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剧口述史在江西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2016-02-17 17:27石磊刘晨谌佳
职教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传统音乐高职

□石磊 刘晨 谌佳



论赣剧口述史在江西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石磊刘晨谌佳

摘要:文章从江西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遇到的三个问题出发,探讨赣剧口述史进入课堂后所具有的使教学内容更具地方特色、更好地发掘保存珍贵的非遗口述史料、使得教学形式更为多元化并且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几方面的价值。通过江西高职院校对赣剧口述史这类本地传统音乐的传承研究,论证上述理念,为形成全新的未来高职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赣剧口述史;高职;传统音乐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肩负着为一线生产部门提供强大生产力的使命。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展现的职业素养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决定一线的生产力,广义上更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往往出现重职业轻素质的现象,在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安排方面体现出向职业素养倾斜的特点。职业素养的培养固然为相关产业提供即时生产力,然而忽略个人素质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健全、价值取向以及知识结构,所以高职教育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与文化传承。

在高职教育中,音乐教育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很多历史的包括上述提到的现实原因,高职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一直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而传统音乐处于边缘地位,普遍存在重“洋”轻“中”,重“技”轻“文”的现象,对传统音乐教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得不够。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江西高职院校近年来也开始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当中,笔者提出的赣剧口述史进入高职传统音乐教育的课程当中就是其中的一次探讨当前高职音乐传统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尝试。

一、口述史与赣剧口述史的基本概述

口述史也叫作口述历史,是一种古老的传承及研究历史的方式。在我国的古代有很多先贤在治史时就采用过这种方式,例如孔子在写《春秋》时,尧、舜、禹等时期是没有文字史料记载的,于是其就运用了当时的神话、传说等现在所谓的口述史料;而其后的大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唐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也多次运用了这种口述历史的方式。可以说口述历史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在我国是古已有之,但是其得到迅速发展、学界认可并产生重大影响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了。

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史学界越来越意识到文献史料也并非是“客观”和“可靠”的,它总是跟随撰写者或撰写者背后的阶级意志而变换,不同的人撰写的历史史料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文献史料并不能完全再现历史的事实,其客观性和可靠性受到了质疑。所以在进入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上述对只重视文献史料的治史方式的反思以及录音录像技术的高速发展,由历史的亲历者口述历史的方法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成立于1948年的口述史研究室,后来这种类似的口述史研究机构也逐渐在其它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起来,以至于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部分学校都开设了口述史的相关课程。同时,口述史这一治史方法从大历史的领域逐渐向专业历史领域发展,可以说是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变了研究的视角。中国大陆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重视口述史的发展和建设,并于2004年建立了中国口述史学会,多家大学及科研机构如复旦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也开始对口述史进行深入研究。而在艺术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有关口述史的研究,如昆曲口述史、京剧口述史等等[1]。

笔者所探讨的赣剧,是江西的代表性艺术形式,其弋阳腔更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的口述史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赣剧口述史就是指搜集那些赣剧历史亲历者的口述材料,如表演者潘凤霞、祝月仙、陈俐等、作曲者如程烈清等,当然还包括赣剧的舞美、伴奏以及观众等等,对他们进行多次的访谈,记录他们对历史事件如戏改的个人经历和看法,并将其内容整理归档,与正史记载对照或相互对照,以一种“人”的视角和“自下而上”的视角建构他们的赣剧历史。那么,赣剧口述史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首先我们要看看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遇到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的问题

一直以来,高职音乐教育重视“技术”的训练胜过重视文化的“熏陶”,重视西方古典音乐而忽视中国传统音乐,高职的传统音乐教育在高职的音乐教育中一直只是一个点缀的地位。究其原因,笔者分析江西高职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固化,不能体现地域文化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新的研究观点、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却较少地体现在高职院校传统音乐的教材当中,相关教材内容变化较少,虽然不断有新的教材出版,但是大部分只是换汤不换药,基本内容比较接近。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拥有大量、多元的传统音乐形式。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以为就是记住一些简单知识点,并未对传统音乐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江西高职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也并未突出江西的地方文化特色,更不用说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挑选出一些与音乐紧密相关的、具有重要音乐文化意义并且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遗产如赣剧,由教师编写出特定的教材,与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配套教学。

(二)教学形式与方法单一

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当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是在江西高职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当中,教师往往是唯一的讲述人,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而且大多教师都是按照教材讲授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难免枯燥和单一了一些。这种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单一,十分容易让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积极主动性无法被调动,容易对课堂感到厌倦。针对这种情况虽然有部分老师尝试过教唱民歌戏曲、组织学生讨论等形式的改革,却不能根本改变长期形成的单向灌输知识点的单一的教学形式。

(三)教学没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西素来是一个音乐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相关资源非常丰富。赣剧当然是代表性的一项,除此之外,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类的还有兴国山歌、于都唢呐公婆吹、万载得胜鼓、武宁打鼓歌、九江山歌、采茶戏、弋阳腔、青阳腔、广昌孟戏、宜黄戏傩舞、永新盾牌舞、鲤鱼灯舞、丰城岳家狮等。我们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在相当长地一段时间内基本上没有起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这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清末民初的中国积贫积弱已久,正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当时很多的有识之士希望借助各方力量包括音乐来实现中国强大的目标。所以从学堂乐歌开始到1927年中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学院 “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的成立,西方音乐成为了“改良国乐”的工具,得到了极大地重视与普及。后来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设置则和其它高校一样基本上沿袭了国立音乐院的体系,而国立音乐院的课程体系则来自于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西方音乐一直占据着强势地位。而反观当时以及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中国传统音乐,却陷入了要不要保留、如何改良的争议当中,境况堪忧。争议归争议,在后来乃至今天的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当中,西方音乐在事实上成为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 “正统”和“主流”,而中国传统音乐事实上成为了西乐的附属,教育的点缀[2]。

江西的高职院校近年来陆续建立起了一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机构,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机构主要还是以科学研究和演出为主,并没有把这些重要的音乐类非遗和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三、赣剧口述史在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中的价值

赣剧,是赣东北部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历经了数百年的成长、成熟,经历了赣东北城市化进程中的点点滴滴,是江西省近代传统音乐由乡村走向城市、由单一乐种走向多种音乐形式融合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与传承价值。而赣剧口述史则更是从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开展对赣剧的研究,从单纯的文献求证、音乐本体研究转向表演者、创作者、观众等民间史料的挖掘。赣剧口述史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赣剧口述史进入到江西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当中,正好可以解决以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当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从而产生了以下价值。

(一)教学内容更具地方特色,更好地发掘保存珍贵的口述史料

口述历史与书本文献最大的不同就是口述史主要是对民间的、边缘的、个人的史料的发掘。其视角是由下向上的,这区别于传统的史学研究。很多重要的、细节的史料都可以借由当事者之口叙述出来。

赣剧口述史同样具有这个特征,其价值意义不可谓不大。赣剧历史非常长,经历过近代赣剧发展的人也特别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赣剧历史的亲历者陆续离世(著名的赣剧表演艺术家童庆礽就在笔者写作前几日离世),有些年事已高记忆开始模糊,有些因为疾病的关系甚至已经不能够和别人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如果这些赣剧表演创作者的口述史料没有被及时发掘记录整理,不可谓不是一个遗憾。所以对于赣剧以及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口述史工作即非常重要,又非常紧急。江西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学术研究优势,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科学研究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并且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保存大量传统音乐的口述史料,又可以结合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工作。

因此,重视赣剧口述史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赣剧口述史在江西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会使教学更具地方特色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掘和保存珍贵的口述史料。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

赣剧口述史走进教学课堂后,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可以得到改变。例如,更多的和赣剧历史有关的人,更多这样鲜活的而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名字可以走进传统音乐的课堂,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历史就像文献书本上的历史一样,离“历史真相”的距离也许尚远,但至少是活着的、细节的、不枯燥的。可以请经历过50年代“戏改”的赣剧艺人说说他们在“戏改”前后的变化,包括曲目、唱腔、音乐、伴奏、服装的变化,当然更包括住房、工资、身份等的变化,甚至可以更为细致;可以请赣一班、赣二班、三、四、五、六班的学员们谈谈自己学艺的异同。这些亲历者们用生活化的语言把赣剧的历史变为了自己的故事,而具有“故事性”的历史知识,学生会更为容易接受。此外,教学环境也可以灵活机动,对赣剧人物的访谈可以是对他们“请进来”,请他们来学校来课堂进行讲述与访谈;也可以是“走出去”,教师和学生去赣剧院、去赣剧艺术研究中心等场所进行交流。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不再拘束于课堂之中,不仅形式上更为灵活,也可开阔学生眼界。

传统音乐本就不是枯燥的,而是传统上课方式让其变得枯燥了,赣剧口述史进入江西高职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可以说是非常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三)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职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将来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除了教授给学生有关音乐的技能外,是否还应该承担起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任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不熟悉不了解自己的民族音乐,不喜欢传统的民族音乐却热衷于西方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由专业院团、民间音乐团体进行传承的,高校的音乐教育则长期使用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一方面使得中国的高职音乐教育走上了所谓 “系统化”、“国际化”“专业化”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却也使得高职院校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受到了长期的忽视。要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中得到有效地传承,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必要性。

而赣剧口述史进入江西高职院校传统音乐教育当中就是对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很好的尝试。赣剧口述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传统音乐不仅仅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不仅仅是时间、地点、人物、时间组成的重要历史事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一件件具体的事。这使得学生会大大提高对赣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另外在赣剧口述史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工作的实施阶段,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和互动,它进入了传统音乐的教学课堂之后,会使得师生共同做前期准备工作、访谈工作、资料整理工作等,让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情,以利于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3]。

由此可见,赣剧口述史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的研究,在江西高职传统音乐教育中具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它与江西高职传统音乐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具地方特色、更好地发掘保存珍贵的非遗口述史料、也会使得教学形式更为多元化并且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赣剧口述史进入江西高职院校的传统音乐教育当中是对探索未来新的音乐教育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马津,马东风.音乐教育视阈中的口述史研究[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4):129-137.

[2]张群,王冰.中国高校传统音乐教育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11(2):27-39.

[3]曹洁萍.高职院校保护和开发地域文化的对策手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3(2):12-14.

责任编辑秦红梅

作者简介:石磊(1984-),女,江西抚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人类学;刘晨(1991-),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谌佳(198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赣剧口述史研究”(编号:YS1318),主持人:石磊;2013年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赣剧口述史研究”(编号:YG2013031)主持人:石磊;获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字化社会与地方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支持。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1-0093-04

猜你喜欢
传统音乐高职
关于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反思和探索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族音乐学视角下仪式音乐的探索
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高校音乐教育与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
土与洋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