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迎爽
(黑龙江省大庆市新潮学校)
试论教师的教学灵感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卞迎爽
(黑龙江省大庆市新潮学校)
语文作为重要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进行强调,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与价值观。这些能力并不是单纯的技能体现,它需要生活的长期积累,非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中学语文 教学手段 思维灵感
初中学生年纪小,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的经验都是有限的,影响了他们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弥补学生知识经验的不足,用教师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灵感。
1.书本知识的积累。教师要想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必须自己要有丰富的学识,否则,教学灵感就成了无源之水。语文教师不再只是教会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积累词语,能写文从字顺的文章,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人性的真善美。能对课文的人文性所透漏出的艺术的光彩进行比较深入的循序渐进的欣赏。要求整个教学要体现师生共同探寻人文美、人性美、艺术美的过程。这种以人为本的教学是以往所没有的大胆尝试,教师要完成这种过程,如果没有丰富的学识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应读大量的书籍。不仅要读文学艺术类的,还要读自然科学类的、哲学类的,既要有感性的激情涌动,又要有理性的深沉的思索。
2.生活知识的积累。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知识才会变得生动有价值。遗憾的是,现实中的教师绝大多数的生活天地只是困于小小的校园,社会的接触面狭小,这很容易造成教师教学的本本主义,即脱离实践的教学。试想,一个人如果自己对生活没有较为深刻的感受,怎能叫别人相信其所说的呢?怎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真切地感受生活?这好比一个缺少真情实感的演员是演不好戏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应更多地注意生活中的种种小事,认真思考,从中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生活是最好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善于从无字句中去读书,把教学灵感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
3.勤于笔录。无论是文学艺术类的,还是自然科学类、哲学类的,教师都应勤于笔录;对生活现象与感受,还应勤于把自己的认识及时记录下来,因为灵感的火花是一闪而过的,久了,便消失。勤于笔录,是教师对灵感的书面积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录的过程,汇集了观察、思考、推理、总结的过程,是教师个人对生活真善美的探索过程。只有自己是一位探索者,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一位知识上的、生活上的探索者。
1.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类似课文的生活感受的资料的收集
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灵感启动的初始阶段,这一步骤中与传统的要求,如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思路等相同的地方在此不赘述,应强调的是在预习中要求学生对与课文相似知识或相似的生活感受的资料的收集。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把自己的知识、生活的积累来一次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灵感的火焰在悄悄地点燃,有时虽有灵感闪烁时的激动,但总体上还是朦胧的,还需教师的灵感的火炬去引燃。
2.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灵感的发挥创设一个美好的环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文章的意境,突出了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价值。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是立体的。动画的视觉效果与听觉的配合,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兴奋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激发他们的灵感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所没有的。教师在图片、音乐的播放后,自己应同时去感受,让自己的灵感的火花飞射。教师应安排学生先发言,谈感受,然后,以学生的感受为契机,用自己的感受对学生的灵感进行再次的激发。
3.师生互问,汇聚课堂灵感的洪流。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仍是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教师仍是扮演课堂的主角。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有一个新型的角色——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促进者扮演主角是不行的,学生处于配角的地位,他们的思维的发挥便受到不利的影响。以师生互问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是把师生放在平等的平台上,彼此的灵感与激情可以尽情的释放,相互启发。
我们应把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这里只谈课外学习生活的几点。
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博览群书不仅能给教师带来丰富的知识与灵感,对学生来说也是如此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的大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便谈到博览群书对活跃一个人的思想灵感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是说读书对人的智慧与灵感的益处。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课后多读课外书籍,学生课外落实,教师在课堂上应抽出时间展现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谈某一书籍的感受,互相介绍自己认为看好的书籍。教师恰当的引导是教师教学灵感的体现,但无形中却引燃了更多人的灵感。
总之,用教师的灵感唤起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使新课程改革落于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