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钰
白灵菇栽培技术简述
郭钰
白灵菇即白阿魏蘑,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白变色种。白灵菇有几种不同形态。市场上畅销的白灵菇是指菌柄粗短,菌盖特大,形似手掌形的品种。白灵菇在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1、营养。白灵菇为腐生兼寄生性菌类,在自然界主要发生于伞形科大型草本植物如刺芹、阿魏等死亡的茎基和根部,有时也在活的植株上产生。现在可广泛利用棉子壳、木屑、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作为栽培原料栽培。甚至在未经处理的松杉木屑上也能正常生长。
2、水份。白灵菇菌丝和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都需要水份。菌丝生长期培养料含水量以60—70%为宜。白灵菇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性,菇体发生后,在空气极度干燥时,不但表面出现龟裂状斑纹,有时菌盖还会炸裂,但当空气湿度提高时,这种菇体又能恢复正常生长。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获得优质商品菇,出菇时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85—95%,不可过低,否则易造成菇蕾萎缩,甚至菌面干燥,不出菇。
3、温度。白灵菇是一种中温偏低型品种。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28℃,在35—38℃即停止生长,菇蕾分化温度为0—18℃,以8—13℃为最适宜子实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8—25℃,以13—18℃为最适宜。
4、空气。白灵菇为好气性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菇房CO2浓度过高,极易产生柄长、盖小的畸形菇,失去应有的商品价值。
5、光照。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会更好。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一定散射光,特别是菇蕾分化阶段散射光刺激尤为重要,其光线需求范围为200—1500勒克斯,但要生产盖大柄短的优质白灵菇,光线必须在800勒克斯以上。
6、pH值。白灵菇菌丝在pH5—11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5—6.5为最适宜。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以冬季至次年春季栽培较为理想,依白灵菇生产特性,制袋接种时的最高温度规定在30℃以下最为适宜,当菌丝长满袋时,气温下降,正好利于出菇,切不可接种太晚,以免耽搁出菇季节。
常用配方有:
1、棉子皮40%、碎木屑40%,麸皮10%,玉米面8%,红糖、石膏各1%。
2、杂木屑50千克,棉籽壳28千克,麸皮20千克,碳酸钙1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
3、稻壳或碎稻草55%,碎木屑15%,棉子壳10%,麸皮10%,玉米面8%,红糖1%、石膏各1%。
4、杂木屑75千克,麸皮20千克,黄豆粉0.5千克,玉米粉0.3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酵母片0.05千克。
白灵菇培养料拌好后装入宽17厘米、长3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薄膜袋,每袋装0.35千克干料。装好后放在100℃环境保持16小时灭菌。灭菌后温度降至25℃左右时在无菌条件下给料袋接入白灵菇菌种。接种后放在温室中发菌。料袋成行码放,行距60—70厘米,每行码高7—8层。一个长50米,宽6.5米的温室可码放料袋20000多个。棚(室)内保持温度24—28℃,适当遮光防止强光照射,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40—60天后菌丝可长满料袋,即转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期料袋要单层摆放,为充分利用温室内的空间,要搭成30—50厘米高的架,可搭3层。每层架上摆放1层料袋。保持温度11—22℃, 40—55天后出菇。当菇体长到2厘米时要提高空气湿度,每天喷1次水;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要适当遮阳,防止强光照射,保证菇体洁白鲜嫩。在菇体生产过程中如果温度过低,则菇体边缘下扣、生长缓慢甚至停滞;如果温度过高或空气湿度过低时,菇体表面变黄、变硬,菇体继续膨大后出现龟裂、边缘上卷。
白灵菇从显蕾到采收约需15天左右,该阶段应注意温度不能太低,尽量不要低于5℃,否则白灵菇不易开片,有时白灵菇不开片并不是通气不好,温度过低也是主要原因。温度也不能过高,不能超过20℃,过高易使子实体变薄,影响美观,因而在寒冷冬季,切不可因过份强调通风透气,而忽视温度管理。水份管理在该阶段也很重要,为了维持子实体正常生长,要经常喷细雾水,但不能直接将水喷到子实体上,光线在该阶段可强一些,但不能直射。强一些的光线可使白灵菇色泽洁白。该阶段子实体呼吸量大,因而通风换气应常抓不懈,但应与温度、湿度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当菌盖初平展,边缘内卷时就应采收,白灵菇生物学效益在50—70%,一般可采收一次,若进行补充营养液处理,也可出二茬菇。
(作者单位: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