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竹芳
收稿日期:2015-09-16
反思学校两年来乒乓球课程的实施:我们过于重视乒乓技能的掌握与乒乓球知识的学习,课程的内容过于单一,课程的结构还不够开放,课程的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没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其一生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1.精英培养与夯实基础相结合,让每个队员都有一张适合自己的训练表
我们学校有一套各年段的乒乓球技能达成目标。以往的乒乓球训练,便是根据这个目标统一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造成了学生水平高的“吃不饱”、水平低的“吃不下”这个现状。为此,我们对乒乓球队员实施分层教学,让每个队员都有了一张适合自己的训练表。
我首先把各乒乓球班的队员重新分组:水平较高,今后能代表学校外出比赛的为一组;水平居中,但协调性较好,可塑性很强的为一组;水平一般,乒乓球基本功还很不扎实的为一组。在分组过程中,我不仅考虑到了队员的差异,同样也考虑到了教练的差异,让每个教练员都能在自己适合的岗位上展开教学。教练在每个月的教练员会议上汇报训练情况,对训练表进行调整。
2.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相结合,让每个队员都受到国球精神的熏陶引领
在2005年,我就编写了乒乓球知识教学大纲,在乒乓球班开设了校本课程学习课,由专业老师来进行乒乓球知识的传授。在实施过程中,我发现,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北郊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学生对乒乓球的起源、乒乓球的竞赛规则、乒乓球的名人逸事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可这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习得我发现我们进入了两个误区。
误区一:重结果,而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讲,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无从谈起学生个性的培养。
调整策略:编写开放的校本课程教材,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
我们把每个学生都要知道的内容,通过“乒乓小博士”,以图片的形式告诉学生。而一些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到的内容,设计成开放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自由完成。我们还关注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探索,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自己身边的一切,成为一个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学习者。
误区二:重视了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
由于我校很多教练都是外聘的,受到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理念的局限,他们往往更多地注重乒乓球技术的钻研而缺乏对乒乓精神的感悟与渗透。而任教乒乓球校本课程的老师中很多对乒乓也并不是很了解,与教练缺乏沟通。这样忽视人格培养的教学,不仅仅对乒乓球训练会带来阻碍,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调整策略:提炼精神,让学生受到国球精神的熏陶引领。
乒乓球作为我国的国球,有很多精神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我们学校的孩子将来也许不一定个个都走上专业乒乓的道路,但乒乓精神一定能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让他们终身受益。
我们导师团经过反复探讨,把乒乓精神提炼为十六个字“团结合作、奋勇拼搏、勇于创新、为国争光”。在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校本教材中用邓亚萍等国手努力拼搏的鲜活事例让学生慢慢感悟,也用学生身边的运动员成功的事例告诉学生,从而使其受到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
3.过程评价与乒乓球竞赛相结合,让每个队员都能有机会扬起自信的风帆
新课程提出:“课程评价应具有多重功能,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有促进发展、鉴定水平和选拔淘汰三大功能。”
反思我们的课程评价,主要方式就是乒乓球竞赛,这仅仅发挥了鉴定水平和选拔淘汰的功能,而忽视了促进发展这个课程评价的基本功能。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课程的评价没有到位,他们一直在当着“绿叶”,没有成功的体验,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我努力完善评价体系,积极地给学生搭建成功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扬起自信的风帆。
首先,我缩小了比赛的范围,让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比赛中来。如校乒乓球比赛、年级乒乓球比赛、班级乒乓球比赛等。除此以外,我还增加了比赛的内容,进行了技能单项比赛。比赛中,我除了设置了比赛名次,还设置了:团队合作奖、最高风尚奖、顽强拼搏奖等诸多奖项。每个参加比赛的学生都能获奖,使每一次比赛都成为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催化剂。
在改革竞赛制度的基础上,我更注重学生进行动态性的过程评价。根据运动员一个阶段的训练情况,我们每个月都要评出“大雁守纪星”“蜜蜂好学星”“老虎拼搏星”白兔进步星等多名星级运动员。
实践证明:评价方式的转变,大大促进了我校乒乓运动员学习乒乓球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