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世界技能大赛参赛经验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启示
刘东菊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参加三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取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也积累了技能人才培训的国际标准与经验。国家要求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技能素质培养,与世界技能大赛倡导的技能人才培训目标一致。借鉴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收获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提出职业院校应对照世界技能大赛技能标准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世界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自2010年10月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我国于2011、2013、2015年分别派选手参加了第41、42、43共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参加的赛项数量分别为6项、22项、29项,参赛选手分别为6人、25人、32人,并分别获得1银5个优胜奖、1银3铜13个优胜奖、5 金6银4铜11个优胜奖的好成绩。如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国家和地区达到59个,赛项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的50项,覆盖世界经济六大领域。我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参赛项目已经扩大到这六大领域。
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后,我国成立了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组委会设在人社部,由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国际司、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劳动保障出版集团等部门联合组成。大赛秘书处设在职业能力建设司。
第三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不仅实现金牌零的突破,更以15枚奖牌位列世界参赛国家(地区)奖牌榜的第四位,前三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巴西、韩国、中华台北。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带动了我国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使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培训基地收获了诸多技能人才培训的经验和成果,积累了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和经验,对我国职业院校对接世界技能标准开展职业培训,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促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一)对参赛选手选拔与培训的经验
1.对照世界技能大赛项目技术文件开展国赛选拔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国家和地区都对照世界技能大赛竞赛规则与技术标准开展国赛选拔,我国也不例外。对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手,经由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组织进行国赛选拔,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选手基本为省赛或行业大赛第一名。我国在专业设置上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没有直接对接,在举办国赛前三个月左右时间,由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专家组依照世界技能大赛规则及技术标准,为参赛单位或个人提供70%的试题及公布使用的设备,另外30%试题在比赛时公布。
经国赛选拔,获得前5名的选手进入国家集训基地进行集训(不同项目有差异)。通过集训再进行两轮晋级赛选拔,最终确定1名选手或1个团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
2.依据世界技能大赛历届赛项试题培训参赛选手
进入国家集训基地的选手需要接受来自基地专家和教练团队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如同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很多国家(地区)训练参赛选手的方式一样,对照往届世界技能大赛赛题对选手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训。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组委会首次委托第三方出题,难度加倍。其他国家对参赛选手常采用历届“比赛真题”训练。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技术指导专家鲁宏勋大师认为,世界技能大赛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验,掌握的工艺越多,适应的设备种类越多,越能出成绩,且先进的工艺能大大提高操作效率。在集训期间,为了保障选手每周有一套新的训练试题,鲁大师围绕赛项技术标准,完成了180张设计图纸共60套训练考核试题,试题库基本满足了选手训练与考核的需要。为提升选手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比赛时呈现稳定的心态,设法将全部考核要素装进训练试题中。在出题时,打破常规思路,有意“挖坑”,考验选手的技术能力。事实证明,鲁宏勋大师培训选手的技法成功而科学,成功背后彰显的是鲁大师的辛勤付出。
3.对参赛选手实施全方位的职业素质提升训练
世界技能大赛不仅检验参赛选手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更主要的是检验选手对产品的质量、工艺和精度的掌握能力,以及赋予产品的创新能力。
在技能训练中,选手不仅要深刻了解技术规则、标准,而且要牢固树立质量、精度意识,更要重视养成职场工作的安全、环保意识及职业习惯。如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银牌的电器装置项目指导专家介绍,在对选手进行技能提升训练中,特别注意加强选手的职业行为习惯等职业素养的训练,这对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至关重要。鲁宏勋大师为培养选手的职业素养,更是亲自动手对工具箱进行设计、改装,划线、钻孔、攻丝、装调都是亲手操作完成。为了克服巴西机床两轴联动加工的不足,鲁大师甚至调动了班组的资源,专门设计制作了角度定位器。制作的其他辅助工具也都为选手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使选手掌握了更多的制作技术技巧。鲁大师所做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选手们,使大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更明白了要成为一名高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正是各参赛项目都努力通过大力度的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素质训练,我国参赛选手才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为在世界舞台上重塑中国制造大国的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4.训练设备、训练方式与世界接轨
为尽快熟悉并提升参赛技术能力,我国对照世赛赛项技术文件要求中的技能标准对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选手进行技能培训,同时配备世界技能大赛赛项专用设备,使用规定型号的专用工具和耗材等进行训练。
按照世界技能组织的要求,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备最迟要在赛前的7~8个月进行公布。为使选手尽快熟悉和熟练使用参赛设备,参赛项目一般对照上届大赛使用设备的情况,组织选手通过多种技能交流的方式,增加对相近各种设备的认识与使用的熟练程度,尽量给选手提供与世界技能大赛公布的赛项设备一致或接近的设备进行训练。为此,一些参赛项目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国内、国际交流方式,提升参赛者技术技能训练水平,积累参赛经验。
相近的参赛项目间还采用相互借鉴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技术交流。有些赛项积极与参赛项目技术强国开展技术交流活动,聘请世赛项目技术专家给予技术理念、方式、技法等方面的指导;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组委会也积极组织部分参赛项目选手参加大洋洲技能大赛、欧洲技能大赛以及英国、台湾地区、俄罗斯技能大赛,开展技术切磋,让选手通过实战演练积累参赛经验,熟悉设备,提升技能训练水平。
总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在世赛场上取得好成绩,表明我国的技术工人拥有在世界舞台上与世界同行竞争的一流技能,也一定程度反映出我国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积极进步。这对我国制定青年技能人才培训策略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和启示意义。
(二)承担国家集训基地院校收获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
我国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共有29个,21个单位入选国家集训基地。国家集训基地共分三类,其中一类即为职业院校集训基地,共有15所职业技术院校承担国家23个参赛项目集训基地的任务,参赛选手8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的学生。
1.促进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作为第42、43届汽车喷漆、第43届钣金两项目的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杭州技师学院在第43届世赛上代表国家首次收获了汽车喷漆项目的金牌。在交流世赛基地训练经验时,作为基地负责人的该学院领导提出:“世赛检验的内容就是解决相关技术工种的技术问题,与平时的教学内容吻合”,“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最大的启迪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学以致用,办学模式一定要和企业接轨,行业元素一定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推进一体化教学,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且认为:“大赛的评价项目可直接转化为教学模块,其评分标准可变成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往的考试强调结果,现在应改为强调阶段、过程,让学生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解决问题。”
2.对接世界前沿技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承担汽车技术和美发两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已获得美发项目第42届银牌、第43届金牌,第42、43届汽车技术项目优胜奖。作为项目基地负责人之一的学校领导认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积累了选手培训经验和成果,这对行业发展和引领教学作用都很大。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用于赛前培训的投入很高,但对于学校的师资、硬件建设都具有长远影响,特别是带动专业建设的提升。将该行业最优秀的选手和教练汇聚于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探索,提炼、总结出反映该技术领域中与世界前沿技术对接的新技能,意义完全超出了参赛的范畴,对专业发展的贡献非常大。世界技能大赛规定各赛项每年要保持25%的技术更新,并且要反映世界前沿技术,否则赛项技术方案将不被采纳。在参赛项目上获得金牌,代表着对该领域技能的掌握已与世界前沿技术接轨。
3.提升了参赛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无论是承担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任务的职业院校教师,还是参赛选手所在的职业院校教师,都是在参赛选手集训工作中通过学习与研究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并与技术指导专家团队一起,对选手落实技能培训方案中深刻感受、了解、领悟并掌握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培训的理念、技术标准与训练方法,在指导选手训练中同时获得自身的专业成长。在对世赛参赛项目国家集训基地的调查中,了解到基地院校一致认为,通过集训工作,基地锻炼了一批竞赛管理和服务人员,促进了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师资水平,强力推进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将世赛的人才观、质量观、安全意识等融入教学中,以世赛规则技术文件结合企业实际任务去开发世赛班学习任务,转化为教学课程,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学校实训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这也是我国选择职业院校作为基地的目标任务之一,就是以世赛赛项带动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技能人才培训水平的提升。
(一)以世界技能大赛技术理念引领职业院校对接职业标准培养技能人才
世界技能大赛从办赛之初就重在推动各国重视技能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技能大赛致力于青年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方法随着赛项技术的成熟日臻完善。这也是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收获的经验和体会。
世界众多知名企业参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的设计、技术标准的制定、竞赛过程的评判,提供竞赛设备和材料及培训等,使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衔接,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与标准。
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明确提出,所有赛项只测试实践能力,理论知识不直接进行测试,但必须具备专业领域的知识。竞赛项目是真实的生产项目或生活领域的实际内容,对比赛作品以完成质量、尺寸精度为评判标准,体现了对技能大赛选手的技能培训就是对接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培养掌握先进理念和技术标准的综合型技能人才。
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计内容对接技能标准培养选手,完全符合生产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甚至能带动生产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提升。以焊接为例,参赛选手曾正超获得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获得金牌,从入选国家集训队到比赛,共进行了300多天训练,一个月的原料费用高达4万多元,共花费了上百万元。然而与企业从学徒开始培养焊接工人比,每年虽只花费3000~5000元,但直至成为高级技师,至少需要8年左右时间,而且只有极少的人才能达到金牌获得者曾正超的技能水准。相比之下,按照世界技能大赛技能标准培养技能人才是一条成功的道路。且世赛金牌效应巨大,正在激励着更多的青年人加入焊接队伍。而我国焊接技术人才非常缺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加入这个队伍。举办技能大赛的效应也正在于此。
我国举办国家级技能大赛和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也要充分借鉴世界技能大赛的先进理念、技术标准、比赛规则、工作流程和组织方式,并逐步与世界技能大赛接轨。我国承担国家集训基地任务的职业院校,已将选手集训期间研究制定的技能训练标准积极向同行职业院校及行业推广,以提升该技能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此,广大职业院校应积极了解和学习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工种的技能标准,对照职业标准,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加大实训教学力度,按照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人才素质标准设计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与世界技能大赛竞赛工种相近的专业可参照赛项技术标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
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文件中,很多赛项技术标准及赛题清晰地描绘出该技能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的体系,提示职业院校可以参照赛项标准设计职业培训体系,开发课程,设计技术标准。
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明确提出了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的导向,就是“对接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技能素质培养。
对接世界技能大赛竞赛标准培养生产或生活领域的技能人才,符合我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生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人社部也正在组织“系统梳理世界技能竞赛的先进标准,将其精髓与理念不断转化为我们人才培养的标准与规范,进而打造出与世界前沿接轨的专业,实现技能培训助推经济发展、助力产业腾飞的目标。”为此,引领职业院校将与世赛赛项相近专业对照世赛赛项内容重新设计专业课程目录,并参照技能标准要求,制定出掌握该技能领域的技能所涉及的专业与实践课程,对学生加大技能训练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生产实践领域要求的合格技能人才。
(三)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对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是生产质量合格的产品。世界技能大赛的评价标准不强调高难度、快速度,重在看选手在制作产品过程中每一步的精度和质量,完成作品的精度与质量才是关键。工件难度系数再高,如果没有质量保证,等于生产废品。对照世界技能大赛赛项技术标准培训参赛选手,重在对于合格产品制造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这已从我国对世赛金牌选手的技能培训经验中得到验证。
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所收获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表明,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有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做到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对任何差错绝不放纵,才能培养选手养成踏实做事、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从训练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节约使用材料、树立环保理念中领会职业品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只有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才能在比赛中彰显技能人才风采,最终胜出。
为此,职业院校要致力于培养合格产品的制造者,要培养学生严谨、精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彻在教学标准、课程设计、教材及技能训练等环节中。
(四)重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世界技能大赛赛场上,由选手独立完成比赛任务,但其参赛背后是技能团队的精诚团结和通力合作,才使得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最终收获满意的成果。
每个参赛者背后都拥有强大的技能团队的支持,每枚奖牌的背后离不开教练的辛勤付出。为保障训练正常进行,国家集训基地既要为选手提供必需的技术保障,也要为选手提供必需的后勤保障,更要提供必需的训练设备等方面的保障。在集训期间,教练、专家与选手吃住在一起,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分析选手的竞技状态以及竞技水平,严格检测每一个加工工件,分析问题并与选手讨论解决方案,预设赛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与困难,并做好每种技术问题的应急方案。
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是我国参赛选手取得优异成绩的成功经验。合作能力是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企业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凝聚力来自技能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企业技术改造、创新团队建设,无不要求技术人员间的合作。大赛让选手充分感受到,没有技能团队的强有力支持,就没有自己的成就。为此,职业院校应开设师生间的项目合作教学课程,使师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大赛比赛中来,感受团队合作的魅力,这也是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之一。
(五)引领教师加入到研究世界技能大赛技术标准中来
世界技能大赛办赛目标之一就是提升广大教师的技能创新能力。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将参加46个赛项,这意味着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世界技能大赛工作中。为此,建议职业院校关注世赛,积极引导教师对照赛项技术标准,了解该技术工种发展的世界前沿技术,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研究基础上将技术理念和技术标准引入教学,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提升,助力国家经济腾飞。
[1]李冰.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斩获5金洛阳力量功不可没[N].洛阳日报,2015-09-07.
[2]熊丙奇.世界技能大赛夺冠喜悦之后的淡淡忧伤[N].中国青年报,2015-08-31.
[3]田文生.世界技能大赛最大启迪是转变教育理念[N].中国青年报,2015-12-21.
[4]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责任编辑:杨在良)
Revel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world Skills Com petition for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echnical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LIU Dong-ju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Tianjin 300222,China)
China has not only archi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past three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but also accumulated experience about skille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learned related global standards.At a national level,vocational colleges are required to perform a training to meet the industry employment requirement for skill and competency,and it exactly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point of World Skills.So,it is proposed that th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by using the experience in skills training from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 for reference.
World Skills Competition;vocational college;skilled personnel;training quality
G710
A
1672-5727(2016)11-0005-05
刘东菊(1963—),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世界技能大赛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能竞赛理论、政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伦理。
天津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世界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技能人才培训质量的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TJJX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