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芸
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周建芸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除了提升学生的基础素质与语言运用能力之外,还需要有机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传统文化品格得到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传统文化的融入,使高中语文学习内容得到丰富,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出来,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发现,高中语文教材中安排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由编辑精心挑选出来的,将文学作品中的质与美有机综合了起来,是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对高中语文教材深入挖掘,将每一篇文章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找出来,进而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们灌输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与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其文化素养。除了让同学们了解文章中蕴含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思想价值等,还需要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观点深入探索,将文章中涵盖的文化特质淋漓尽致的展现到学生面前。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师说》为例,本篇课文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教学过程中,将出发点设置为疑问,结合文章内容,将我国传统文化中从师求学的原则提炼出来,让学生们在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内容的基础上,养成尊师重教的传统品质,树立谦虚好学的优良学风。为了让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可以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现阶段已经不再流传从师风尚,主要原因是大部分人耻学于师;针对这种情况,韩愈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反驳?同学们经过思考,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小学而大遗”、“师道之不复”等结论,充分掌握了本课文的内容,同时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不耻下问的优良精神。
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手段为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投入于教学活动中来。在高中语文的文学作品中,很多经典课文表面是描绘景色,其实蕴含着一定的情怀与道理,具有精致的笔触与巧妙的构思,需要不局限于字里行间,逐步延伸和拓展,联系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知识。
如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阅读朗诵过课文之后,可以从《文心雕龙》讲起,人秉七情,应物而动,看似描写的是物象,其实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触景生情。之后让同学们根据《荷塘月色》中描绘的“荷塘”、“月色”等景致,联想我国传统文学作品,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同学们回答出很多的古诗古词,包括《爱莲说》、《小池》等经典传统作品,加深了学生的认知,丰富了其传统文化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过来,播放一些关于荷塘月色方面的美图、古典乐曲等,营造传统文化氛围,勾起学生学习欲望,提升学习质量。
在我国经典著作《孟子》中,有句名言为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充分说明了在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对作者、作者的经历以及所处大形势等背景知识充分掌握。文学作品并不孤立存在,其密切联系着作者的实际生活,且在文学作品中会自然流露作者独有的思想感情。
如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学习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时,首先要让同学们对李清照人生历程及不同阶段内的感情、生活状况有机了解和把握,之后对不同时期作品中内容与意境的变化深入感悟和感知。通常情况下,可以用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划分李清照的词,前期李清照生活安逸,感情顺畅,在词中主要是对其闺中生活、思想感情进行表达,自然风光、离别相思为前期作品的主要内容;而经过了政治磨难以及亲人离去的悲痛,后期作品主要是对其怀想念旧的情感进行抒发,从这些作品中能够对女词人那种深深的孤独进行感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理解了李清照的整个生平,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出发,对其作品整体把握,提升学习效果。此外,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下时间,阅读我国的经典著作,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重要任务,能够显著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其文化底蕴。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合理选择渗透策略,提升教学成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仪征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