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体会

2016-02-19 06:49刚,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体会少数民族

黄 刚, 王 瑀

(新疆医科大学1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2中医文献教研室, 乌鲁木齐 830000)



·医学教育·

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学生中医药专业知识学习的教学体会

黄刚1, 王瑀2

(新疆医科大学1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2中医文献教研室, 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双语教学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双语大学生在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时遇到的瓶颈主要是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薄弱,而注重人文素养、强化中医思辨、夯实语言基础是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教师力争做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并能因材施教,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中医人才。

关键词:少数民族; 双语学生; 中医药专业知识; 教学体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为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自治区党委坚持把推进“双语”教学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双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包含有2种语言和文化因素,即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语言作为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或者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具有交际、文化、心理、经济、教育、政治等功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的特殊的教育方式,对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教育中更有传达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语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

2014年7月1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召开的普通高校预科教育教学工作座谈会要求,新疆高校将新招收双语班学生,如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达不到直接进入专业培养的要求,学生需要接受一年的预科教育[1]。

自2009年始,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在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已经尝试招收了部分少数民族双语生,其汉语言文字水平能达到了专业培养要求。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双语生在学习中医药专业相关知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若不能加以重视和解决,将影响该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1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学生的类型及其侧重

从新疆民族中小学各类办学模式的发展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双语学生主要有4种类型[2]:(1)是以母语授课为主、每周加授汉语4~5课时的传统双语教学模式。这是新疆和平解放以来长期采用的模式,目前在这一模式下举办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数量仍然非常庞大。(2)小学阶段以母语教育为启蒙教育,加授现代汉语口语,初、高中阶段则完全采用汉语授课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人口数量较少、既希望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希望与主体民族同步发展的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学校采用,部分在中小城市或城郊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学校也正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3)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英语等并行课程用汉语授课,语文、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课程用母语授课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出现的直接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我区民族中学高考数学、物理、化学科目成绩一直偏低,试图通过改变理科授课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转变。(4)以上汉语学校、接受汉语教学、每天加授1~2课时母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少数民族双语学生普遍比前3种教育模式下的少数民族双语学生现代汉语水平和古代汉语知识层面要高些。

从双语教学模式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其中的汉语教学侧重于现代汉语基础教学,较少或从未接触过中国古代诗歌辞赋及中国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因此少数民族双语学生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知识方面备感阻力,难度很大。

2古代汉语知识薄弱是双语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之瓶颈

中医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最终的学习目的是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与中医药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有较熟练和准确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进行辨证论治的基本能力和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的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查阅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中医学专门人才[3]。

但众所周知,中医药蓬勃发展五千年之久,自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和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问世,中医药古籍汗牛充栋,中医医理精专深邃。惜其年代浸远,文字古僻讳涩,言简意赅;义理博大精深,奥妙精微。

中医药学专业本科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双语学生,是经过了“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教育阶段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双语生学习中医药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1)繁简汉字难以辨认;(2)大量古代汉语常用字词的形音义的认知;(3)对现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尚是初步运用,对古代汉语语法与修辞手法的运用更难理解;(4)对通假、古今、异体等难以辨别;(5)双语学生古籍阅读能力因字词的缘故而生疏;(6)没有接触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理解中医天地间阴阳五行变化之自然规律等,备感望洋兴叹;(7)对中医药理、法、方、药的解释难以到位,甚至千差万别。

因此,古代汉语知识薄弱这个基础环节会严重影响到双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势必导致双语学生要么选择死记硬背的方法以应付考试,要么会因语言文字的隔阂而听不懂、学不会,继而产生厌学情绪,乃至选择放弃学习。

3教学体会及其建议

3.1注重人文素养,认同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而以中医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各家学说和诊断技术,更是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东方思维的熠熠光辉。中医学的基础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认识论基础,具备中国传统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功底的知识结构是与中医学的学科属性相适应的,这样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中医人才的知识构建要素必然要强化传统文化的内容。由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过弱,中医文化功底不足,使学生对中医的理解和感悟出现偏差,而这点在又恰恰是当前的我校中医类专业民族双语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习业》中有段精辟论述:“为大医者……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运真体,则凶吉拘忌,触途而生”[4]。有许多学者认为孙思邈的《大医习业》是医学教育中医德教育的指南针:强调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医学人才医德教育与精湛医技并重,二者互辅互承。单凭业务水平或只具备一个德字,是根本无法治病救人的。因此孙思邈要求以《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本草、药对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笛、靳邵等经典医著和诸家学说来奠定扎实的医学基础,以旁通的龟五兆、周易六壬、阴阳相法来拓展思维,同时还要涉猎群书,如五经三史、古今之事、诸子百家来扩大视野,当然其中更主要的是不能“不知有仁义之道”。

因此,除了加强“仁义之道”等职业道德修养以外,应该深刻普及和了解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比如易经中的象思维、阴阳的概念、有关气的概念、有关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等等,在中医理论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学好中医,必须要掌握这一独特的辨证思维方法。

3.2灵活教学方式,强化中医思辨课堂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内容的整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是教师要转变观念,不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育,而是建立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学习结合的方式,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体会到,在教学实践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除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简单易懂外,还应在思想上、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培养学生自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也要坚持督导和指导学生,需要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人文关怀;也会鼓励和赞美学生,使他们热爱专业、热爱中医。比如讲授“安”、“和”、“精”、“神”、“痹”、“痛”等字的时候,除了本身字面的意思外,引申大家思考其衍义,对其在原文中的中医含义该如何理解、如何思辨,使学生们的兴趣大增,查阅文献、讨论积极,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在学生层面除了能消化理解课堂授课内容外,同时也应当强调多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尽早体现在实践技能的训练上,应当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领悟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才能强化中医思维。若能从中医中受益,则更信中医、爱中医和用中医。“早临床、多临床”也是我校坚定不移推行的教学理念之一。

再者,同是少数民族双语学生,但是接受中医知识的能力不一。能力强的可以和其他非“双语生”共同帮助部分“双语生”,各民族学生互帮互助,互相促进,结对子,成立学习小组。学习氛围的营造有利于学习计划的实施和达到相应的效果。

3.3夯实语言基础,知识技能并重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是所有中医药专业学生学习之初首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双语学生由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解决文字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曾强调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早在1962年,任应秋与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共同上书卫生部,提出“对修定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就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这一建议,对中医教育和中医学的继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与深远影响。就古代语言文字关这一点,不仅少数民族双语学生需要加强,部分汉族学生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文字过关,才能起到很好的文化知识传承教育作用。

因此,注重传统文化基础,主要是加强学生汉语语言基础教育,是我校中医类专业少数民族双语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我们体会到,古代语言文字的加强至少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准确辨认繁体字是基础,其次古代汉语词汇量的积累是关键,再者学会查检工具书,有了这3项基本技能,如能按《医古文》课程教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掌握一千多个古代汉语常用字词,并且会运用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就能基本解决阅读古医籍时遇到的困难,对中医经典的学习也会日渐轻车熟路。如此,在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课程的时候,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再通过加强诵读训练,双语生完全可以达到中医教育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学生,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少数民族双语学生学习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学,是有诸多的困难。当然,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的带教老师,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只要我们掌握了学科规律,掌握了学生特点,发现了问题所在,做到教与学协调统一,同时能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就能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芦垚.新疆双语教育再推进[J].瞭望东方周刊,2014,30:30-32.

[2]刘军.自治区学前、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对策研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78-80.

[3]五年制本科中医学专业.首都医科大学招生信息网[EB/OL].http://zhshjy.ccmu.edu.cn/art/2013/4/16/art_4355_26808.html,2013-04-16/2014-09-06.

[4]张印生,韩学杰.孙思邈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本文编辑张巧莲)

[收稿日期:2014-09-10]

doi:10.3969/j.issn.1009-5551.2016.02.03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551(2016)02-0250-03

作者简介:黄刚(1971-),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研究,E-mail:doctor_huang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教学体会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关于职业教育的一点教学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改革体会
对口单招高三数学后期复习的“点滴见解”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高职“生物药物检测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