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忠明 韩晶晶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的叙事探究
□欧阳忠明韩晶晶
摘要:作为现代学制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意愿关系到现代学徒制试点能否有效推展。运用叙事探究的方法,选取企业现代学徒制的负责人为研究对象,以参与意愿为主题,探究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态度,并基于这些鲜活、情境性的资料,描绘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图景,通过对企业参与过程的理论挖掘,反思影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的因素。
关键词:企业;现代学徒制;意愿;叙事探究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1]随着中国制造迈向工业2.0时代,社会对创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现代学徒制受到广泛关注。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同年8月《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词汇。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了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经专家评议,165家单位获批成为试点单位,其中试点地区共17个,预示着现代学徒制在中国的快速启动。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缺陷的革新,希望能构建一种既满足企业需求,又能提升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模式。“目前,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总计超过5000家,其中,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1100多家,地市级政府20余家,院校超过1000所,参与申报的企业超过4000家。”[2]从数据上分析,现代学徒制仅仅试点工作开展就来势凶猛,势头正旺,但“欣欣向荣”的背后却隐藏着难以回避的问题。就参与数量而言,参与试点企业的数量占总体企业数量的比例偏低;就参与程度看,诸多参与试点的企业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权力不大,参与程度不高,且投资回报率不高,这些现象直接导致了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缺乏信心,参与积极性不高。为此,如何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就需要深入实际了解企业的想法,站在现代学徒制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的实质,才能够为相关问题提供思路与方案。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考虑到便利原则和代表性特点,最终确定江西省某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培训科负责人为访谈对象。对象的选取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就企业特点而言,该企业从2013年开始与相关学校合作,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属于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2)就具体企业的代表Z科长而言,他是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方的负责人,全程参与了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对现代学徒制试点有着具体且深刻的认知;(3)在前期的资料搜集与调研过程中,研究团队深入与企业合作的学校进行调研,了解了一些学校方面的情况,并从学徒制试点班级的学生中掌握一些企业人才培养的情况,这样更容易全面熟悉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的确定
经验“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些什么,而且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它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3]“意愿”本身就包含着主体的观点、态度与想法,每一刻都有过去经验的基础,且通向经验性的未来。企业为何参与现代学徒制?如何参与行动?参与的动机是什么?参与的目标是什么?等等都需要通过经验呈现与解释来探讨,“叙事成为了研究经验的最好方式。叙事探究就是学习叙事地去思考、叙事地关注生活”。[4]有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在叙事中探究,在探究中参与,在参与中思考。通过呈现企业代表的声音,不仅能把内容描述呈现,还希望把思考留给读者。
本研究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是开放式访谈,辅助方法是个案法。研究者先从参与者(叙述者)外围环境入手,从与之发生关联的学校、学生等了解参与者所代表企业的数据。在此基础上,与参与者进行访谈,在访谈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等获取原始资料,整理成现场文本,这也是本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
(一)文本描述与解释框架
本研究的主要文本来自对Z科长的两万字的访谈转录,辅助以企业、学校、试点班情况等介绍,这是为文本设定情景,便于理解。“一般来说,质的研究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类属型和情境型。类属型主要使用分类的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情境型非常注重研究的情境和过程,注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5]为实现对资料的整理、分析、解释,本文主要结合以上两种方式,主要采用情景法,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情况分解为“水到渠成”的开始、“按部就班”的过程、“前途未卜”的未来三个阶段进行描述,在过程描述中反映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意愿情况。
(二)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历程的描述
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整个历程包含着其决策、思想、态度的变化,对历程的呈现也是对学徒制试点背后故事的挖掘。
1.“水到渠成”的开始。据Z科长描述:作为一家国有大型制造企业,人才需求满足对于该企业来说不是难事,而是“一呼百应”。他指出,企业近年来只进两类人:一是高校本科毕业生,且专业对口;二是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招聘退伍军人。企业不仅不缺人,甚至出现了一些国有老企业的“通病”——人员负担过重的问题。该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才需求不强,那么,企业究竟为何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回想最初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情景,Z科长作为负责人明确地指出:一是政府的促进作用,二是企业与试点学校有一定历史渊源,企业在其中只是“顺水推舟”,识时务的选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实体,社会关系力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企业、政府和社会构成的互动网络造就了利益相关者体系,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义、道德期望和公共价值观的变化、经济竞争、对生态环境及技术作用的转换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6]由此看来,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源自于企业内部的需求,还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结构约束论认为,企业在一定的经济结构中求生存与发展,制度体系对企业的行为及选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当前国有企业拥有更灵活的企业自主经营权,但依然受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尤其是在一个把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政府重点工作来抓的地区。“我们这个现代学徒制是整个国家设在XX市的一个试点,一个市级试点,市政府也在运作这个事情,市里面有这个想法”(Z科长)。作为具体负责人的Z科长,也许他不清楚国家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政策,不知道企业领导的具体想法(或许处于某种原因不便透漏),但他知道现代学徒制能解决企业与学校人才有效对接的问题。为配合和响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决定,同时也为承担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企业决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面对人才需求“一呼百应”的概况,为何在众多本科与专科院校中选择与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关于这个问题,Z科长解释道:“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该学校的前身是企业的职工大学,目前学校的许多领导与教师都曾是企业的员工,一些员工培训项目、课题研究都是与该学校合作完成的”(Z科长)。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可以把两个人之间的双重关系视为社会关系的最简单的形式。扩展开来看,有众多的这种你我之间的双重关系所形成的关系圈都是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7],学校与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社会互动关系成为了其合作的契机。这种内在的社会关系与先前校企合作的基础,在该企业与合作学校二者之间建立了不可割舍的联系,也为更深入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自从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展以来,学校首先掌握了相关政策,“学校主动提出来(与企业合作),学校如果不提的话,就企业目前这种人员比较富余的情况,企业是不会提的”(Z科长)。由此看来,该企业与某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显得非常切合事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虽然该企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缺乏主动性,但也应注意到行政影响、社会关系等对影响企业参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2.“和睦相处”的过程。在Z科长看来,学徒制试点班开始时既然经过了企业专家、学校老师及市政府相关专家的论证,制订了相关人才培养计划,那过程与步骤就应该是按照计划进行。对于拥有近三万人的大型企业而言,三十多人的学徒制试点班级似乎在该企业整个人力资源储备及人才培养系统中微不足道。在学徒培养过程中,该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按照计划为学徒提供一些参观的场地、指导的师傅,企业没有给予过多精力,也没有必要给予太多关注。该企业更希望这个学徒制试点班级能够“不生事、不惹事”地顺其自然地开展下去,这就是最好的过程。
内生性是达到意愿最终目标的关键要素。然而,通过Z科长的描述可以看出,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先天意愿内生性缺乏,更多是外部作用,为此,其意愿是缺乏根基的、容易动摇的。参与过程正是企业进一步了解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也是企业观察现代学徒制是否能与企业环境融合、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符的阶段。但事与愿违,在Z科长的描述中,他多次强调:“至于这个培养过程,我想还是以学校为主,企业要做的就是与学校合作制定培养计划,按照培养计划进行学徒培养”。该企业放弃了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的主导地位,更不用说深入参与学徒招聘、技能培养、发展规划等过程。此外,在与Z科长的谈话中,“计划”频频出现,不禁令人思考,这对企业意愿有正向促进还是反向阻碍?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影响的国有企业,始终渗透着计划的影响,按部就班、严谨刻板。毫无例外,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在该企业看来就是企业人才培养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应该按照计划进行每一个步骤,企业参与的过程就是“计划”的过程。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开始阶段即“计划”筹划阶段,市政府聘请专家设定统一标准、学校全面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论证。计划看似完美,但Z科长却说:“作为企业的代表,我并不知道政府的标准是什么,政府没给企业,企业也未主动找政府要,只知道当初采用了,学校可能会知道相关政策”。该企业从参与试点过程开始就表现出“得过且过”的态度,并未在意和追究过多的企业权力与利益,在接下来的参与过程中,更是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额外投入经费)这个不存在的!……企业的东西都是现成的,不存在专门为他们投入什么。……培养过程中我也没有接触过这些学生。……企业设立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小组基本上是虚设的,一般都是人力资源部在做一些事情”(Z科长)。可以看出,正如Z科长所说,“我认为这个班呢,我们不想过多地干涉它”,该企业认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就是企业的一项行政性任务,在未来发展前景及利益不清楚的时候,企业更希望扮演辅助者的角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配合者。在整个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培养过程中,就自身而言,该企业把自身定位在学徒学习的一个地理场所,而不是学习的场域;对于学徒,该企业认为他们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试验品”,更多的是学校的学生,是企业众多参观与实习者中的“过客”,而不是融入到企业环境中的员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该企业更多的是追求与合作院校的和睦相处,双方工作做好一项“面子项目”,这样有利于提升双方的社会声誉。
3.“前途未卜”的未来。参与意愿,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与主体在某个事件中获得的或预计获得的“净满足”或“净不满足”有关,是一种态度表现。也就是说,参与意愿的产生一方面受诱因与所需要做出的牺牲进行比较的“净结果”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受与其他机会获得的“净满足”影响。对于企业来讲,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不仅受到现代学徒制项目本身投入与收益比较结果的影响,也需要衡量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其他培养方式的最终效果如何。从逻辑上来考虑,作为一种主体的心理倾向,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意愿联系最紧密的一个问题就是:参与现代学徒制是否比不参与更为有利,这也是最终决定企业是否选择参与的标准。
“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已经进行了两年,还有一年就到成果验收的阶段,然而,Z科长表示,这个班的结果我们也不是很期待”(Z科长)。究其原因,更多在于该企业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缺乏一定的信心,其并未得到或预期到试点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现实利益。正如Z科长所说,“企业只要比较务实的东西就可以了,现在我知道的,什么都没给我们,政策!”缺乏利益的吸引,该企业对现代学徒制所构建的诸如获得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等美好蓝图并不向往。相反,当问及现代学徒制试点为该企业带来哪些利益时,Z科长却这样回答:“没有一点(利益)!我们不愿意招这样的班”(Z科长)。在与Z科长的接触中,他更担忧的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可能给企业带来一些问题:首先,冲击人力资源招聘,可能会引发大量职工子弟就业问题,引发企业不稳定,“如果现在因为这个班引起职工闹事,那么领导会立即停止的”(Z科长);其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困扰企业决策,相对外部人才培养而言,Z科长作为培训科负责人更希望针对企业实际,按照企业具体要求自己培养人才,保证技术机密的安全,“你自己的知识产权、你的专利,你不可能交给他们(学校)帮你传递,都要靠自己”(Z科长);第三,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是任何一个生产型企业所不愿承担却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学徒们在企业的参观实习使得企业“提心吊胆”,“学生来了后,厂里面到底是要紧张一点,到处都要盯紧一些”(Z科长)。
在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学徒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人才流失成本,降低企业参与积极性。对Z科长所在企业而言,人才流失问题似乎不是困扰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主要问题。Z科长指出,“我们认为搞职业教育,就凭良心搞,扎扎实实的,让人家学点东西,这是最主要的。至于培养出的人一定是要为这个国家做贡献的,我们也没想过一定要为我们做贡献”(Z科长)。作为一个长期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企业,该企业面对人才流失问题是站在顶层设计观点来看的,肩负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除了这份责任感,三十几个人对于这样的大型企业来讲,人才流失成本存在但比例较低,企业完全可以负担。由此看来,现代学徒制所突出的“培养所需人才”的优点被企业的特殊性所掩盖。企业不能从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得到所需要的利益,那么现代学徒制就像一个没有说服力与存在感的流行现象一样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正如前面所说,在叙事探究中,研究者需要“叙事地思考(think narratively)”。在整个和参与者接触的过程中,虽说最开始笔者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或疑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逐渐聚焦,原先的一些疑问也得到了一些解惑,但新的问题又重新浮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在实践中的体验,与经验诉说者的接触,关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为何产生、如何产生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一)事实是意愿根植的土壤
杜威提出经验具有互动性(interaction),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也是社会的。在实用主义看来,经验是在行动、行为、实践中产生,经验对于认识及人生具有重要意义[8]。然而,某一案例的成功经验具有特殊性和地域性,绝不是“万金油”。学徒制在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为企业技术型人才的提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企业的热捧。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在中国,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意愿并不是“西风东入”,而是要建立在某些“事实”上面。如同该科长所在的企业,其性质、规模及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导致了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中“水土不服”。本研究发现,热衷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具备如下特点:(1)就企业规模来讲,处于试点阶段的现代学徒制由于规模较小,适合中小型企业的需求,且企业处于成长发展期,对人才需求较为迫切。(2)就企业类型而言,民营、私营企业热衷于现代学徒制的支持。从现代学徒制的学历资格水平而言,大多数属于专科阶段,对于那些对学历要求较高的国企来讲,无疑缺乏吸引力;但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愿意吸纳各种有实践工作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涉及各行各业,人才需求的种类与数量非常庞大,也为现代学徒制发展提供了广阔合作空间。(3)就学徒培养类型来讲,学徒需要更能满足专业性要求较强的企业。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研究发现:很多劳动力在一个特定企业比在其他企业更能体现自身价值[9]。通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开发所形成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是难以被模仿的,在企业特定的环境中,学徒可以在“干中学”的机制中积累许多精细的专用性操作知识;在特定企业氛围中,学徒与企业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团队环境。通过企业的一些“特殊培训”,学徒不仅能更好地了解岗位职责,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企业一些技术信息的传递性、创新性发展。
(二)主动是意愿萌生的动力
“应该蕴涵能够(Ought implies Can)”[10],指人有意识选择自由。就意愿而言,行为具有自主性,能够按照自己的主观性思维行动。行为或事件的产生往往依赖于主体的自主行为,需要主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倾注主体的需要、动机、判断及价值观等。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主体行为具有不可替代性,自主经营权下包含着自主选择权。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在受到外界社会环境或政策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影响企业参与决策,然而项目最终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应该由企业主动来决定。在该科长看来,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是该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主要原因,而不是企业主动要求参与试点工作,这样的一种样态影响了企业实施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为此,若要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真正感兴趣,需要从主动性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激发企业内在主动性,激发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需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院校要对那些有人才需求、主动合作的企业积极洽谈协商,尽可能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与影响,让企业看到现代学徒制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积极从被动转为主动,转变企业对现代学徒制的看法。社会关系的利用和政府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建立发挥着促进作用,这是现代学徒制推广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在试点实施的过程中调动企业自主性,使得企业真正感兴趣是关键。在企业参与过程中,学校要及时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的想法,满足企业一些特殊人才培养要求;赋予企业更多权力,例如学徒培养的培训内容确定权、教师派遣权、考评权等,让企业感受到现代学徒制是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利益是意愿存在的根基
雇主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许多活动往往不是为了今天的享受,而是为了将来能获得种种经济或非经济的收益与满足[11]。大多数企业在思量参与现代学徒制时,考虑的一个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参与现代学徒制项目能够在未来获得怎样的收益?这是企业作为一个经济主体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义,无可厚非。在本研究中,该科长之所以对现代学徒制期待不高,将其看作可有可无,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学徒制的效益并没有有效呈现,反而是在合作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从利益角度分析,激发企业参与意愿的主要措施有:第一,政府相关政策的行之有效。对于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企业,政府在针对企业政策方面正在或已经出台了补贴措施,例如,国家人社部门就出台了政策针对开展学徒制培训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设定了补贴标准。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中,政府要将政策落实到企业,使得企业懂政策、用政策,从而更好地参与现代学徒制。第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格监管。职业教育之所以备受诟病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下降。为此,现代学徒制要从培养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从国家标准、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等角度严格把控质量关。第三,人才流失问题的妥善处理。在国外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学徒人才的流失,企业蒙受一定经济损失。妥善处理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是维护企业投资的重要手段。例如,学徒培养中,学校和企业共同传递企业文化,增强学生对企业员工身份的认同感;融入企业生产特色,使得学徒岗位更具有企业自身的针对性等。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普遍开展,学徒流失为企业带来的损失也会逐步降低,人才流失变为人才流动,人才流动是社会正常的行为,企业在损失部分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从其他途径获得所需人才。
(四)合作是意愿维系的保障
从博弈论(game theory)诞生开始,主体行为在相互作用时的决策问题——合作博弈一直在被分析。合作博弈强调团体理性,包括共同的目标、信息共享、平等互利、强制契约等要点[12]。合作博弈采用的是一种合作方式,正是因为能够产生合作剩余,才能增进合作双方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从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可以看出,能够使合作存在、巩固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可转移支付(收益)存在。现代学徒制就是合作博弈的典型代表,学校与企业认为学徒制项目所带来的整体收益大于学校单独培养的职业教育毕业生和企业单独培训员工的收益之和,这就产生了合作的契机。基于利益的合作影响了主体间的策略选择,而主体的选择倾向也影响可合作博弈的形成,即意愿产生合作,合作维系意愿。为更好地发挥合作的作用,增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意愿。首先,积极创造合作条件。寻找学校与企业利益连接点,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企业人才需求方向与规模,尽可能为有需求的企业和有条件的学校搭建合作桥梁。其次,正确处理利益分配关系。合作剩余(利益)在校企博弈双方之间如何分配,取决于双方力量对比与合作技巧的运用,平均主义和主观主义对合作都是不利的,在整体利益最大化前提下,实现双方的帕累托改进,即双方在学徒制项目合作中比不参与学徒制合作时获得更多利益为准则。第三,增强主体间合作的信任与责任。合作的前提是主体各方能够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无论协议的性质如何,要想实现合作收益,那么企业与学校双方就必须主动、积极投入到合作行为当中,在平衡成本收益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学徒培养计划、学习内容、效果评估等方面深入合作。由此可见,良好的合作契机与环境才能够保证合作利益的最优,利益得到保证,企业参与意愿才能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职成[2014]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
[2]郑智维.现代学徒制试点困境[N].人民日报,2015-8-23(15).
[3]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Clandinin,D. J.,& Connelly,F.M.,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2000:189.25.
[5]陈向明.质的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阿奇·卡罗尔,安·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第五版)[M].黄煜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美]马丁·奇达夫.社会网络与组织[M].蔡文彬,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涂纪亮.从古典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0]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1][印]阿马蒂亚·森.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12]张朋柱.合作博弈理论与应用——非完全共同利益群体合作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肖称萍
作者简介:欧阳忠明(1981-),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韩晶晶(199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级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倾听冷热不均背后的心声——雇主参与现代学徒制意愿的叙事探究”(编号:YC2014-S437),主持人:韩晶晶;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雇主参与现代学徒制实证研究”(编号:15ZD3LYB027),主持人:欧阳忠明;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基地招标课题“江西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欧阳忠明;并得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重点学科资助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1-0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