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诚,肖安庆
(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广东 深圳 518083)
1.国外创客教育的发展现状
创客运动起源于美国,在全球也最具规模与影响力。美国的高校,绝大多数都开设了创客空间,它们不隶属于任何院系,不分年级和学科,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喜爱的创客类型。[1]与高校相比,美国中小学的创客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它们通过电子港科技中心,为中小学生提供创客空间,中小学生只要注册课程就可以使用中心的技术设备开展课题研究;此外,中心还开设了丰富的课程培训和研讨会,用来推广3D打印等新兴技术,吸引学生加入到创客空间,一同享受创造的乐趣。可以概括地说,创客教育就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鼓励学生创造,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受美国创客教育的影响,世界上很多地区与国家纷纷开展创客教育活动。欧盟开启了Living Lab计划,旨在增强欧盟公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哥斯达黎加、挪威、冰岛、西班牙、印度、南非等国家陆续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创客空间实验室。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认为,创客教育真正从实验室走向了大众创业、个人制造,逐步拉开了第三次数字化革命的序幕。
2.国内创客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教育界学术界对创客教育的关注,特别是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让众多创客自由创业”以来,我国的创客教育发展十分迅速,各地创客空间的建立如同雨后春笋。深圳、北京、上海、东莞等政府机构通过创客大赛、创客沙龙、创客发烧友和创客研讨会等形式,极大地推动了创客教育的发展。同时,中小学校和教研机构积极建立创客示范基地,为每个创客基地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推动各地创客教育的蓬勃发展。
3.中小学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1)投入大,收益面窄
目前,按照创客空间的建设标准,建设一个中等标准的创客空间实验室,动辄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对于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校还勉强能支付得起,但是对于其他城市的学校而言,如果不是政府建设示范性工程,一般学校难以支付。
设立创客空间的意图是实现万众创新。从现有创客空间的标准看,无论是硬件设备要求,还是场地容纳量,中小学创客空间最多只能容纳十多个学生开展创客活动,对于有五六百,甚至五六千学生规模的中小学校而言,受益面太窄,不能实现人人创造的目的。
(2)活动方式单一
创客活动刚刚兴起,国家和地方层面尚未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课程标准,学校开展创客教育各自为政,正处于摸索阶段,创客活动比较单一,还不能有效地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从现有的创客活动看,创客活动形式常常是3D打印活动、小制作、小发明之类,它们有的是从网络上简单下载,有的是从网络上模仿制作一些“发明”模型,很少经过学生自己创新改进,如此创客教育的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3)“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尽管创客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对待互联网的地位,不同人的认识是不同的。既有“+互联网”思维,也有“互联网+”思维,但以“+互联网”思维为主。[2]就整体而言,互联网交流的多是一些关于创客的理论文章,如一些基础性概念的讨论或争论,涉及分享创客的成果作品和创意的不多,这与互联网的精神是不符的,需要创客空间的管理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
第三次工业化革命要求的教育方式、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教育理念和学习实践向个性化、生命化、差异化、多元化、数字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创客教育应运而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特征将对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深刻的影响。
1.创客教育的教育理念
创客的核心内容是动手实践,创客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是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中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力和创造力。从认知结构看,创客教育是创新的,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洞察力和思考力,帮助学生克服传统教育带来的约束,诸如课程约束、思维约束、认知约束和领域约束。作为一种活动形式与探究模式,创客教育需要想象力、合作协作力和资源的整合力,优化学生的学科结构知识,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克服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
2.创客教育的价值特征
(1)工匠精神是创客教育的核心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体现了一种专业实践的创新精神,反映了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创客教育的核心精神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一方面必须要创客们亲自动手创造并磨炼出内生性品质,另一方面需要创客们热爱自己所做之事并在实践过程中追求卓越。工匠精神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应用,是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事业态度。[3]
(2)专业能力是创客教育的活动基础
专业能力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蕴含着对某一领域专业活动的创新性、内发性和能动性。创客教育的活动基础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将这一能力转化为职业标准和社会需求的关键能力,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机智突破实践瓶颈。这种能力不是通过证书和荣誉证明的,而是在实践中显现出来的,是主体精神和专业智慧的具体表现。
(3)做中学是创客教育的主要路径
做中学为主要途径的创客教育强调其自身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注重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机融合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将知识技能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融入学科教学当中,达到学以致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4)全人发展是创客教育的终极目标
创客教育不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革新,而且是中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专业技能、问题意识、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等诸多方面素质的提升,它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注重人的主体性和发展的完整性,彰显理性与感性,注重做事与做人、科学与艺术的平衡,这正是全人发展的教学理念。以全人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创客教育,既符合中小学生的需要,也符合未来社会需求。
1.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段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多元目标体系的创客教育
尽管创客教育蓬勃发展,创客氛围日益浓厚,但是,中小学创客教育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创客教育的目标体系的建立上,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学段和认知水平,在设计创客教育的目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创客教育的分层性与对接性,设计多元目标体系的创客教育。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好奇心和想象力比较丰富,在创造力的培养上,应注重搭建创意空间,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其想象力,同时,也应注重差异,注重创新素养的提升,使有创新潜力的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处于逻辑思维水平,主动性强,意向性明显,开始由感性发展阶段向理性发展阶段转变,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创造力培养上,应提供多元的STEA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s,Maths的缩写)课程,设计解决真实问题的探究性课程,提高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和艺术等素养与能力。
2.社区:最大限度地为中小学提供社区创客资源
中小学和社区都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职责,在创客教育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但现实是二者处于一种割裂状态,各方难以形成共识与合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区和学校共同协作、相互衔接和有效沟通,打破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壁垒。
社区创客空间应重视周边学校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提升社区内中小学生对未来数字时代的职业准备程度和综合能力,支持中小学将学科学习内容与社区创客空间资源的整合,为创客教育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为中小学提供社区创客资源,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社区还可以开展创客活动周,展现社区创客成果,来吸引更多中小学生的参与。
3.中小学校:大力创建创客空间
创建中小学创客空间,应注意三点。一是明确建设创客空间的功能目标,即创客空间是为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动手实践,将奇思妙想转变为现实,具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和社团活动的综合功能。二是具备必要的条件,这包括场地和工具,有则高配,条件紧张则简单配备,不必死套标准,贻误创客教育的好时机。三是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配备专业教师进行亲自指导,有计划地开展研讨会和主题活动。[4]
4.创客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优质创客课题
只有优质的创客课题,才能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优质的创客课题,具有八大特征:一是目的性强,让创客积极参与研究;二是时间充裕,能让中小学生有足够时间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三是复杂性合理,能激活学生知识和技能,能让创客提的创意付诸实现;四是强度高,课题活动能提供一个可以完成的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五是关联性好,学生能够通过课题与相关专家进行联系,合作学习;六是资源充足,学生随时都能获得材料和工具,开展课题研究;七是有利于分享成果,便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共享观点与创见;八是新颖性强,使研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5]
目前,创客教育的开展方兴未艾,它不仅仅推动着教育结构和理论的更新,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进而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转变、学习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文化和政策的转变。创客教育具备很强的优势,也面临很多问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创客教育改进策略,才能防止创客教育流于形式,为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13-22.
[2]王竹立.“互联网+”与创客教育[J].今日教育,2016(2):10-13.
[3]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8-13,20.
[4]田友谊.创客教育:缘起、内涵与可能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22-28.
[5]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