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化课教学亟待三个改变

2016-02-17 20:29卢晓宁
职教通讯 2016年27期
关键词:文化课素质中职

卢晓宁

中职文化课教学亟待三个改变

卢晓宁

中职文化课教学是职业教育中的短板。“无用、无趣、无底”的“三无”意识严重影响着中职文化课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中职文化课要实现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亟待在课程认知、课堂教学及教学评价等三方面做出改变。

中职文化课;课程认知;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文化基础课是中职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长期以来,文化课教学一直是职业教育中的短板,存在着课程被挤压、教师被边缘化、教学效果不如人意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用人单位把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力不强、素质差等与中职毕业生划上了等号。

“……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根本要求。[1]提高中职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培养有道德、有素养的中职生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大量的中职文化课教学研究与成功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要改善文化课教学的现状,亟待从课程认知、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变。

一、改变认知:从无用到有用

“无用”是中职文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首要原因。学生进入职校,被强调得最多的是要学好专业课,学得一技之长。中职学校一直以来也盛行“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论调,存在缩减文化课课时的做法。虽然,“文化课无用论”没有出现在官方场面,但无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是职业学校比赛项目的设置等,文化课教师及文化课项目均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都在暗示着一个信息,即文化课成了中职学校的“副课”。

错误论调的形成,一方面,与中职文化课没有高考的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文化课和专业课课程大纲不同的目标表述有关。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10)》与《浙江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为例,语文课程任务表述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数控技术应用类(数控加工、模具制造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生产第一线应用性技能人才。”[3]除此之外,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指导方案在培养目标后列出了毕业生预期从事的6种工作岗位。

对比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纲要性的文件,不难发现,专业课程更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其目标是具象的、明确的,教师知道为什么而教,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学。学习目标指向中级工技能水平,是可以检测的、显性的。而文化课的教学目标是抽象的、笼统的。学习目标为培养素质,是不可检测的,隐性的。在语文大纲的职业模块,要求阅读“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口语交际“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这些提法是模糊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列出的专业有321个,对应岗位1 185个。中职语文教材不可能有如此多种,跨专业班任教的语文教师也不可能了解众多的职业岗位特点,所以,大纲的要求是很难落实的。其他的文化课情况亦是如此。因此,在中职教育文化课与专业课的两大课程阵营中,“重专业课轻文化课,专业课更有用”的观念潜滋暗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文化课真的“无用”吗?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已做了否定回答。专业课的课程纲要也给我们以启示,要让文化课彰显其价值,就应该像专业课一样,将其功用突显出来,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学与不学是不一样的。文化课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素质。“素质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4],若要让学生感受到素质的提升,需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越来越好。因此,文化课教学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构建生活课堂,通过文化课的学习不断地改进学生的生活表现。

生活课堂,不是说把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一些事拉进课堂,而是指课堂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方式。[5]147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做事”,在做事中实现成长。比如,在政治课中,学生学习《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章节,教师将学生分四个小组做体验游戏,让四个小组分别按四种类型政府的决策方式来完成将纸片叠成塔的游戏。第一小组由一个人充当领导者,所有决策由他说了算;第二小组由二个人共同领导,二个人中任何一个都可以随时改变策略;第三小组,实行表决制,所有决策都必须通过半数以上的组员同意后方可执行;第四小组,任何决策都需要获得全体组员的一致通过,而且游戏中任一个组员都可以叫停。每个小组按照不同的决策要求进行搭塔,等游戏结束后,对比各组搭塔的结果,教师请各组对游戏中决策的优缺点及感受进行总结。总结过程中,各组均谈得很形象。有的说,没有很好地采纳组员正确的意见,有的说主事的人太多,等等。整个课堂的学习逻辑是“做事——总结反思——更好的做事”,这个逻辑就是生活逻辑,在做事中学生能不断地改进思想与行为方式。

Jeff Passe博士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一种知识,不在于让学生学到教师所拥有的知识,更不是为了获得一个固定的答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问题的解决者。[5]88生活课堂,文化课不再按严谨学术逻辑或考试逻辑来施教,而是用生活中人们对事物认知的规律与习惯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时有更好的表现。文化课教学若能不断接近这个教育目标,那么“无用”之说定会不攻自破。

二、改变课堂:从无趣到有趣

“无趣”是文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第二大原因。“无趣”主要表现在文化课的课堂上。无趣的产生与中职文化课课堂教学没有与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相匹配有关。“中职学生多数属于感官—思考型或掌握型学习者……感官—思考型的人追求效益与结果,偏重行动而不是语言、理论……当活动太慢或者看不到实用价值时,他们常常会失去兴趣。”[6]然而,从课堂组织形式上看,文化课教学总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是知识输入型的教学,偏重于语言与理论。这不符合中职生偏重于行动的逻辑。从学习内容看,文化课教师基本上按“教材”索骥,往往要求学生掌握“它是什么”“它是怎样”的概念性、理论性知识,与“我”无关。学生看不到实用的价值。从学习环境看,“在‘实训室’等场合开展的教学,学习者投入学习的比例更高,而在教室教学,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基础课都比较低。”[7]可是,文化课教学基本在教室进行。

鉴于以上的分析,要改变文化课教学的“无趣”状态,需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改进。

(一)少“讲授”多“活动”

在文化课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思考并不断建构新的认知。如政治课《不同类型政府的优势与劣势》,教师没有介绍不同类型政府的概念与特点,没有讲授他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而是设计搭纸塔的游戏。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不同类型政府的优缺点。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上,其学习的逻辑是由自我的行动到新知识的建构,起点是“我原有的知识基础”,归宿是“我的新知识体系”,是“旧我”到“新我”的自然发展。在讲授为主的课堂,其学习的逻辑是他人的讲授到新知识的建构,起点是“他人以为的群体的应该有的基础”,归宿是“群体的新知识体系”,是“他人”到“新我”的灌注式发展。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皆不相同,而“我”最了解“我”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活动式的文化课更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也更能提升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

(二)变“只有它”为“我与它”

只有当教学内容与学生产生较高的相关度时,学生才会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中,尤其是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时,要找到内容与学生间的关联点。有一位任教机械班的数学老师在《组合体》这一内容教学中,就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将学生分学习小组后,让各小组在学校的3D打印实训室,凭自己的喜好制作一个茶杯;第二环节,要求学生计算出茶杯的最大容量;第三环节,展示计算的过程,按演算的规范性、准确性、速度及作品的美观性、实用性,给予不同的奖励。学生在每个环节都能津津有味地参与。而对于组合体体积的计算,本来是很枯燥烦味的,但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找到了学生与学习内容间的契合点,使组合体的学习与机械专业学生的创作欲望结合起来。此时,组合体的知识不是与“我”无关的知识,而是于“我”有用的知识。一旦学生意识到了该知识的价值,那么,即使它有难度,他们也会主动地想方设法弄明白。

(三)变“教室环境”为“学习情境”

文化课教学一般都在传统教室开展,不会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需求而发生改变。情境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嵌在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境中时,才可能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教学应该提供真实或拟真的情境与活动,这样才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习。[8]因此,文化课教学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与营造。上述数学课《组合体》教学,在3D打印实训室中开展,实训室中有打印作品的设备,有计算机、有绘图软件等。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实现创作作品的任务,在计算时能寻求在线及时帮助,在交流作品与计算过程时,能借助网络互动与展示。可以说,这就是适合学习的情境,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只有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才能顺利开展。

现如今,一些职业学校及优秀教师已非常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有的学校设计建造了学科专属教室,如语文课改教室,活动的桌椅、展示台、三面有荧屏的墙、ipad在线学习机等;有的学校将教室分派给学科教研组,由教研组根据教学进程设计教室;有的教师已借助学校的阅览吧、校演播厅、专业实训室等开展文化课教学。

三、改变评价:从无底到有底

“无底”是文化课不讨学生喜欢的隐性原因。“做事能力与为人素质,是学生认为最需要提高的能力”[9]然而,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的文化课却得不到学生认可。这与当前文化课评价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关。

目前,中职文化课评价基本上采用标准化考试的形式。这样的评价有三大问题。(1)评价只能说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看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比如,即使有学生获得了较高的语文成绩,但她在实际生活中,也可能不如成绩低于她的同学擅于表达与交流;(2)单一的标准化考试,不能看出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学生会写出为人要讲礼貌的答案,但在实际场合中,他可能还不会礼貌地打招呼;(3)评价不能促进学生真正地学习。比如,学生会为应付考试而突击准备知识,但却不会重视平时的素质与能力训练。这些问题既违背了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用意,也违背了文化课教学应提升学生文化与科学素养的教育目的。

因此,要改变单一的标准化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侧重于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评价策略。

(一)基于做事的评价

“做事”,即一个人为完成目标任务所采用的行动。做事的过程是体现人的素质与能力的过程。虽然素质与能力很抽象,它们很难用言语准确地表达出来,但却能在人的谈吐上,对待事情的态度上,生活行为的表现中,事情处理的方式方法等具体表现中默会到。[9]因此,中职文化课评价可以设计一些项目或任务,把“做事”作为评价学生的载体。有些学校已经开展了评价改革,成立了综合素养评价办公室,综合素质评价以观察及交流等方式进行。其中,有文化素质核心项目的评价,如不同场景的自我介绍、材料朗读与评述、3分钟演讲、毕业设计与答辩、社团策划与运作等等;有能力素质拓展项目的评价,由学生自拟项目向学校申报,学校组织人员在项目立项、项目进程及项目完成时进行评价。这些项目评价以评语与学分的形式记入学生的档案。

(二)开展教学性评价

教学性评价,或称为评价即教学,指课堂教学中,把评价视为教学的一部分,不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评价,而是对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思维等方面的评价。如“你(你们)采用了图表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从展示中,可以看出你(你们)研读了很多关于……材料,这样使得你(你们)的论述……”“你(你们)使用了……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这些评价的意义,在于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并让学生知晓怎样的表述是好的,是应该保持的。这样的评价是生成性的,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情况生成不同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此类评价具有教学的价值,暗示着学生下一步应该学什么,可以怎么学。这样的评价,是为了学习的评价。

(三)重视学习者评价

学习者评价,包括学习者自我的评价与学习者间的相互评价。这两类评价,在教学上,通常是采用“教学单”、“导学单”、“评价表”等形式实现的。以前,学期成绩报告单中有这样的内容,分为“自评、他评与师评”,那是对一个学期的总体评价,多少有些凭印象、凭感觉的成分。现在,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单”,要求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活动的信息或所做的练习等写在上面,而后对这堂课的学习情况做自我及相互评价。“教学单”以直观的方式将教与学的主要过程与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以这样的“材料”为依据,给他人或自己做评价,符合中职生感官—思考型的学习特征。因此,评价会更具体,更客观,且有学习反思功能。只有给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与及时反思时,自我的学习状况才会发生改进。据说,美国的中学生,期末都要上交这一节节课所积累起来的纸(教学单),老师根据这张纸打出平时分数,记录到学生的学分表中。[5]191这个做法的教育原理是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指向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管理能力、学习素养等方方面面,是真正的形成性评价。

以上评价是着眼于学生素养与能力的评价,其共同点是将隐性的评价显性化,把评价变得可观、可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看到自己文化课的学习效果,体验到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15]6 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09]3号.

[3]浙江省教育厅职成教教研室.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4]360百科.素质[EB/OL].[2016-6-3].http://baike.so.com/ doc/5378889-5615106.html.

[5]李海林.美国中小学课堂观察:一位教育学教授的笔记[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

[6]仇敏,徐国庆.基于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文化课改革思路[J].职教通讯,2013(30):19-20.

[7]朱孝平.中职课堂教学投入状况初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26):40-43.

[8]杜伟宇,孟琦.学习理论发展的情境脉络[J].全球教育展望,2006(12):23-26.

[9]朱孝平.在中职生眼里,啥样的知识最有用[N].中国教育报,2014-05-06(07).

[责任编辑盛艳]

卢晓宁,女,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G712

A

1674-7747(2016)27-0019-04

猜你喜欢
文化课素质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体育舞蹈中等专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兴趣程度调查与对策研究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阵地不容"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