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改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2016-02-16 06:05王希有
中国校外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教师应数学知识生活化

◆王希有

(山东省济南市万德镇徐庄中心小学)

从新课改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王希有

(山东省济南市万德镇徐庄中心小学)

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能够把理论的数学知识化为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有关的数学概念和解题方式,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生活化 数学 新课改

数学课程对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但小学生仍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其接受能力比较有限,缺乏系统的逻辑能力。因此,很多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较为畏惧和排斥。基于新课改的角度,如何创新数学教学方式和理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新时期教师所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合理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理论化强的数学知识化为学生熟知的现实生活知识,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因此,笔者结合青岛板教材实例,重点探讨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整合数学教材内容,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

青岛版数学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如“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整合数学教材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找准理论与实际的平衡点,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更为科学的探索数学领域。

如在学习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休闲假日——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将“混合运算规则”和“加法、减法运算规则”相整合:首先,通过“问题式”导入课堂:“同学们,你们去公园/小区的停车场观察过么?”“在停车场的入口处你们有看见过这样的收费牌么?(同时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停车场收费牌图片)”“那你们思考过10辆车需要多少停车费么?”以类似阶梯发问,将理论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兴趣;其次,引入课本例题:“在一个公园停车场的收费标准为小车4元/辆、大车6元/辆,某旅行团共缴纳了150元的停车费用,且共有9辆大车,请问旅行团共有几辆小车?”借助类似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的数学问题,让复杂的运算变得更加简单,从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整体效率。

二、借助数学生活故事,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就小学数学而言,更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故事,并借助生活化教学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

(一)更新教学方式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自制能力较差,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通常要求学生保持绝对的安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逐步意识到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并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各项数学活动,而生活化教学是其中典型的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且取得的教学效果较好。

如在学习完青岛版的数学知识“小制作——角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借助游戏生活化教学的方式,先帮学生准备一张白纸或彩纸,规定好比赛时间,让学生比赛,看看谁折的角最多。通过竞赛方式进行机械练习,加深学生对“角”知识的认识。

(二)重视生活教学

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知识,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如小学生对于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学习青岛版数学知识“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童话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再让学生进行系统数学学习:“在森林里生活着3只可爱活泼的猴宝宝,他们相约星期天去桃树林摘桃子,一共摘得12个桃子,请问每只猴宝宝能够分得几个桃子?”将故事与除法计算相连接,让学生体会让数学来源于生活,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营造数学生活氛围,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学习氛围是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良好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利用生活化教学方式,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过程,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课改下应用得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教师须将其与生活化教学联系起来,创设出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如在学习“走进商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创建以下生活情境“星期天的早上,小明陪妈妈去逛菜市场,其中小白菜1.52元/斤,南瓜1.87/斤,杏鲍菇2.25元/斤,西红柿2.48元/斤,小明逛完菜市场以后就在思考,西红柿比杏鲍菇贵多少钱一斤?南瓜比小白菜贵多少钱一斤?同学们,你们能帮帮小明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通过类似的生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兴趣,将枯燥的计算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发挥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学生在提出有关小数的问题时,教师需及时鼓励与表扬,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二)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生活化教学中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该种生活化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学习“图案美——平移与旋转”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均匀的学习小组,并布置“进入社区寻找平移图形与旋转图形”的任务,学生可通过照照片、画画等方式记录下来,同时教师可选取专门的一堂课,总结学生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入到社区进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并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提升自身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四、布置数学生活作业,提升学生的运用水平

生活化数学方式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强调在课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数学生活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运用。

如在学习青岛版数学“统计”的知识时,教师可布置“统计”的生活化作业,首先深入了解学生爱好,组织学生确定作业主题“爱护眼睛”,让学生自主调查周围人群近视情况,包括学生、家长、教师等,并调查其近视原因;其次,针对调查结果,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将调查情况汇总成简单明了的统计图;最后,结合统计图,提出爱护眼睛的具体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到作业过程,适时地指导学生完成下一作用目标,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教学目标和课本教学内容,科学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不断整合课本教材内容,利用生活化的数学故事,营造出良好的数学生活氛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布置数学生活化的课后实践作业,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孙孝忠.在教与学之间行走——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适应性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34):62-65.

[2]吴颖康,蔡金法.美国在职数学教师培训活动的分析与启示——以红土学区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116-121.

猜你喜欢
教师应数学知识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