100%,以上科目相加所产生的总成绩参加普通类高校的录取;“民考民”藏语文100%、汉语文100%、藏数学(文/理)100%、藏综合(文/理)100%,以上科目相加所产生的总成绩(英语成绩作为参考)参加民语类高校和专业的录取。

以汉语文答卷“民考汉”考生:语文、数学(文/理)、“加试藏语文”、英语(120×1.25)各科成绩满分为150分,文综/理综满分为300分。“民考汉”英语科目100%、语文和“加试藏语文”各占50%、数学(文/理)100%、综合(文/理)100%,以上科目相加所产生的总分成绩参加普通类高校的录取。“民考汉”语文100%、“加试藏语文”100%、数学(文/理)100%、综合(文/理)100%,以上科目相加所产生的总分成绩(英语成绩作为参考)参加民语类高校和专业的录取。

显然,藏文民语类考生如果考取民语类高校和专业,英语成绩只作为参考,考生只需要学习汉语文和藏语文两门语言;考生如果要考取普通类高校,则需要学习汉语文、藏语文和英语3门语言。为此,绝大部分藏文民语类考生会选择报考民语类高校和专业,考取普通类高校的学生寥寥无几。合作藏族中学2014年、2015年每年考取普通类高校的学生只有1名。2015年,甘肃医学院本科层次:普通类招生500人,三校生招生50人,无藏族学生录取;专科层次:普通类招生900人,三校生招生150人,也无藏族学生录取;单独招生200人,录取藏族学生7人。

同时,藏文民语类考生的英语高考成绩明显偏低。2015年,合作藏族中学文史类、理工类的汉语文平均分分别为87.38分、82.63分,藏语文平均分分别为117.72分、125.54分,而英语平均分分别只有30. 23分、33.04分。2015年,碌曲县藏族中学汉语文高考平均分为67.02分,藏语文平均分为113.10分,而英语平均分只有24.91分。显然,在英语高考成绩明显偏低的情况下,考生选择“英语科目100%、藏语文和汉语文各占50%”的计分办法,不利于考生录取,为了能够被录取,考生无疑会选择参加民语类高校和专业的录取。英语成为藏文民语类考生考取普通类高校的瓶颈。

(六)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西北民族地区存在着复杂的语言现状

据学者调查,甘肃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分别为:回族,汉语,使用汉文属藏汉语系;藏族,藏语、藏文,属藏汉语系,部分人属于操“藏—汉”双语者;东乡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部分人属于操“东乡—汉”双语者;保安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部分人属于操“保安一汉”双语者[4]。在藏区,藏族学生以汉语为第二语言,三语教学中的“三语”是指藏语、汉语和英语。回族聚居区群众因其民族信仰的独特性及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很多回族儿童除了学习汉语外,同时还学习阿语和英语,使这一地区学龄儿童的英语学习不同于其他地方。而东乡族儿童的语言学习,实质上是四语学习:东乡语、汉语、阿拉伯语和英语。

2.宗教信仰不同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回族、东乡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土族信仰藏传佛教,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宗教和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从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范围来探讨教育问题时,教育在这个背景下就必然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国家性质决定的,也符合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潮流。

3.藏区教学模式

据甘肃医学院对合作藏族中学等学校的调研,在藏区学校,一般采用两种教学模式,模式一:以藏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模式二: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藏语。在合作藏族中学,所有年级1-4班是以藏语授课为主,5-6班是以汉语授课为主。无论模式一还是模式二,英语均不作为主课开设。除此之外,在藏区学校,还有普通班,普通班不开设藏语,英语作为主课教授。

据本课题组对甘肃医学院的藏族学生访谈,学生Q接受的是模式一教学,从小学开始,都是藏语授课,初三开始学习汉语,由于在纯藏区,上大学后,才开始使用汉语,新闻联播的个别内容听不懂。初一开始学习英语,每周2~3节英语课,会读,不懂意思,发现自己读的英语和大学老师及光盘上的读音不一样,英语课听不懂。学生J接受的是模式二教学,除藏语课外,其他课程都是汉语授课,她四年级开始学习汉语,五年级时就可以说流利的汉语并用汉语主持节目。初一开始学习英语,原中学不重视英语,到大学后可以听懂英语课。学生L来自半汉半藏区,从小会说汉语,高中上普通班,不开设藏语课,英语是主课,大学英语课完全可以听懂。显然,藏区不同的教学模式影响大学英语教学。

(七)阿拉伯语教育教学现状

从分布情况来看,甘肃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和定西等地,甘肃的阿语教学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临夏州聚居着回族等多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成为甘肃阿语教学中心。

1.民办阿拉伯语学校教育发展状况

阿拉伯语学校,也有称中阿学校,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回族聚居区兴办起来的回族新型教育的一种形式。即以现代教育的方法,一方面普及民族宗教知识,一方面教授现代科学知识,中阿文并授,培养具有一定伊斯兰文化知识,并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综合人才为特点[5]。

就甘肃而言,现存的阿语类学校共有15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登记在册的阿语学校,如临夏外国语学校,另有将近一半没有在教育部门备案,如平凉阿拉伯语学校。

临夏外国语学校(原临夏中阿学校)位于临夏市红园新村,初创于1978年,1989年临夏州教育局批准成立临夏中阿学校,2007年更名为临夏外国语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0500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224人,教职员工133人,其中专职教师89名。课程设有政治、历史、民族文化、汉语、阿语精读、泛读、语法、口语和笔译等。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董事会自筹、社会捐款及学生学费。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理念是“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素质,打造阿语品牌”,力争办成一所高层次、多专业、有特色的阿拉伯语职业学院[6]。

平凉阿拉伯语学校是由平凉部分回族企业家筹资举办的一所以教授阿拉伯语和开展少数民族群众成人培训的机构,至今未经任何部门审批。该机构创办于1984年12月,最初命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平凉教学点”,后更名为“平凉市穆斯林文化培训中心”,1996年11月更名为“平凉阿拉伯语学校”并迁入崆峒区新民北路75号办学,占地2.5亩。该校区纳入了《平凉市棚户区改造规划(2014-2017年)》范围,目前学校正在按政府的拆迁重建要求做新校园规划。

平凉阿语学校设阿语扫盲班和阿语专业班2个办学层次。现有注册在校学生140名,教职工23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培养目标:培养有信仰、有道德、爱国爱教、有专门外语技能的专业人才。学校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公办职业技术院校阿拉伯语教学现状

公办职业技术院校中,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的阿语专业被甘肃省教育厅、临夏州政府列为重点支持的特色优势专业。2015年临夏州卫生学校、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合并组建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按照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的思路,6月中旬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搬迁进入新校区。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占地面积400亩。

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267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人。2015年招收中专层次的阿拉伯语外教班60名,英语阿语班50名,商务阿拉伯语50名,临夏州现代职业学院招收专科层次的阿拉伯语100名。阿语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由埃及外教领衔执教,实施英阿双语教学和注重口语技能为特色,学生毕业后或出国留学,或在东南沿海外贸市场从事翻译或外贸工作。

全校有阿语教师18名,全部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外籍教师3名,研究生2名,有留学经历的7名。在阿语教学中,强调让学生养成阿语思维习惯,试卷上不许出现汉语,重视创造语言环境,早读抓得紧,充分发挥外教优势,强化口语技能,小班教学,每班不超过25人。学校的口号是“高薪就业、出国留学”,2014年阿语专业毕业了25人,全部去阿联酋就业。

二、促进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实现跨越发展的对策

(一)精准投资,提高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投资效益

首先,新增外语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提高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水平创造条件。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不是笼统地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教育资源配置导向,向民族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积极探索利用教育资源增量带动理顺教育利益关系的新途径。只有宏观层面的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微观层面的外语教学水平才有可能全面提升。

同时,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并不只是新建校舍,一些农村学校的校舍虽然旧但还可以使用,他们最急需的是学生桌椅、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设备。为此,还需要精准投资,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效益,不断促进民族地区教学手段现代化。

(二)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

在英语成绩明显偏低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被高校录取,考生无疑会选择参加英语成绩作为参考的民语类高校和专业的录取。英语成为民语类考生考取普通类高校的瓶颈。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

修改民语类考生的“双记总分”办法。将“民语类考生参加民语类高校和专业录取时,英语成绩作为参考”修改为“按照一定百分比折算为总分”。一则对于英语成绩较好的考生比较公平,二则可以改变民语类考生的外语偏科现象,有利于考生在大学的学习和今后发展。同时,为了稳妥过度,其百分比可以暂时不必过高。

增加普通类高校招收民语类考生的专项指标,满足民语类考生就读普通类高校的愿望,同时增加民族院校的汉族招生指标,无论是民族考生在普通类高校就读,还是汉族学生到民族院校学习,这不仅是培养“民汉兼通”人才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

学好一门外语,极不容易。在我国,由于不具备全社会通用的语言环境,外语基本上不可能自然习得,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它。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教学难度大于其他地区,汉族学生学习外语,只须克服汉语障碍,而民族学生学习外语,则要克服民族语和汉语的双重障碍。为此,营造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是解决民族地区外语教学费时低效问题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多个方面。在西北民族地区,由于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社会习惯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重男轻女思想导致女童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据东乡县老师反映,家长反对女童读书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读书的女童将来找对象困难;二是读书的孩子不会干家务;三是现在的彩礼越来越贵,恐怕孩子读书长见识后跑了,彩礼打了水漂。民族地区教育教学问题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和现实各方面作用的结果。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对孩子外语学习的重视,是提高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

(四)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设置外语语种

目前英语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由此而引起的外语教育中语种单一化的问题已相当严重。我国中小学可供学生选择的外语语种仅为英语、俄语和日语,但开设俄语和日语的学校及选学的学生人数并不多。学习俄语和日语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7]。在西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语种只有英语。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外语课程主要开设为英语,在大学及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若要再学习掌握其它语种外语,难度很大。

目前,在我国偌大的外语教学舞台上,几乎是英语一枝独秀。外语语种布局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今后发展来看,外语语种应当增加。我们既要考虑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这种强势地位,也要充分考虑语言的多样性,考虑到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在外语方面的实际需要[8]。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国务院洞察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战略的规划和实施,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为此,目前英语独大的教育格局需要改变。就甘肃而言,首先要将临夏打造为甘肃阿语教学中心,重点是提升公办职业技术院校阿语专业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适度扩大其招生规模。同时,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保证民办阿语学校健康发展。其次,在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俄语课,逐步形成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俄语教育体系。

(五)加强民族地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在民族地区,教师不仅仅是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民族团结的巩固者、政治稳定的维护者。虽然西北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已经改观,但外语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和教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民族地区教师来源相对单一。为此,首先要加大民族地区在职外语教师培训力度,坚持国家级培训和地方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与教研相结合[9]。重点是加强高尚师德、口语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至少要保证外语教师口语纯正,形成“老师好好学习,学生天天向上”的良好氛围。其次,扩大对西北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鼓励优秀外语教师到民族地区支教,特别是激励和引导高等师范院校青年教师到民族地区中小学支教,国家为支教教师发放津贴,颁发荣誉证书,在评定职称、评优选模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同时,大力实施民族地区免费师范生政策。依托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为西北民族地区定向培养一定数量的掌握三种语言(民族语言、汉语和外语),可以实施三语教学的优秀外语教师。

(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效率

由于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共同制约,难以在短期内解决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来源单一、三语教师缺乏等诸多困难和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近几年的“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的实施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的投入,西北民族地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普及率不断提升。为此,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大力普及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信息处理和人机对话功能,为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性提供了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自主性[10]。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通过图片、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及网络链接等形式,创设了近似真实的语言情境,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了外语课堂教学效率。

(七)加强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由于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形态和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信仰和习俗等[11]。为此,急需根据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开展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我国民族地区的三语教学在实践基础和理论构建上都起步较晚,这一独特的教学形态在课程特征、语言价值和文化追求等方面均表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怎样使民族学生在数种语言之间把握平衡,既不丢失本族语,又要掌握好汉语,还能把外语学到手,是我国外语教学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要继续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既要强调外语的重要性,更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甘肃省临夏回民中学.英语教研组简介[EB/OL].(2010-04-16)[2016-03-15]http://www.lxhz.com.cn/E_ReadNews.asp? NewsID=84.

[2]王大胄.制约和影响甘南藏区数学教育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14(3).

[3][9]王嘉毅,赵明仁.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2(1).

[4]马仲荣.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及语言学习背景调查[J].甘肃高师学报,2007(4).

[5]张颖.民族教育选择的张力——回族阿拉伯语学校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6]甘肃临夏外国语学校.学校简介[EB/OL].(2011-05-30)[2016-03-15]http://www.lxwgy.com/xxgk/xxjj/.

[7]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8]金志茹.试论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及相关语言政策[J].国外理论动态,2008(12).

[10]何利芬.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优势及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11]杨如安.共生观视域下西部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6).

G4

:A

:1009-2447(2016)03-0109-07

2016-04-15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4YB114)

张希亮(1967-),男,甘肃平凉人,甘肃医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副教授。

猜你喜欢
外语汉语民族
学汉语
我们的民族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多元民族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