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孝珍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新疆意识形态安全*
杜孝珍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 300387)
新疆意识形态安全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就需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构筑意识形态反渗透、反颠覆的思想屏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安全;新疆
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受来自外部或者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相对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状态。伴随着现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意识形态安全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心任务。
新疆意识形态安全从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并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我国西北边疆稳定及民族发展繁荣。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是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维护国家主权、实现我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的的现实需要。
基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背景,新疆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三股势力”疯狂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许多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因素,突出表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三股势力”加剧对新疆的意识形态渗透、当代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伊斯兰复兴运动催生宗教氛围异常浓厚等。同时,新疆在社会转型时期,贫富差距扩大、思想宣传工作无法满足群众现实需求等问题也影响着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应对挑战,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目前新疆面临的重大任务。
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意识形态还具有对社会经济形态以及政治结构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质的方面就是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影响的性质,即促进还是阻碍社会发展。这种反作用表现在量的方面就是它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等等。意识形态只有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起作用。因此,一种意识形态对社会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与深度。正确的意识形态要通过掌握群众来起作用,错误的意识形态也企图通过掌握群众来达到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敌对势力企图通过多种手段,用民族分裂思想等错误意识形态蛊惑群众、争夺群众。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就需要通过思想斗争使正确的意识形态战胜错误的意识形态,用正确的、先进的意识形态武装新疆各族人民,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构筑意识形态反渗透、反颠覆的思想屏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相互联系的四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达,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也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1]再次强调了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它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和本质体现。
社会思潮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错误的社会思潮往往会造成普通民众思想上的困惑、迷茫甚至被其蛊惑俘虏。“双泛”思潮对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就是典型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包括社会思潮在内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中的核心价值观念系统。它具有核心性、凝聚性、稳定性和自建构性等四大特性,进而也就具备了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结构性功能,即联结、凝聚、稳定、统摄、导向、整合、超越(自建构)等功能。[2]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推进理论创新,扩大社会思想共识,构筑强大的抵御错误和腐朽思潮影响的思想意识形态屏障。
(一)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将反对民族分裂作为各族人民的首要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家园。“国是大中国,家是一个家”,个人与国家密不可分。新疆地处祖国边陲,自然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相对闭塞,民族宗教意识浓厚,西方敌对势力借民族、宗教实行“西化”和“分化”,“三股势力”不断渗透、挑战,加强国家认同教育是抵御渗透,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内容。
以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民族分裂为核心内容加强国家认同。邓小平曾提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始终要放在第一位。”[3]反对民族分裂、自觉维护新疆和谐稳定,维护祖国统一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神圣职责。在进行国家认同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使各族人民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热爱和平的优良传统,感受和理解新疆自古以来各民族和平相处的历史主流;使各族人民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各民族之间、各国之间合作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使各族人民以新疆历代人民经受的战争和动乱为借鉴,培养维护和平、维护和谐稳定的思想情感基础。
以节日、活动等象征性符号为依托加强国家认同。意识形态接受与认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概括而言,“主体对意识形态认同是一个复杂的主体反思性行为。公民对意识形态和价值的接受不是木桶装水、白纸绘画,而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反思性选择。”[4]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为公民对意识形态的审视、评价和选择。因此,意识形态要经得起公民的综合评价和判断,被接受认同进而建立起坚定的信仰,则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备高品质,即不仅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要具备科学性与内在价值,而且意识形态宣传的载体也要真实、生动、具体,具有吸引力。实施国家认同教育要依托特定的文化资源,例如名胜古迹、历史传说、传统节日等象征性符号。“从符号人类学的角度分析,国家认同感的建构就是一个创造符号、解释符号、革新符号、运用符号和使符号物化的过程。国家凭借其掌握的有关分类、知识和控制的权力、机构、设施和手段,并把它用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和创造。”[5]今后我们要注重运用节日等象征性符号,利用每年的国庆节、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节日,强化新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感。除了节日之外,各种社会活动也是实施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契机。“知识只是认同感培养的基础,真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必须融入公民的情感体验。共同的活动和传媒的传播都能强化这种国家在各个成员心中的印象。”[6]今后,我们要恰当运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包括各种礼仪庆典活动、各种相关的活动,加强公民对国家认同的情感体验,提升公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另外,还要充分挖掘新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的教育资源。积极利用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风貌进行国家认同教育。可以利用伊犁州林则徐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反分裂、反恐成果展览,开展热爱边疆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少年提高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政府、社会、公民有效互动为动力机制加强国家认同。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质就是实现公民的个体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中,个体受到政府、政党、家庭、社会、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的联动作用是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条件和基础。就新疆目前情况而言,国家认同教育的主体较为单一,各级党委和政府等公共权力部门几乎承担了所有的相关工作,公共权力部门、社会组织及公民三者间缺乏有效互动,使得宣传教育效果受到一定影响。今后我们要改革动力机制,从教育主体的单向性转向社会力量的多维互动,建立以公共权力部门为主要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社会与公民为辅的多元互动的主体动力机制。
(二)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用公民意识引导民族意识
一是用公民意识引导民族意识。新疆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有着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还有着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少数民族对自身民族的忠诚感、归属感和依赖感。表现为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极为敏感,对民族的政治地位非常关心,以及对本民族的权益能否得到维护的担忧。民族认同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7]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民族意识,其结果可能会影响国家认同。因此,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通过加强公民意识,纠正新疆各民族群众在民族问题上的偏见,驳斥民族分裂主义散布的各种谬论,揭露民族分裂主义打着“民族”的旗号,破坏新疆各民族群众对国家意识的认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的实质,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是注重公民的法治信仰教育与公民伦理教育相结合。公民对国家法律的认同、信仰与尊从是法治建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而公民意识教育是形成这种情感和信仰的有效途径。“法治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法的神圣化的过程,即法的神圣性通过对公民进行法治的精神性信仰教育而内化为公民的内心信念的过程。”[8]1995年我国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方针是我国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制定的依据,标志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巨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公民对法治的精神信仰在中国尚未形成。因此,对公民进行法治的精神信仰教育是当前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任何良好的法律都蕴涵和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伦理要求,法治有赖于良好的社会伦理才能真正实现。因此,在对公民进行的法治精神信仰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公民进行社会伦理教育。爱国守法是公民道德的起码要求,应教育各族人民群众做爱国守法的模范公民,为新疆稳定繁荣、国家富强文明而努力奋斗。
(三)弘扬“新疆精神”,将爱国与爱疆统一起来
在新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贯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不能脱离新疆本土实际情况,新疆精神恰恰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新疆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精神旗帜。”[9]因此,弘扬“新疆精神”,将爱国与爱疆统一起来,使之内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是维护新疆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途径。
将爱国爱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爱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新疆精神的核心。爱疆,是新疆人最普遍的情感。新疆生态较为脆弱,经济相对落后,还有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尽管如此,新疆人还是义无反顾,深爱着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和奉献。这种情感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爱国必爱疆,爱疆即爱国。和田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米吉提·巴克常年坚持向基层农村的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爱国爱疆的思想,他的足迹遍布和田84个乡镇。今后,我们要继续加强国情、区情教育,要发挥英雄模范的带动作用,引导各族人民从西域各民族文化特色和情感载体来理解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所处的中亚地理区位、国家核心利益等角度来认识和把握新疆所处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意义,进一步巩固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建设边疆的情感和认知。
将团结奉献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支撑。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奉献是新疆人引为自豪的品格,二者都是新疆精神的永恒内容。奉献是新疆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疆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新疆人崇尚当地四种植物的特殊风骨:天山雪松抗严寒傲冰雪;绿洲白杨抵御风沙、护卫农田;戈壁红柳在干旱盐碱的荒漠中扎根生长;沙漠胡杨给‘死亡之海’带来生机。这些特殊风骨中所蕴含的,正是新疆人不畏艰苦、造福后人的豪迈情怀。”[10]我们要继续宣传团结奉献的先进楷模,用先进事迹鼓舞感召新疆各族人民继续秉承团结一心、默默奉献、扎根边疆的优良传统,建设好新疆,维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将勤劳互助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勤劳互助是新疆精神的重要内容。阿尼帕·阿力马洪老妈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维吾尔族老人。她先后收养了10个孤儿,有哈萨克族的、回族的、汉族的。这个大家庭里流动的爱已超越了亲情和民族,这种爱也会从阿尼帕老妈妈身上持续地传递下去。为救灾、助学5年间出资130多万元的青年企业家艾海提·托克逊,被誉为“新疆的好巴郎”、“烤羊肉串的慈善家”的阿里木;还有为素昧平生的维吾尔族少年捐献自己肾脏的姑娘王燕娜;勇斗歹徒、保护汉族女学生的艾尼·居买尔……这些鲜活的人物与事例诠释了勤劳互助的精神在不断传承。
将开放进取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特色内容。纵向比较,新疆进步显著,但横向比较,新疆较沿海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基础比较差,环境承受能力弱,对外交通运输距离远,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着新疆的发展。要实现2020年新疆与全国共同步入小康的战略目标,需要新疆各族人民打破封闭新疆的地理障碍、思想障碍,开放进取、勇于创新,学习借鉴内地发达省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步伐。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疆在中国向西开放和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再度凸显出来,新疆已成为中国与亚欧各国特别是周边邻国开展互利合作的桥头堡。新疆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振兴,不仅惠及新疆各族人民,也将给亚欧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新疆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以更高、更广阔的发展视野,开放进取,提升面向亚欧各国的服务能力,为再创丝绸之路新辉煌贡献力量。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3
[2]陈秉公.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M].人民出版社,2010:25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8
[4]陈秉公.论国家意识形态“高势位”建设的规律性──30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1):80-81
[5]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08
[6]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09
[7]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10
[8]龙静云.论我国公民教育中的“四个结合”[J].道德与文明,2010(1):98
[9]张春贤.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疆日报,2011-11-03
[10]沈君立.论“新疆精神”[J].实事求是,2012(1):94
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健全新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研究”(15BGL183)和2015年天津师范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健全我国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6-12-25
杜孝珍,女(汉族),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和公共危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