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和美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的起源

2016-02-19 01:06宁小深
关键词: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

宁小深

(1.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北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论艺术和美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的起源

宁小深1,2

(1.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北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从感性的角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即是将作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实践理解为无限丰富的生命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感性的亦即是美学的。马克思开创的以实践概念为存在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能够深刻启发当代学者发现艺术和美的真实诞生地——那种内在于人的感性存在力量之中的感性意识的直接表现。

实践;美学;艺术;存在论;马克思主义

感觉和感性的领域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主义的反叛开始发生了改变。费尔巴哈提出一切事物的现实性、真理和真相首先在于它是感性的,非感性的东西是非现实的;现实的人是感性的人,是能感觉到、直观到的人,是有身体的并且在身体当中存在的人;现实的事物,就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而现实的人和现实的自然界就是感性的。把感性作为现实性的根据的确是从费尔巴哈开始的,但却不是由费尔巴哈实现和完成的,因为费尔巴哈仅仅依靠感性的直观来统一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感性的存在物是经验的、有限的,在这样一个有限物之中如何能够生出绝对的、无限的观念来?于是感性仍旧和超感性的事物对立着,同超感性保持对立的感性仍旧是抽象的。费尔巴哈没有能够将超感性和感性、普遍和特殊、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他所借助的感性直观缺乏统一这些对立的能力。人将自己的类作为对象来把握,人也会将其他的存在物把握为类,因此人是类存在物,人有类意识,人将类作为自己的本质。色彩的明暗、色调、纯度色阶以及光线变化在空间中分布而形成的点线面关系,正是“看本身”的对象化导致的对“看”这种类的看。这种关于感觉的对象化是如何可能的?是否在这感觉动作之外,又有一个意识主体对这个感觉动作另有一种感知?或者说是这个意识主体对“类”拥有了意识?当我们说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做对象,说这是一种类生活的时候,是否必须先行的设定一个意识主体?总而言之,假如不借助“直观”,类如何可能成为感性的对象?

马克思明确将实践表达为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或物质生产的活动。“实践唯物论的关键问题就是彻底的实践本体论(ontology,存在论)能否成立的问题。实践如果不能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万物的‘本原’与根基,实践唯物论便只是对作为自然过程的一部分的实践的片面强调,最终仍然立足于自然本体论之上;但实践如果被当作真正的本体,实践唯物论又如何能保持自己”唯物“的身份、而不致变成主观唯心论呢?”[1]实践在哲学上的含义是创生和改变社会关系。马克思的实践是认识前的和理性前的纯然的感性活动,人在改变自然界的感性活动过程中同时发生着人与人的感性交往。因此,在感性活动之中发现人与人的关系的创生,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当中实践概念的关键。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指的是理性前和认识前的感性的物质生活关系。物质生活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与人的关系的统一。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导言中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这里要特别注意,不是所谓存在决定意识,然后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难道意识不就是社会意识吗?难道在社会意识之外还有什么非社会的意识吗?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在这个命题中已经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着的存在论变革。马克思不是从类存在或类本质出发,而是相反的要通过某种方式将类本质和类存在推论出来。首先,马克思确认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个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意味着对存在的守护。人守护他的存在本身,这样的活动就是自觉的自由的活动,人成为类存在物乃是这一活动的结果。在这里类存在物表现为结果而不是开端,并不是一个在一开始就被确认的前提。一开始应该被确认的前提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劳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要旨即在于先于理论态度的把握感性生活本身(存在)。而马克思所说的“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为真正的知识所代替”[2]17表达的便是这样的意思,意识只有在建构感性世界的历史性活动领域之中,才获得了它的本质规定:即感性社会存在的观念表现。

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个尽人皆知的命题。生产力是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也就是人类劳动的能力。劳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3]96但是自然物如果不依靠任何先在的精神怎么可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怎么可能把自己作为类特性的生命活动本身当做活动的对象?通过“对象性本质力量的主体性”我们得到解答这一问题的启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须是对象性的活动。”[4]105自然存在物本身具有对象性的本质,任何一个自然物都设定它的对象又同时被它的对象设定。离开它的特定的对象,它也就失去了它某一特定方面的本质,离开所有的对象,它就失去了全部的本质而变成了无。但是自然物对它的对象的设定不同于纯粹意识(主体)设定自身的对象,后者在设定中将证明对象是虚假的并且不过是自身的异在,这种意识必将作为绝对精神在自身的更高一级形式中扬弃对象并将其收回自身,这种绝对精神是非自然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个存在物的对象,就没有任何存在物作为自己的对象,就是说,它没有对象性的关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4]106自然物在设定对象的同时,自身也为对象所设定,也就是说它是受动的、感性的、有激情的。人除了是这种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之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这一属人的特性并不在于人有理性,而在于它的对象性的存在方式被它“意识”到了。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他和他的存在有存在关系。对此,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4]107这是把自己的类特性当做自己活动对象的真实含义。所以劳动首先就是对存在(Be)的关涉,这个存在再不能是纯粹思维和逻辑的东西。一切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总而言之一切存在者的存在规定都是这一活动的结果。处于劳动中的意识是在感性活动中的意识,马克思称之为感性意识以区别于纯粹的意识。

感性意识不可被简单理解为感知肉体存在的意识,这样的意识仍然是肉体之外的非物质的纯粹精神。感性意识是对感性需要的意识,而感性需要是历史活动的产物。肉体存在必须置入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概念中去理解,历史活动是人生产自己感性存在的感性活动、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即使感性在圣布鲁诺那里被归结为像一根棍子那样微不足道的东西,但它仍须以生产这根棍子的活动为前提。”[2]23这段话清楚地表达了感性活动是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感性需要的活动。关于感性活动马克思接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2]23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产生的“新的需要”并不是某种“肉体需要”,而是生产人自身感性存在的需要。这才是马克思的感性需要的本来含义。人类的感性存在不是指它的肉体器官及其自身和自身与外界自然的关系,这最多是人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这里还没有出现人作为人的规定。人的感性存在指的是他物质生活的方式,这方式最初既没有被逻辑理性规定好,也不能够通过逻辑理性推论出来,它是在作为感性活动的物质生产中感性地生成的。感性意识就是在这个感性活动中的意识,我们不能想象在这种改变自然的感性物质活动中竟然可以没有意识。这个意识“是一种‘指向’,一种向外的、提起了外物之知识前的存在的‘指向’。”[5]36改变自然物的活动是对自然物的存在的关涉,它实现了关涉本身亦即感性意识本身的对象化。曾经是动物式的五官感觉在对象化中双重化自身,感觉的对象在对象化活动中从感觉中分离出去,感觉由此固定下来坚持自身而具有了普遍性。于是人不仅仅看,而且知道是自己在看。每一个个体在感性活动中化身为双重的,化身为对象化的人和人化的对象。“在‘感觉的人类性’中即包含着感觉的‘社会性’。‘感觉的人类性’,即是在个体的每一种属人的感觉中都有他人在场。或者说,每一种属人的感觉,都是他人与”我“之感性的共在。只是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性共在的关系中,人才达到了对自身存在的观照。”[5]37所以感性的活动在其本质结构中就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这不是由它的生物性决定的畜群关系,而是由作为第一个历史活动的物质资料生产决定的社会关系。因此,实践唯物主义同时可以被准确地称为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感性存在的方式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源,这个方式具有历史的性质。社会关系不是理性的结果,而是人们在感性生活中必然发生的感性交往的结果,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的感性活动中形成起来的社会生存条件。在人类的感性交往中的物才是现实的物,即作为社会存在的自然。由此可见社会存在在马克思这里指的就是物质生活关系,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并且生产力是决定的方面。在这个物质生活起作用的,人类从事实际创造和改变感性世界的领域中,一切自然的东西都转变为联系人与人关系的东西,转变为感性的社会的东西。这个社会的东西作为社会存在并不是思想物或逻辑理性物,而是自然物,只不过是感性的社会存在物。这样理解的生产力才是人的感性存在的力量,它是人之作为人的自然存在物的诞生力量。

实践美学的建立依赖的是马克思开创的以实践概念为存在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美就是内在于人的感性存在力量之中的感性意识的直接表达。感觉的人类性是社会的感觉,是能够实践的感觉。海德格尔说艺术创作是真理的原始发生,这个真理指的就是对自然东西转变为社会东西的表达。指明真理发生在感性生活中,是一件根本重要的事情。当人必须通过超感性的东西去把握感觉的对象,即通过思维范畴去把握感觉的对象时,人的感觉特性是被压抑和遮蔽的。“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4]87只有“眼睛成为人的眼睛,正像眼睛的对象成为社会的、人的、由人并为了人创造出来的对象一样,因此,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4]86艺术家不是意识形态家,而是在艺术创作中的感性活动家。事情本身的真相并不是理论家通过理性推演出普遍的法则,而是在艺术的创造之中直接创造出普遍的价值和普遍的法则。普遍的法则和真理并不来源于思维和范畴。感觉的实践就是感性的活动。“感觉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但物本身是对自身和对人的一种对象性的、人的关系,反过来也是这样。”[4]87感觉以外的物只能是物自体。我们站在感觉的立场上,它是为了物而同物发生关系,就不能把物当做抽象的思维范畴去规定。真正的人的感觉是创造性的,是理性的逻辑概念规定以前的创造普遍价值和普遍法则的感性力量。最后,我们还是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描述这种作为确证人性的艺术和美在实践之中的诞生:“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就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4]87

[1] 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出现象学之维[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 王德峰. 在存在论境遇中领会历史唯物主义[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8):33-38.

(责任编辑:司国安)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 of Art and Beauty in Marxism Practice

NING Xiaoshen1,2

(1.School of Fine A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2.Art School, Shaanxi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The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view of emotional point is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e, namely, we see the practice of material production as infinite diversity of life activities which is emotional and aesthetics itself. The thought of practice materialism which Marx initiated can illuminate the modern researchers to find the real place where the beauty and the art are born, whe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al awareness which which is concluded in the human nature is direct and immediate for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practice; aesthetic; art; ontology; Marxism

10.15896/j.xjtuskxb.201606018

2016-03-09

宁小深(1976- ),男,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B01

A

1008-245X(2016)06-0104-03

猜你喜欢
对象性存在物对象化
最有思想的句子
人工智能:人类认识自己的整体对象化*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对象化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开端与基石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论马克思的对象性意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观
回到给予性与现象本身——论马里翁对对象性和成已的回应与批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
探析餐饮业服务人员素质框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