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政策与措施体系,但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譬如说贫困生的界定问题,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结构比例问题,针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贫困生的资助标准如何确定,等等。本文以一所民办学校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收稿日期:2015-08-31
作者简介:王翠英(1978—),女,安徽无为人,三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自我国高校实行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尤其大。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当务之急。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政策与措施体系,即由政府、高校、金融机构、社会、学生个人等多方分担、多形式并存的“奖、贷、勤、补、减”的资助体系。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及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以X大学为例,谈一谈高校作为学生资助政策执行主体之一,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
在X大学,资助体系由以下几方面构成: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学校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货款、生源地贷款及困难补助等。以是否有偿为标准,我们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下分类,具体分类见下表。
X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在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校学生资助工作办公室负责。校学生资助办公室隶属于学生工作部。资助办公室负责全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管理与服务工作,由它向各院系布置工作,并审核上报数据到省资助中心,具体的工作由各院系的资助管理员负责执行,资助管理员一般由学生辅导员兼任。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各种奖助学金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协助办理,资助政策的宣传、受助生的教育与管理等。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目前资助的渠道还是相对较少的,总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负责这项工作的专职人员少,涉及的环节多,主要工作是各院系辅导员在具体操作执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
一、如何界定贫困生
这是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办法能解决的问题。X大学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首次申请的学生需提交家庭情况调查表,这个调查表一般要求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申请表齐全的情况下,由辅导员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评议,认定其贫困等级。这个认定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一个阶段是由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把关,另一个阶段则由学校来把关。这个过程看似很清晰,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是困难重重。
首先,认定过程的第一阶段,部分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存在不作为的现象。造成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家庭情况调查表不可靠,家庭情况调查表上所需要的公章只要是想盖的学生基本上谁都可以盖到,使得这认定过程变为一个虚设环节,毫无参考价值。其次,部分学生对家庭收入情况的不诚信。学生的实际家庭收入情况只能依靠学生辅导员的“火眼金睛”,但这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和变数的过程。对学生的困难等级的认定通常是经由评议小组去评定,这只是扩大了观察团的人数,评议小组对贫困生的了解靠的也是日常的观察,无法做到客观量化,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每个人的主观印象和申请资助学生的人际圈子。由于影响认定的这些变量因素的存在,认定过程的客观与公正无法得到保证。再次,每个学生对待贫困的态度是有差异的,但最后都交由辅导员和评议小组去判断,这其中难免有主观的误差。
辅导员在这其中原本只是起到对相关材料与事实的把关作用,可现在要起承担起调查员的工作,虽然有评议小组的存在,也有明确的贫困生标准,但这些都不具备可操作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在家庭情况调查表信息无法保证真实的前提下,需要学校制订更具操作性的贫困标准。
二、如何确定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结构
在资助总量有限的情况下,资助又分为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在X大学,有偿资助主要包括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这几项,无偿资助指的主要是国家助学金。我们可以看到,有偿资助中的奖学金评比标准主要看的是成绩,不是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都能满足要求;助学贷款对某些家庭来说由于观念的原因还是不愿接受;校内勤工助学的岗位又非常之少,而且收入非常有限,基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此,贫困生能考虑的已经所剩无几了。这其中对贫困生来说大家觉得希望较大的就是国家助学金和校励志奖学金。因为条件宽松,大家基本都具备参评资格,但这就带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
每次在国家助学金和校励志奖学金这块的评定就会特别麻烦,条件宽松,符合条件的人比较多,那以什么作为参考标准?有以成绩为标准,有以德育分为标准等。这就造成了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评比过程的混乱。学生在这块的争抢也特别明显,因为条件宽松,而贫困程度又没有明确的量化,靠的就是各位学生自己的表述,不争白不争。这样的现实,也造成了某些学生投机的心态。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的自主独立个性的养成,还容易造成与老师、与同学间的矛盾。
要改变这一局面,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明确评比标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还需要调整资助的结构。提高有偿资助的比例,降低无偿资助的比例,特别是提高勤工助学的比例,目前我们的勤工助学岗位少,收入低,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如果适当提高这一比例,不但能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也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在有偿资助层面,也要对学生进行分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鼓励他们制订科学合理的资助计划。确实需要贷款的学生去贷款,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用心去学习,争取拿奖学金。这样对贫困学生进行分流,以免大家都等着无偿的资助。
三、如何确定每个贫困生的资助标准
每个贫困生需要多少资助?对于受助生个体来说,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在资助金额总量有限的情况下,学校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最大需要。那么资助的标准怎么来定呢?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还是根据学生家庭的需要?譬如说一名经过贫困认定的学生,成绩好,表现优,那么他最多可以获得多少资助呢?基本上任何评奖他都是符合评比标准的,在X大学,像这样的学生可能会获得这样一种组合的资助:国家奖学金+校奖学金+校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或者是国家励志奖学金+校奖学金+校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组合。这当然是他努力所得,但是这样的标准是否就没有问题呢?我们有没有考虑到这名学生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资助?
在这些各层级的资助中,我们看到会有交叉重合的情况存在,这和我们只关注资助评比标准相关,我们关注的只是每一项资助该如何落实下去,没有做全局的统筹工作,没有从每个学生个体的角度去做一份全面的系统的规划。资助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为主体来制订一份符合实际的系统的规划,这份规划要随着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做出调整。学校做好统筹工作,每位学生的规划里要标注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比例,鼓励学生不断增高有偿资助的比例,逐渐地自食其力,在大学期间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这才是资助要达到的目的。
四、如何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目前高校中的贫困生中不乏一些怪现象,有些学生觉得有偿资助是自己努力所得,无偿资助是自己幸运所获,不要白不要,感恩意识淡薄,甚至有些学生会因为助学金没有轮到自己而心生怨恨。可见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多么的紧迫。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就X学院来说,贫困生的感恩、诚信教育一直是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重点,但目前我们的感恩、诚信教育基本上还是零散的组织,不成体系,无非就是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征文比赛,以及相关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还有就是辅导员针对日常工作中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对学生进行的一些谈心教育,但效果是无法把握与控制的。
要做好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强的意识,具备一颗感恩的心首先得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一个只会投机的人是不会感恩的。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虽然暂时贫困,但并不低人一等,有了自信心与自尊心才会更加地努力奋进。再次要增强大学生的责任心,有了对家庭、对同学、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才会珍惜大学生活,不断提升自己。最后要加强对贫困生的管理与考核,除了日常的学习与道德的考核,在得到社会资助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有没有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这些应该要建立档案,存有记录。
民办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从无到有,到建成相对健全的资助体系,这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各级相关的部门都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这一政策在高校这一环节的执行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思考探索的问题,需要我们各有关部门共同思考,共同努力,把民办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胡丽伟.教育公平伦理审视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及制度重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3).
[2]杨 东.浅谈民办高校资助工作的创新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3(11).
[3]马翠英.史长军. 依据国外及本国国情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思考[J].学理论,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